2024年11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特别报道

同心同向 共富共美

五爱社区,民族团结共筑梦想家园

记者 吴彰义/文 李建林/摄

充电线1至3元一条,带钻的发饰每个4元,箱包便宜的每个2至5元、贵的80多元……走进义乌五爱社区库存专业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些价格低得让人惊掉下巴。价格低质量却不错,吸引了一拨又一拨人来此寻找商机,实现梦想。

五爱社区离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集中了2400多家经营户,占义乌库存经营户总数90%以上,年销售额300多亿元,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库存市场。在这里,外来流动人口约1.5万人,聚居着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居民。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在这里交往交流,共建共融,共同谱写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篇章。

为何来?

共富梦引来四面八方客

对怀揣创业梦想,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人来说,五爱社区无疑是理想的创业热土。

“在这里,无论你来自哪里,哪怕零本钱,也能实现老板梦。”义乌市库存品行业协会监事主席余斌说。47岁的余斌在五爱路经营箱包库存生意已有10多年,店里有300多个品类,每年销售额达上千万元。

余斌是江西上饶人,16岁来到义乌。“那时一无所有,但想当老板,赚钱过好日子。”他笑着说,从发名片、跑业务的打工人到将箱包卖到中亚、非洲、美洲等地的生意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五爱社区开放包容的友好环境。

“你赚钱我也赚钱,这是很多义乌人的逻辑。”余斌说,他的创业契机来自一位经营箱包生意的义乌人。对方将自己生产的箱包赊给他,卖掉再付货款,卖不掉的箱包就退还给对方。“他还说,我卖掉货等于他赚钱,双赢。”

如今,余斌在义乌买了房、有了车、入了户,成为五爱人。不仅如此,亲朋好友也跟着来了。“我有30多个亲戚在这条街上跟我一样做库存箱包生意。”他说。

五爱社区,吸引了无数像余斌这样渴望富裕、努力创业、追求梦想的人。在五爱,200元就可以拿货,1000元就可以创业,即使失败了,损失也不大,一转身找份工作就好。

目前,五爱库存市场有各类库存经营单位2400多家、店铺7000余间,仓储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销售的商品种类涵盖服装、鞋类、箱包、围巾、饰品、工艺品、五金及日用百货等几大品类,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

热闹的库存街也带动了更多产业和人流。

中午12时,位于五爱社区居委会旁的云南人家国际饭店,来自好几个国家的客人在这里就餐。1986年出生的金丹丹来自云南,回族人,她和丈夫开店12年,店铺两次易址,但都在五爱社区。她说,这里人流量大,生意相对好做,而且本地人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生活方便。“这里有不少清真餐厅,适合我们的生活用品也都能买到。”

金丹丹与丈夫的餐厅是少数民族在义乌创业的又一个缩影。在五爱社区经营库存品能赚钱,在这里做餐饮生意一样红火。

怎么留?暖心服务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我想学直播技能,莎莎向社区一反映,社区就给安排了。”34岁的维吾尔族人迪丽拜尔告诉记者,五爱社区最近开设18期电商直播培训课程,邀请专业人员免费给辖区里的外来人员授课。

5年前,迪丽拜尔到义乌进货,从此与五爱社区结缘。“这里的库存商品大多是新产品,价格实惠,比在新疆做生意赚得更多。”她在义乌也碰到过难题。每当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困难,或在生意交往中产生矛盾,她都会到五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找“阿依乐·莎莎工作室”。

五爱社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居民,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在五爱生活、创业的生命线。在街道、社区和江东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4月,维吾尔族姑娘吐送尼沙肉孜买提(汉语译名“莎莎”)成立“阿依乐·莎莎工作室”。

“阿依乐”意为“一家人”,传递着“大爱无疆,温暖如家”的温馨理念。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莎莎自学掌握了其他7种语言,成为商户和居民的共享“翻译官”,帮助居住在五爱社区的各族人民突破语言障碍,打破隔阂,安居乐业。

“阿依乐·莎莎工作室”建立民情民访代办制度,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提供法律咨询、住宿申报、妇幼维权、纠纷调解等服务,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用民情代办打开他们的心扉。以“大手牵小手”,组建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维权会;邀请公安民警开设法律讲座,宣讲政策;引入“爱家长”课堂,就儿童教育、入学升学等问题答疑解惑。目前,工作室已代办民情230多起,调解纠纷100多起,解决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生活、生意往来中的难题。

如何融?铸牢共同体意识同心向未来

千房同膜,千子如一。

57岁的陈福东是五爱社区鲇溪村村民。他家的5个租客,有汉族、回族同胞,也有也门人。住在三楼的张燕是江西人,做汉语培训;回族人马维祥在库存街开店,一家四口都生活在这里;也门人贝雷贝雷做外贸生意。租住时间最长的房客已有8年,短的也三四年了。

“这么多年,大家相处得跟家人一样。”陈福东说,每间房每年收2万至3万元租金,一直没涨过价。“他们叫我一声叔叔,大家就是一家人,在外生活不容易,要相互温暖。”租住在陈家的马维祥很满意,有时孩子放学回来没带钥匙,陈福东夫妻俩就会帮忙照看。

“以诚待人,慢慢就成了合作伙伴,成了好朋友。”义乌市库存品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夏瑀一直与维吾尔族人丽娜保持联系。3年前,安徽宣城人夏瑀在五爱社区做库存品生意时认识了丽娜。如今丽娜回到新疆发展,但他们还是来往密切。“我这边有什么货就分享给她,她需要什么货,我帮她去看,验货、拼柜,相互信任,一起赚钱。”夏瑀说。

在五爱社区,各族群众比邻而居,做和睦邻居、交知心朋友、结美满姻缘。“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让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近几年来,依托“阿依乐·莎莎工作室”,五爱社区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民族融合,通过开设阿依乐课堂、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等措施推进各族同胞和谐相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实现民族文化交融。

在五爱社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外来人员加入社区治理。雪莲志愿服务队是其中一支队伍,志愿服务队围绕服务社会、扶弱济困、美化环境、文明创建、绿色出行等主题展开服务,目前已有少数民族志愿者60人,开展活动280多场。

“要做的事很多,美好的未来需要各方凝心聚力来实现。”五爱社区党委书记吕斌向记者展示库存街市场智慧化改造方案,计划以“商业+旅游”模式吸引更多人来五爱社区,创造更美好的幸福图景。他说,“五爱”指的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五爱社区以“关爱、奉献、尊重、包容、守护”为原则,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五爱发展新篇章。

记者家访

闲不住的古丽加马力和如家般的社区

选择在五爱社区做生意,48岁的新疆维吾尔族人古丽加马力看中的,是这里的无限可能和互尊互敬互助的友好氛围。她在义乌生活19年,2017年进入库存品行业。“每天都有2万元左右收入。”古丽加马力说,五爱库存专业市场名气大,商品物美价廉,做生意机会多,生活也便利。

11月4日下午,在桥东一区10幢六七十平方米的店铺里,古丽加马力与员工李正国一起打包打底裤、袜子等货物,准备销往新疆阿克苏、吐鲁番等地。“我叫他大哥,他叫我老板娘。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他和一个阿姨帮我打包货物。”尽管相互叫不准名字,但古丽加马力和对方相处得很好。有时她忙着去看货,大哥会按照她写的单子打包货物,不用多操心。大哥喜欢喝啤酒,她三天两头给对方带一罐。

“老板娘很直爽,我们把事情做好就行。”李正国说,与古丽加马力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她讲原则,有诚信,大家都愿意跟她做生意。

古丽加马力的丈夫是阿尔及利亚人。按照他们的传统,丈夫挣钱,妻子不用抛头露面,可她闲不住。“我长得好看,大学毕业,懂法律有文化,有什么拿不出手的!最重要的是,在家闲着我会抑郁,我喜欢出来打拼。”古丽加马力自信满满地笑着说。

与古丽加马力熟悉的莎莎说,正因为她有一说一,老乡家里如果产生矛盾,或者做生意遇到纠纷难以调解时,就爱找她。“最难沟通的老乡都爱听她讲道理,她一说对方就听。”莎莎说,古丽加马力看不惯不平事,有老乡把衣服摆在别人车上拍照,遭遇高价索赔,她仗义执言,消除双方矛盾;有人拿不回货款,她劝对方耐心等待工作室调解,鼓励其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有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不懂法,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时也会做糊涂事。”为此,古丽加马力经常与莎莎一起走访社区里的老乡,发放宣传单,向大家普及国家政策和法律知识。“如果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相互尊重,矛盾就少了。”

古丽加马力是最早加入社区雪莲志愿服务队的骨干之一。“莎莎成立工作室后,我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前我都不知道居委会大门在哪儿。”她说,除了志愿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也特别多,她几乎都会参加,与老乡、本地人距离越来越近。“刚开始志愿服务队只有5人,现在翻了十几倍。在文化交流、志愿服务中,不管来自哪里,大家都为社区服务,变成了一家人。”

让古丽加马力自豪的是,她不仅与老乡相处得很好,与其他人也合作愉快。别人要花7元买的货物,她花5元就能买到。“有时货款不够,我还可以先欠着。大家互相信赖,诚信经营,相处得很好。现在回新疆待久了还会不习惯,一周不到就想回来。”古丽加马力把义乌当成第二个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