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悠悠从前慢 清泉汩汩故事多
记者 郑宇恒 文/摄 傅军杰/插图
从前,人们逐水而居,当出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方式,说明人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改造生活环境。
在武义古城与古村落,古井依旧和谐地融于环境中,通过人们的娓娓讲述可以发现,依井聚居的漫长岁月里,人与井的故事一直在续写。
古城水井:
建设改造后留下的旧时光
武义古城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经商者渐多,由此衍生出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街巷纵横的城市格局。武义旧时的主要街道为壶山街、北门路与横街,《武义古城》一书收录了一幅手绘的民国武义县城示意图,规整的城市街巷上,分布着以圆形图案标注的水井,粗略一数,竟有20多口。
作家鄢东良是一名文史爱好者,他在武义县城长大,对古宅民居、石桥水井都有很深的情感。前些年,他就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井边的故事。“现在武义古城里还有6口古井,是在改造中保留下来的。”鄢东良邀请儿时玩伴倪一平,一起带着记者寻找尚存的古井,走进他们回忆中的旧时光。
以武义古城文昌阁为起点,王家厅是寻井第一站。倪一平是武义县古城保护建设管委会工作人员,对古城的情况十分熟悉,他说:“从建筑风格来看,王家厅为清代建筑,由前厅、后堂与两侧厢房组成,前厅天井里有一口古井,应该为同时期建造。”
王家厅水井为单孔井,井圈一侧的外壁有凹陷的痕迹,井壁为鹅卵石,当中还长出几簇嫩绿的植物,与蓝天一同倒映在井水中,如一幅圆形画框中的画。井台边有排水渠,延伸至天井中的洗墨池。
如今没有蓄水的洗墨池,在鄢东良的记忆里曾经种满了荷花。他回忆:“以前我们常来王家厅玩,里面住着十几户人家,还养着牛和猪,井水就是大家的水源。希望以后古建筑能够进一步恢复,还原它的样貌。”
从王家厅步行至文兴门(也叫小南门),可以看到小南门路口井,井圈高约0.45米,井口已用铁丝网封起,内壁石块叠砌,井边设置了几个小孩样子的铜塑像,有的拿水瓢往身上浇水,有的用水桶装西瓜。在道路另一侧的店门口,有一口六角井,只不过原井圈已丢失,现在的为后来新造。倪一平介绍,古城中的大屋里井与陈家厅井,也在原址上增加了新造井圈。
来到古城广场处,一口古朴的六角井引人注意。这口井看起来很有年头,处于周围仿古建筑的中心并不显得突兀。井圈两侧各有一个小方孔,是拴井绳用的,还可以用于给井盖上锁,控制每天的用水量。
“这里是何宅巷水井的位置,但井圈是西寺巷徐贵一祠水井的;前面我们走过的小南门路口井,它的井圈也并非原装,是从顾宅巷水井拿过来的。”倪一平说。
自2018年起,武义古城开始改造,多处保护性文物建筑得以修复,重现旧时风貌,而一些古井则给改造让路,被埋于地下。倪一平说,在壶山上街老武义一中路段曾有一口名为大井的古井,每天上下学时,学生们总爱用井水照照自己的脸,摸摸光滑的井圈。澄净的水面成为“衣冠镜”,映照着一代代学子勤勉向学的模样。
鄢东良则对西寺巷的六角井印象深刻,他说:“我曾在水井边看同学的母亲制作木莲豆腐。只见她把木莲籽放入干净的布袋中,兑入井水用力挤压,便能得到甜蜜冰凉的食物。那是我头一回吃,到如今还时常回味。”
一口井养一方人,清甜的井水蕴含着独特的井文化。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武义城中还有卖井水的行当,总能在街巷中听到吆喝声:“水要不要噢。”井水的价格为一角一担,五分钱一桶,没有青壮年的人家是买水的常客。
每当酷暑来临,井水还能帮助人们消除炎热,倪一平说:“等太阳下山,大家就把门板、床板铺在街边,用井水把地和床板泼凉后,坐在一起摇着麦秆扇聊天,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此外,在武义还有不少与井有关的规矩,如无论大人还是儿童不得跨井,不得在井边磨刀,不得在井边植树,不得往井里抛东西等。这些规矩包含着先人的智慧和善意的教化之心。
俞源七星塘:传说与刘伯温有关
俞源村又称太极星象村,位于武义县南部,四面环山,曾是古代婺州至处州的重要通道之一。人们在提起俞源村时,既会赞美村中古建筑与精美的雕刻、壁画,还会说起“祖先巧设七星塘与七星井”“村中有气象井可预示天气情况”等与井有关的传说。
俞凤法今年86岁,曾是俞源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仍居住在世代相传的祖屋里,对村庄的历史与故事了如指掌。与他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得知,村中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方形水塘,除去七星塘外,其他的都被村民称为井,故而也有“七星塘(井)”的提法。
俞氏宗祠位于村落西部,为明代建筑,有“处州十县第一祠”的美誉。祠堂中摆放着一组沙盘模型,展示了村庄布局,俞凤法指出七星塘分别位于村中的上菜园、大菜园、古进士巷口、下菜园、下泉、上泉和下田屋后。“七口水塘对应了北斗七星,将我们现在所在的宗祠装在‘斗’内,庇佑后人兴旺发达,传说这与刘伯温有关。”
据《俞氏宗谱》记载,俞源村俞氏的第五代孙俞涞与刘伯温交游甚密,刘伯温辞官归故里时,路过俞源探望俞涞,见俞源旱涝不断、火灾频发,便按照天体星象重新设计村落。他将村口溪流改为太极S形的曲溪,溪道容积加大,为村民提供了充足水源,并在村中按北斗七星状挖出了七口池塘,要求俞氏后代按他的布局建造房屋,从此之后,俞源村旱涝无虞,村民安康。此外,刘伯温还为俞涞子孙辈取字,用“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预祝俞家昌盛发展。
跟随俞凤法的脚步,记者在七星楼边见到了第一口七星塘,水塘位于一块菜地中,附近还凿有两口方形水井,储水丰盈,内壁均为石砖。穿梭在古巷民居间,发现其余几口七星塘有的种着荷花,秋季的枯荷成为一处景观;有的被圈入民宅,用于饲养鸡鸭;有的已被填埋,上造房屋。
与防火、防旱的七星塘相比,高座楼中的气象井拥有更神奇的功能。穿过屋门,就见一口方塘位于天井中,几尾鲤鱼在水中畅游。“这口井以前没有名字,大家发现它能预测天气后,才取名为气象井。明天应该不会下雨,但也不是大晴天。”俞凤法边介绍,边观察水中的情况,并得出一个结论,而后他打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软件,发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确实为阴天。
俞凤法说,至少在民国时期,村民就发现了气象井的功能。水中的鲤鱼既能检测水质,也能作为判断天气的标准——井水清澈见底,第二天会是晴天;井水变得浑浊,定是会下雨;鲤鱼看起来若隐若现时,就很有可能是阴天。
“以前用水不方便,房子边上基本上都挖一两口井,有的是方形井,有的是普通的圆孔井。”俞凤法说。
俞源村井头楼附近的菜园内有一口单孔井,为武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只见井圈长着青苔,两侧各有一道裂痕,井边用砖石垒起平台,放着一个石制水槽,因长久不用,里面满是落叶。在六基楼前,还曾有一口金星井,如今已被填在地下,只有几块与周边地面不同的青砖显示着它的存在。
松树下水井:别出心裁“自来水”
只要在每年农历十月初六、初七来到白姆乡,就能在集市中感受到斗牛非遗民俗活动的热闹。但记者这次没有在斗牛场停留,而是前往白姆乡松树下村,寻找一口藏于村中的古井。
“我们村已有500多年历史,以前被叫做伍宅前或者上徐,现在的村名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松树下村党支部书记张璐带着记者进村,并讲起村庄故事。相传以前村口有一棵古松,枝叶繁茂,其中有一根树干横在路上,酷似一扇门,不妨碍行人通过,但骑马、坐轿则通不过。先人认为这棵松树能够辨别清官,故将村名取为松树下。
松树下水井位于井头巷3号南侧,被盖在一块沉重的石板下,井边的花架上摆着许多花盆,想必其中的花草都曾被井水灌溉。古井附近的老屋均无人居住,一条通往后山的小路被繁茂植被覆盖,在阳光照射下显得静谧且梦幻。古井一侧的两幢房屋之间有连廊,如今已破败,过去附近有强盗,村民们为了逃难,会通过连廊跑进山中。
“当时村里要做路牌,我们就按照道路周边的情况取名,井头巷就是因井得名。”张璐边介绍,边将石板移开。这是一口八角井,井圈高约0.3米,直径0.55米,井壁圆形,用石块叠砌而成。
村民徐子法今年74岁,曾参与家谱修订,他说:“古井前面的老屋是村里的香火堂,始建于清代,所以这口井也叫香火井,是以前村内唯一的生活水源,我们都离不开它。”
松树下水井的井圈看起来磨损痕迹不重,有两个原因,一是曾按照原样更换过,二是人们的打水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一般是站在井圈上打水的,井绳不会磨损井圈。有几次干旱的时候,井水很浅,我们会爬到井底,直接在水眼处舀水。”徐子法演示起打水的动作。
1958年,松树下村办起食堂,由于食堂附近没有水源,村民们便想办法将井水引入。“先是在井边放一个大木桶,再将毛竹与木桶连接,竹节被打通,埋到地下,通往食堂边上的一个洞口。什么时候要用水了,只需把井水舀到木桶里,水就能经过竹管流到食堂,和用自来水一样方便。”徐子法说。
如今,传统农耕已经远去,松树下村的村民以村集体形式发展中药材产业,让更多人实现就业与增收,在村外围造起新房。古井所在不再是村中心,它却见证了古村落由聚居到兴盛,并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记者手记
武义县地处丘陵山区,南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环山,峰峦连绵,有着“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离开城区后,记者经过漫长的山路才到达其他村庄。松树下村的老人说村史时,提到家族的先人从武义县城南迁而至,不知当时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凿井定居。
井的形制、用途不外乎几种,然而当客观事物经过人们主观意识的改造后,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在俞源村,古井被赋予一份期盼,成为关乎村庄发展与后人命运的宝贝,这朴素又古老的宗族观念,让人觉得亲切可爱。
这次见到的几口井均称不上名井,没有碑记、刻字为它们的身份正名,可是在周围人眼中,身边的古井与别处的不同。在武义古城,鄢东良与倪一平以古井为中心,回忆小城生活,时光如一层轻纱,让他们与井相关的记忆变得柔和,温馨的故事令听者动容。
从前车马慢,人们在井边汲水的速度也慢。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街边、村中的古井依旧有一种魔力,让快步向前的人驻足,追忆过往的悠悠岁月。
新闻链接
武义古井
西陇井:县南十五里三槐坊下。
义井:县东北二十里。
甘泉井:县西一里。
彭城井:县北十里。
石井:县北二里。
龙井:府志作龙鸣井,县北十里,久雨井有声如龙鸣,可闻数里,在履坦,人饮其水者多勇。
双井:县南三里,昔有人指井曰:居人诞生必双,卒符其言,故名。
灵泉井:县西二十里,普宁山下牧牛和尚炼丹处。
油井:县南七里,佚老菴侧,其水如油,故名。
(以上古井信息根据清宣统《武义县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