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好戏云山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吴卫平 邵雪廉

观察点名片

名称:云山社区

地点:磐安县安文街道

概况:云山社区由原中田、上马石2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有耕地407.6亩,山林13210亩,共690户,户籍人口1888人。现有社区两委干部10人,党员95人。

11月16日,周六。从白天到晚上,在磐安县城工作的云山姑娘朱娟娟,在云山社区过足了戏瘾。白天,她和磐安县婺剧促进会的戏迷们一起参加“戏迷演唱会”,放开嗓子唱婺剧;晚上,中田小剧场,30多位磐安各地的戏迷们又在一起参加培训,授课老师、金东区婺剧非遗传承人吴春桃说:“我每个周六都要在这里上课,戏迷们有的七八十岁,有的二三十岁,但都听得很认真,不知不觉就上完了一堂课。”

这是“好戏云山”的一个寻常周末。“好戏云山”是云山社区的品牌。云山社区将婺剧非遗、民居民俗、山水生态和酒店民宿、旅游文创有机融合,唱响了一出精神富有、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的共富大戏。

好戏云山:

婺剧一条街+非遗文化项目

云山人喜欢婺剧,有自己的婺剧队,更有众多村里村外的戏迷。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文景说,村民爱唱戏,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歌颂,而“好戏云山”的打造,也为云山社区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69岁的村民包仙牛是扮大花脸演包公的,“20年前,60岁的戏迷朱谷林,和几个村民一起创建了婺剧队。”经济困难,村民自己筹钱,并在村里的企业家帮助下,添置了服装道具,建造了戏台雨棚;学剧目没有老师指导,买来婺剧碟片,“依葫芦画瓢”跟着碟片学……全情投入、刻苦学习排练后,婺剧队学会了20多出戏,队员也发展到70多人。村里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戏。婺剧队还送戏到深泽、新渥等周边村镇,受到当地百姓热捧,并在县里的“花头台”比赛中屡屡获奖。

这几年,县、街道和社区投村民所“好”,以婺剧展演、体验、传承等为主要内容,在云山社区打造一个婺剧小剧院、一条婺剧特色街、一个婺剧陈列馆、一个婺迷公园、一支婺剧演艺队伍、一套服务管理制度的“六个一”运行机制,戏服馆、互动馆、器乐馆等设施场所也应有尽有。社区宣传委员包玉珍是小剧院建设的实施者,她说当时她和戏迷们一起设计小剧院,小剧院有160个座位,音响、投屏等设施齐全,是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每次这里有婺剧演出,包玉珍只要在微信群里发个“今晚有戏”的通知,小剧场里就座无虚席,男女老少齐登场。

“好戏”之外,社区又相继挖掘了“高照马”“迎秋佛”等非遗文化体验项目,打造“非遗市集”,中药材、特色美食、竹编、陶艺……摆满了婺剧一条街,村民、游客一起参与体验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源远流长的特色民俗。“兵之恋”民宿经营者郑飞说,每次云山做戏、非遗市集开市,都是人流最多的时候,她家的民宿也都住满了人。

民居云山:

140多间古民居+民宿民俗文创

云山社区地处省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中田、上马石两个村落有着深厚历史文脉。在旧村改造过程中,云山抢救性保护修缮了“白雪堂”“崇德堂”等140余间古民居,修建了云山书屋、邻里中心、儿童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原来破屋矮房甚至还有露天粪缸的山村,成了省文化示范社区。

云山社区副主任陈永富说,社区和云山度假区管委会、旅发公司等联合开发,140多间古民居形成了规模效应。规模较大的朱良玉故居、十三间被打造成了餐厅和高档民宿,还引进了“云山公社”“云逸山熙”茶吧等业态,古民居和古树公园、亲水公园等相映成景,成了微视频的拍摄基地。“杭州的一个影视公司到磐安拍微短剧,对云山成片的古民居很感兴趣,准备长期在这里取景拍片。”云山古民居的人气也在一次次“露脸”中渐渐旺了起来。

古民居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一些村民趁势加入了运营民宿的行列。目前云山社区共有营业中民宿18家,开发中的民宿4家,床位200多张,云中阁、山里红等8家民宿生意火爆,仅云中阁民宿去年营收就超过100万元。村民杜美凤一家原来住在“十三间”的老房子中,后来古民居开发,他们搬出来造了新房子,2019年利用新房子经营“云上人家”民宿。杜美凤说:“我以前和丈夫一起搞过运输、做过工程、办过幼儿园,虽然也都不错,但都没有吸引游客办民宿稳当。”

2020年,村民汤平丹回村办起了“云栖山居”民宿,之前10多年,她一直在青岛做水晶饰品生意。国庆期间,她家的12间民宿里住了5个上海人、14个嵊州人。晚上8点多,几个客人在大堂里制作手工饰品,兴致很浓。“从青岛回来时,我带回了一些饰品配件,开了民宿后发现游客对动手做饰品很有兴趣,就把手工制作作为民俗文化活动介绍给游客,结果大受欢迎。”汤平丹还是磐安麦芽糖制作的非遗传承人,在她的推广下,游客对地道的麦芽糖产品和制作体验都很感兴趣,民俗文化和民宿推广相辅相成。

在云山区域内,衍生了6家文创公司。文旅公司、精品民宿等平台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开发,空气罐头、铁皮石斛茶等成了云山旅游乃至磐安旅游的精品伴手礼。

生态云山:

大盘山博物馆+新业态衍生地

在云山社区中田村口,矗立着一座颇有艺术气质的建筑——大盘山博物馆。大盘山博物馆是磐安唯一的综合型博物馆,是领略磐安“山之祖、水之源、茶之地、药之乡、文之神”独特魅力的打卡地。馆长郭镇祥说,大盘山博物馆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独特丰富的生态资源,同时又具有齐备的县域资源,是磐安旅游的“导览图”。

“到磐安旅游,必到大盘山博物馆。去年到馆人数已接近10万,今年到10月底就超过了10万人次。”郭镇祥说,大盘山博物馆给云山带来的引流效应非常明显,但“博物馆的人流”怎么样有效转化成“云山的游客流”,仍然有很多文章要做:比如说怎样用云山丰富的民俗文化把游客吸引进村,并能留下来,而不只是靠一出“好戏”;怎样利用博物馆的生态文化,制作文创衍生产品,让生态文化更有形有物有价值?怎样利用中药材资源,开发药膳文化、康养文化……郭镇祥提出一连串问题,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云山如何消化丰富的生态资源、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高要求。

地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山社区被各种生态资源层层“包裹”。这里是全域旅游集聚区,是磐安旅游第一站,距新开通的杭温高铁磐安站不过5分钟车程。目前已有5条旅游线路串联县内景点,可直达孔氏家庙、灵江源、百杖潭等人文、生态景区,七八分钟到花溪,到新渥浙八味市场也不过15分钟。看中了这里的生态资源,云山聚集了云上花溪、大盘山温泉山庄等5家三星级以上酒店,年入住率达65%,接待能力强劲,与村民的民宿形成了互补。

大盘山温泉山庄是云山本地企业家陈国良开发的,2016年云山发现了温泉,大盘山温泉山庄应运而生,是磐安接待能力最强的宾馆之一。温泉山庄办公室的黄国兴说,温泉山庄和云山民宿互补性很强,温泉山庄能够提供会议培训等各种服务,团队接待能力强,云山民宿可以提供食宿一条龙的中低档服务,温泉山庄可以介绍客人去民宿农家乐品尝当地特色餐饮,民宿也可以推荐游客去山庄泡温泉。“我们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温泉山庄和其他几家大酒店50%以上员工是附近村民。”黄国兴拿出一张9月份的工资发放清单,云山的一位陈姓村民在这里做铺床工,当月薪酬7099元,其他员工也有五六千元,“暑期生意好,这个月算高的,淡季也有3000元以上。”她的丈夫在附近的厂里做电工,工资比她高。夫妻俩在家门口上班,收入稳定,幸福感满满。

每天打理完民宿的生意,“云上人家”的杜美凤都会约几个小姐妹到溪边绿道走路健身,村庄改造后,云山的环境胜过城里小区,古民居氤氲着人文的气息,村边的紫溪水清沙白,婺迷公园、小剧院里的中老年人,因为有了社保的底气,戏唱得更是酣畅淋漓。但是她觉得村子还应该更热闹,客人来得要更多些,“如果村里有更多好玩的地方、好体验的项目、好吃的东西,客人留在磐安、留在云山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记者家访

要注入年轻人的文化

初冬的下午,阳光将“云里晓筑”的大堂晒得亮堂、温暖。陈晓斌的“云里晓筑”民宿共6间房,每一间都各有特色。门前一个鱼池,营造了一个水族世界;屋后一块空地,游客可以在这里烧烤、点篝火。

开民宿才三年,但90后陈晓斌八年前就开始蓄力准备了。大学里学的是连锁经营,后来又学了旅游管理,毕业后在酒店、旅行社、药膳店都工作过。“我连酒店房间整理、铺床都学过,那时工资只有1500元,但为了学点技能,我就边干边学了。”

2021年民宿刚开张时,陈晓斌对客源还心怀忐忑,后来在网上推视频,客人就源源不断了。陈晓斌说,吸引和留住客人主要靠两招,一是把民宿装修得像家一样,并不时通过一些小装饰营造氛围、改变样貌,让游客感受家的温暖;二是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为他们制定旅游方案,陪他们一起玩。“云里晓筑”有很多回头客,而且他们经常在节假日整幢租下“云里晓筑”,享受云山风光和居家的乐趣。

为了踏准民宿和旅游的步点,陈晓斌每个月都会出门远游一次。除了经营民宿之外,他还经常给喜欢出游的网友制定旅游方案,“我学过旅游管理,我制定的旅游方案省时省钱、安全实惠、抓住看点,对方都很欢迎,有时我也和他们一起去体验。”而这些接受他服务过的网友,很自然又成了“云山晓筑”的潜在客人。

谈起村里的共富路径,陈晓斌说,最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回来。村里有一个统计,云山35岁以下的年轻人70%都流动到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没有年轻人,村庄发展就没有活力。现在的网红、爆款哪个不是年轻人制造的?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才有发散力,才会吸引其他年龄层的人喜欢。”陈晓斌说,社区、街道和上级部门要给政策,营造氛围,让年轻人回来,年轻人回得来、引得进、留得住,就成功了。

数据新闻

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2年至2024年,金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已累计建成1158个,分布全市146个乡镇(街道)。

从统计数据看,金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021年为3625平方米,2022年为3962平方米,2023年为4247平方米,三年年均增长5.4%;2023年金华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6%;完成所有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通借通还全覆盖、所有社区和行政村“e家书房”数字赋能全覆盖;“城乡10分钟阅读圈”让八婺大地书香弥漫,“悦读吧”自助图书馆、“爱阅亭”智慧书屋、“e家书房”进入全市所有社区文化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开展“三送一走”文化惠民活动,2023年共送书下乡81.88万册,送戏下乡4125场,送展览讲座下乡4945场,开展文化走亲284场。

以“文艺赋美”为依托,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全市累计推出“文艺赋美”工程示范点21处、注册演出场地3000余个,累计开展各类演出2.5万余场,打造了“婺韵金声”“山乡文艺轻骑兵,山水之间有回音”等活动品牌,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专家观点

让艺术激活乡村

民宿民俗带火旅游

周永广(浙江大学旅游系副教授、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智库中心执行副主任)

浓厚的婺剧氛围,演出队唱遍十里八乡;140多间古民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寄托着乡愁和民俗;群山环绕,大盘山有云有山有温泉有民居……这些都是云山不可多得的共富资源。

艺术激活乡村,给云山人带来精神共富;民宿民俗带火乡村旅游,绿色可持续地推动产业共富。云山以文化的方式, 探索出了一条“依山傍水”的共同富裕路径。

今年五一、十一,中国游升温,“有意思、有意义”的中国文化就是吸引国际游客的超级实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标志,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或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特色,为人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供支撑。

婺剧生于斯、长于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上春晚,你可能听不懂,但举手投足、一板一眼都是戏。云山全民是戏迷,如果能让外来人员也多多参与体验,身入、心入,沉浸到古老的戏剧中,岂不是最有意思、意义的“好戏”?古民居不是木石砖瓦的简单堆砌,它是先人文化、智慧和情感的载体,云山140多间古民居里,肯定蕴含着很多故事、传奇、民俗、风物,讲好这些故事传奇,古民居就活了。生态文化,是绿色可持续的,大盘山是个宝库,负氧离子、新鲜空气,让人身心两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更是大自然的宝藏,云山人做好保护性开发,意义深远。

将精神共富和产业共富融合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真正的云山好戏,通向共富的文化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