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金铸五育促五好
永康厚植“五金思政”培育时代新人
记者 舒珊珊
“府府县县不离康”,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永康匠人发扬千锤百炼的坚韧品质,凭借臻于完善的高超技艺,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产业奇迹、市场辉煌。
如何立足五金特色和五金文化做好思政育人工作?永康教育匠心独运,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五金思政”课程体系,以新时代五金精神为蓝本,开发一诺千“金”、爱拼才会“银”、“铜”舟共济、“铁”杵成针、只争朝“锡”五大思政课程,融合推进红色思政、科技思政、体育思政、劳动思政、美育思政,以五金铸五育促五好,努力为地方产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诺千“金”坚定理想信念
永康“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要“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多年来,永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世界五金之都”建设全面起势成势。一诺千“金”红色思政课程以德育为先,通过深入挖掘全域丰富的红色资源,建好用好红色实践基地,着力培养一支信念坚定、方向明确、步伐有力的新时代五金工匠队伍。
位于永康方岩的刘英烈士陵园、抗战时期省政府旧址、革命老区金竹降等革命基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程。方岩景区小学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方岩红”特色德育机制理念,利用节假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对革命先烈的哀思,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
八字墙学校地处革命老区,该校先后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对话”革命先辈陈玉成等活动,在行走中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脚踏实地的报国行动。“红军长征路历时两年之久,而我们才走了两个多小时,就感觉吃力了。我要向红军叔叔们学习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桂锦程说。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今年,永康串点成线,绘制发布《永康市红色研学地图》,将该市的红色遗址、事迹陈列厅、革命根据地等一一呈现,并设计了丰富多样的任务单,通过扫描地图上的二维码,学生可以沉浸式了解永康的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爱拼才会“银”锚定科技领航
从传统五金到现代五金,敢闯敢拼、勇于创新的永康企业家坚持创新驱动,依靠科技领航助推五金出海,满载而归。爱拼才会“银”科技思政课程以智育为要,带领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激发科学热情,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高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
去年11月,永康一中成立龙芯飞凤书院,致力于打造融知识教学、实践操作、科学信息素养培养于一体,小初高贯通的育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书院围绕科技思政主题,下设“六地二室”,包括“浙江院士科普基地”“浙江大学·永康一中信息学竞赛训练基地”等,供学生参与科普、科创活动,深入了解芯片制造、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永康五中创建1200平方米的科创中心,开设机器人、编程、信奥、科学发明等课程,科创教育、机器人教育获全国、省一二三等奖50多项,《杆秤之行》获金华市精品课程。同时,该校利用周边高新企业集聚优势,在三峰集团、飞剑集团、菇尔康科技有限公司等设立校外科学实践劳动基地,以阵地建设赋能科创教学。
11月8—10日,永康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展示活动举行,2000余件创意小发明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们将以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为目标,结合本土五金文化特色与科创资源,统筹推进‘五金科学+’大科学教育六大行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和创新平台,为永康高水平建设‘世界五金之都’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永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业根说。
“铜”舟共济推进以体育人
从“小五金”到“大五金”,永康企业在实干笃行、抱团发展中完成“大而优”的转变,赢得更广阔的市场。“铜”舟共济体育思政课程以体育为力,着重发扬体育精神中的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等品质,以体育人、体教融合,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集体观。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员运动会中,江南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表现出优秀的运动能力、坚强意志和团结协作力,让业界看到该校以体育人、助推思政建设的有效成果。“以‘学—练—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引,我们在学会、勤练、常评(赛)的每个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该校校长吕芳华介绍,比如课间练习以小组互助模式展开,学生们通过互帮互助,解决体育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克服障碍完成一项项体育项目,形成团结友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永康六中的“体育+X”培养模式走在全省前列,学校以选修课和20多个社团平台为依托,形成层级培养机制,实现学生特长发展的层次性、递进性;畅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俱乐部之间的人才输送通道,争取到金华市唯一的省田径协会认定的校园俱乐部资格,拥有直通中国田径协会各类青少年大赛的入场券。短短两年培养出全国U系列田径锦标赛冠军4名和全国轮滑锦标赛冠军1名,国家二级运动员认证7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名。
体育强则国强,体育兴则国兴。深谙体育思政的重要性,永康多措并举做好体育教学,丰富竞赛活动,每年开展10余项体育赛事,成绩优异者选送参与省市比赛,每年均获10余项省级赛事荣誉,唐先小学篮球已获省赛八连冠,高镇小学、城西中学获足球省赛第二名,各学校体育特色凸显。
“铁”杵成针崇尚技能培养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五金匠人“百年锤炼 臻于完善”精神的生动演绎。“铁”杵成针劳动思政课程以劳育为径,积极创新形式、搭建实践平台、深化学科融合推进劳动教育,依托一以贯之的教育生态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
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孩子们喜爱的劳动课堂。实验幼儿园开辟“一号菜地”,将种植绘本付诸实践课程,引导幼儿在阅读中生发劳动兴趣,在播种和培育中探究劳动方法,在收获中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后吴小学立足校内30亩的劳动基地,研发“耕读+农事”“耕读+烹饪”“耕读+手工”3类课程,利用“大地厨房”实施烹饪课程,开设春耕节、夏长节、秋收节、冬藏节4个特色节日,开展农场装扮、义卖、家务劳动等家校社拓展性活动,全面塑造学生劳动能力。
“尽管各校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劳动教育仍存在资源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陈业根介绍,为确保劳动思政落地见效,永康按照校内建设、校外补充、增量提标、校际共享的思路,着力打造“学校+”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样式。先后评选出18个永康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基地与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结对,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学校+基地”共同体;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师资模式,开设“百名高管进课堂”“劳模宣讲团”“走进父母工作间”等新型课堂,聘请劳动模范、工匠人才、技术能手等走进学校,担任劳动教育特聘导师,壮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只争朝“锡”增强文化自信
永康文化底蕴深厚,五金文化、胡公文化、陈亮文化等源远流长,对工匠精神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只争朝“锡”文化思政课程以美育为伴,依托美育浸润行动,将地方特色文化巧妙融入美丽校园建设、美育课程构建的方方面面,用艺术形式促进思想领航,在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中,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用保温杯组装的航空母舰、螺丝螺帽贴出来的艺术画、铝合金条建成的钢铁长城……在今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高镇小学设置“五金畅想”专区,学生广泛收集工作或生活中废弃的五金零件和边角料,经过巧手创作,让金属废品摇身一变成为五金工艺品。
“同学们走进工厂、来到市场,与永康五金面对面,对家乡产业有了更深刻、生动的理解。”高镇小学党支部书记施金松说,通过对五金废品再利用、再创作,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激发、创作美感得到增强,对家乡的五金文化也有了更鲜活的感知。
陈亮是南宋杰出的爱国思想者,立足先贤故里的地理文化优势,桥下小学在校园内建起陈亮文化园,打造陈亮雕塑、陈亮抱膝亭、陈亮清廉池等景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开学典礼、读书节等活动中融入陈亮文化元素,通过庄重的仪式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鼓励各班以陈亮故事或陈亮精神为主题,自主设计班徽、班训、班级公约等,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塑造时代新人。
落实美育工作,永康着力组建艺术教师技能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教共体跨校艺术课堂交流,积极推进校园艺术品牌的设立,目前该市共有省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6所,美育氛围不断浓厚,美育思政持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