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井忆过往 静水流深润绵长
记者 徐桢瑾 文/摄 傅军杰/制图
在山城磐安,记者探访的几口井都有特别之处。乌石建成的横路村,井以村名,也由乌石砌成,颇具当地特色。茶潭村,三百里始丰溪第一村,有一口井建在宗祠里,村民对井和祠堂一样持有敬畏之心。墨林村,义和堂中,清代古井默默见证村庄变迁与发展……
对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言,井,流淌的不只是清泉,还有刻在心底的乡愁。
乌石砌井 藏有不腐松木
金华、绍兴、台州交界处有一座乌石小镇——磐安县尖山镇。这里的居民喜欢以乌石筑房,横路村便是如此。村内一口明代古井也用乌石砌筑而成,井与村同名,叫横路井。
得知记者来意,横路村支委周国良有些意外:“井在村里再普通不过,很少有人过问。”村子不大,却有7口井,横路井是最古老的一口井。
山村原始古朴,给人以岁月静好的感觉。房屋、围墙、小径、台阶清一色都是乌石,特别是那条贯穿村中心的乌石古街,乌黑发亮。横路井就位于古街一侧。
这口井有点特别,井口形状长方形,中间铺了一块石板,一井被隔成两半。铺设石板一是为了阻挡地表水入井,保持井水清洁;二是为了取水方便。再说井的位置,这口井紧挨着一座民房,井壁的一侧是围墙。如果不是墙上的介绍牌,很难把它认成一口井,相比井,它更像沟渠。
“这房子以前是我家,我小时候就住在这里,半夜总听到有人来打水,叮叮当当的。那时候打水要排队,早上起床经常看到井边放了十几只木桶。”周国良说,过去,横路井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妇女都在这里洗衣洗菜,唠家长里短。到了夏日,小孩子就拎着桶、拿着瓢,光着膀子在井边互相泼水嬉戏,很快乐。
“这口井冬暖夏凉,冬天还能看到井口‘冒烟’,很神奇。”横路井的神奇之处不止于此,“井的构造很奇特,井壁嵌着一块松木,大概七八十厘米厚,水浸不会腐烂”。由于刚下过雨,水体有些浑浊,看不清松木的样子,周国良随手捡起一旁的竹竿,往井壁捅了捅:“就是这个位置,天气晴好时,看得一清二楚。”
在距离横路井几步路的位置,还有一口圆井,是五六十年前开凿的。“你看,这两口井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位置又近,水位却相差很大,一个高,一个低,这是因为两口井的泉眼不同。”相比横路井,圆井的水位几乎触手可及,横路井则要低许多,这又是一个神奇之处。
关于横路井,有一个龙王报恩的传说。相传,有一年横路村大旱,村民在小溪里救助了一条奄奄一息的鱼,那条鱼正是龙王的女儿。“那一晚,龙王托梦报恩,说这里有一个泉眼,挖下去一定有水,村民按照梦中龙王说的地方挖,果然有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现在,井里还有村民养的锦鲤。
采访时,记者很好奇,为什么一个村里有这么多口井?“因为缺水。”周国良说,横路村过去饱受缺水之苦,为了用水,村民想方设法在村里找泉眼、挖水井。正因为水来之不易,他们十分珍惜水、重视井。“以前需要清洗井的时候,不需要村干部动员,都是村民自发的。”
每年八九月,是村民制作红薯粉的日子,几乎每家都做,用水量很大。20世纪60年代,横路井的水曾差点因此面临枯竭,后来村两委想了个法子,按人头凭水票取水。周国良回忆:“那时候刚好遇到旱情,用水很紧张,村里安排人守在井边,村民一手交票,一手打水,最后硬是挺过了旱情。”
随着自来水通村,横路村的井大多已经不再使用,只有包括横路井在内的三口井还在使用。周国良说,对于村民来说,如今的横路井,更像是一个凝聚人心的所在。
茶潭遗韵 渐闻潺潺水声
磐安县方前镇西部有一个名叫茶潭的村庄。村子如村名一样,与水有缘。
发源于大盘山南麓的始丰溪,由方前镇流入天台县,绵延三百里。以茶潭村为始,至天台境内寒山湖水库,一路九曲十八弯,这里山连绵陡峭,水曲折起伏,民间素有“十八里溪水十八道滩,十八道滩有十八个景”的说法。茶潭村也被誉为三百里始丰溪第一村。
茶潭村的井不在村道上,也不在民房前,而是在祠堂里。“那幢房子就是我们的祠堂,井在里面,前些年才重新修缮过。”茶潭村党支部书记施泽富指着村办公楼后的古建筑对记者说,那是施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有祠堂即有井。2023年6月,施氏宗祠被列为省文保单位;同年8月,施氏宗祠井被列为浙江水利遗产。
宗祠就建在村口,占地面积不算大,推门而入,合院式布局一览无余,台门、门厅、戏台、东西厢房、天井、后堂等无不雕梁画栋,悬挂着的“宋代尚书”“明初司正”“文魁”三块匾额,更彰显着这个家族的荣耀与辉煌。
记者穿过西厢房外的小路来到后堂,坐落在院角的施氏宗祠井映入眼帘。庭院不大,鹅卵石地面布满了天胡荽,踩在湿滑的地上,小心翼翼地走向古井,耳边传来潺潺的水流声,越靠近井,声音越清晰,却看不到水流,不知道是不是从井里传出来的。
这是一口八角井,井圈由整块青石打造而成,做得很精致,其中四面刻有瑞兽立体浮雕,另外四面有刻字,连起来为吉祥如意,井水看着十分清澈。“原先的井圈因年久失修已经破损,这是我们后来重修的,和祠堂一起由村民出资修建。”施泽富告诉记者,因始丰溪穿村而过,且村南距溪较近,取用水方便,使用这口井的以村北30多户人家为多。
“以前,村小学办在宗祠的西厢房,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上学的,那时候渴了就来这口井打水喝,水清甜,特别是夏天,喝了很舒服。”在施泽富印象里,这口井常年不干涸,且一直很清澈,那时放学后,他还常常帮家里人挑水。
由于井建在祠堂里,村民对井和对祠堂一样,持有敬畏之心,在井边洗菜洗衣这样的场景是不会发生的,大家都是挑了水拿回家去用。“在祠堂这样庄严的地方,小孩子要是在井边玩水是会被大人骂的。”施泽富说,井水常年保持清澈,除了经常使用越用越清外,还因为村民自发保护。
祠堂里为什么会建有一口井?据村民介绍,前人修建祠堂挖地基时,在后堂发现了一处地下泉眼,于是便顺势凿建了这口井,供子孙后代使用。除了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井还起到了消防作用。
如今,施氏宗祠和井都有专人管理,施泽富空闲时仍旧会来井边转转。“有次我过来,发现井里放了个西瓜,说明大家很喜欢用这口井。”他说,井与祠堂一样是村里的宝,他希望能好好地保护传承下去。
义和堂里 见证家族兴旺
位于磐安县安文街道墨林村250—256号民居的井,在当地被视为风水井,这口井从建成到今天,最主要的功能不是作为饮用水源,而是消防,这与井所处的建筑有关。
这口井坐落于墨林村中心的一间三合院内,三合院名叫义和堂,建于明代,由正屋、厢房、门楼、天井组成,井就在靠近正屋与厢房的一角。井的建造年份要比三合院晚一些,建于清代,是一口八角井,井壁由大鹅卵石块堆砌而成,井水看着比较浑浊。
“这口井的水不是用来喝的,洗衣拖地会用这里的水,以前喂猪、喂鸡也用井里的水。”今年80岁的郑松仙住在这里已经几十年,她告诉记者,井水虽不能喝,却也供住在三合院内的人家使用。“通了自来水后,用井水的人少了,住在这里的人也没有过去多了。”说起来,郑松仙有些感慨,从前,义和堂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元朝时期,墨林村先祖郑讴从窈川迁居于此,随着子嗣绵延,家族不断庞大兴旺。后来,族人根据郑氏先祖“翰墨传家,文士如林”的期望,按照文房四宝设计建造了义和堂。其中,以金墩山两棵至今80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为“笔”,以前门塘为“砚池”,以铺有河石的义和堂院场为“墨”,以村边稻田为“纸”。
“以前,郑氏家族分元、亨、利、贞四房,家族壮大了,矛盾自然也多了起来,族人为了家族和谐,便由各房出资筹建了义和堂,义和堂就成为郑氏家族议事说理的地方。”墨林村党支部书记郑浩告诉记者,根据商议的事情大小,议事的地点也不一样,正屋二楼通常是解决私密之事的地方。
早年,义和堂其实叫议和堂,按理来说,也是“议”字更加符合议事说理的特点,之所以改名,这中间有一段故事。
“明朝时,家族将正屋二楼作为私塾供族内子弟读书,同时仍兼具议事的功能,当时请了一位陈姓的教书先生。因族内两户人家闹矛盾起了口舌之争来到议和堂解决,事情处理完毕后,陈先生觉得祸从口出,‘议’字不好,于是改为‘义’,一直沿用至今。”郑浩说,如今,义和堂虽作为民居使用,但在村民心中,这座三合院的分量依旧很重。
采访当天,墨林村的不少老房子正在装修改造,其中也包括义和堂。“我们村保留了9幢明清三合院,有20多间古民居,前期对这些古民居都进行了修缮,现在又依托这些古民居招引培育新业态。”郑浩告诉记者,老屋被保护起来,新业态招引进来,年轻人便会回到村子里,墨林村与义和堂又会如以往那样重新热闹起来。
曾经,义和堂里的这口古井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旺;现在,它又将重新见证一个村子的蝶变。
记者手记
井,过去是生活的必需品,一个村子是否有一口好井,关乎子孙后代的生活福祉。由井产生的水文,也带来与井相关的人文。
在探访磐安古井过程中,记者发现,当地人对井有特殊的情感,他们或是出于对水源的珍视,或是来自对家族的重视,几口古井都被保存得很好。横路村的井是先辈留下的珍贵水源;茶潭村的井是宗族根脉的象征;墨林村的井是家族兴旺的见证。
这次采访,印象最深的是横路井,从周国良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眼前的这口古井是鲜活的。不管是十几个木桶摆放在井边的壮观场面,还是孩童围着井玩耍嬉闹的场景,又或是大人在井边清洗红薯的画面,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回忆过去在井边的生活时,周国良总是滔滔不绝,于他而言,这段时光是快乐难忘的,而这份朴实的情感也让听的人不禁共情。
随着时代发展,村里的这些古井尽管使用率越来越低,却从未被人抛弃或是遗忘。如今,它们早已不再是单纯用来取水的工具,那些依井而生的村民将井当成了一份情感寄托,是对过去生活的依恋,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新闻链接
磐安其他古井
潘潭仓园井:位于冷水镇潘潭村,建于明代。圆形井壁用自然石块叠砌而成,井圈高0.5米,外圈直径0.93米,内圈直径0.65米,水质较好。现主要用于生活洗涤。
斐湖井:位于尖山镇斐湖村,建于元代,青石井圈,井圈直径1.8米,井口呈圆形,直径为0.6米,井深3.8米,井内壁用石块叠砌,井水较清。现主要用于生活洗涤。
尚湖井:位于尚湖镇尚湖村,建于明代,井口圆形,由两个半圆组合而成。井圈用青石铺砌,井圈外围呈长方形,长1.3米,宽1.2米,井深4米,井内壁呈圆形,内壁用块石叠砌。
一保井:位于大盘镇光明村,建于明代,井口呈椭圆形,长约1.6米,宽约1.4米,井边用两块石护砌,无井圈,井壁卵石护砌,井水较清澈。现主要用于生活洗涤。
馒头山脚井:位于双峰乡大皿村西边馒头山脚,建于清代,井圈由砼浇筑,呈圆形,直径1米,井周砼浇筑,井壁为块石叠砌,井水清,少量淤积。现主要用于生活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