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文化

文章导航

三十九封越洋感谢信的背后

葡萄牙观众观看婺剧《金猴闹春》 2017年1月

浙婺演员胡东晓为洪都拉斯观众勾画脸谱并互动 杨霞云等浙婺演员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收徒 2023年9月 西班牙演出公司“伊萨卡”负责人加西娅赞叹婺剧的丰富内涵 2024年6月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在美国国家广场演出《拉线狮子》 2014年6月

记者 陈丽媛

“多米尼克总统伯顿夫妇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诚挚感谢,期盼你们再来。”11月8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收到这封来自多米尼克的感谢信时,院长王晓平正带队在非洲访演。

截至目前,浙婺已经收到39封越洋感谢信。这些信,有的来自国际艺术交流团体,有的来自海外演出机构,有的来自演出国的外交、文化、旅游等部门。

山长水阔,尺素情深。婺剧有什么魅力——能跨越语言文化差异,赢得各国观众的掌声?这个院团有什么秘诀——小剧种挑大梁,让外事官员点赞“给力”?

故事要从15年前说起。

跨越山海 千方百计赢口碑

中国艺术太棒了!你们为圣地亚哥带来了高超的东方文化,非常感谢你们!

——智利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总监盖罗

2009年1月5日

2009年,我国开启“欢乐春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需要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院团打开局面。刚摆脱经营窘境的浙婺果断接下到智利演出的任务。

活动推介会上,王晓平放下话筒,直接把舞龙队拉上台。

锣鼓响起,“中国龙”腾空而起,千变万化。智利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总监盖罗当即调整安排:开幕式上“中国龙”!

演出当天,当地人熟悉的童话故事迎来新剧情——魔鬼的企图就要得逞时,金光闪闪的“中国龙”破空而来救下公主,带着踩街队伍奔向婺剧专场演出地。

观众望不到边,现场没有围墙,更没有地垫。许仙扮演者楼胜使出绝活,直挺挺地跌、扑、倒、翻、滚……婺剧以武戏见长,许仙的“十三跌”是出了名的高难度动作。为了表现剧情冲突,演员要以背、屁股、膝盖着地连摔13次,每一摔都比前一次难度更高,常常看得观众既惊叹又心疼。即便有地垫保护,“许仙”受伤也是家常便饭。“白蛇”陈美兰是楼胜的老师,自然心疼。戏比天大,回馈搭档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戏演得更完美。互相成就的两人,也成就了一出好戏。

谢幕,再谢幕……整整一个多小时,观众依然激动难抑。不知与多少人握了手、合了影,陈美兰突然膝盖发软,打了个趔趄,才想起高原反应已持续多日。

盖罗举着大拇指冲上台:“中国戏曲太美了,谢谢你们为圣地亚哥带来惊喜!”

此后5年,浙婺都收到了南美洲的邀约。

截至目前,浙婺已赴64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40余场。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表示:“浙婺出海是中国戏曲走出去的一张金名片。”

但浙婺出海依然不容易。

今年9月赴洪都拉斯演出,他们在多米尼克转机时航班因故取消。

就算改签,也赶不上约定时间了,辞演理由很充分。王晓平却说,这是两国建交后,中国传统艺术在洪都拉斯首次展示,不能影响国家形象。

机场里,在大箱小箱的包围中,大家立马分头张罗,汇报情况、联系机票、对接演出……电话一个接一个。

次日凌晨,机票终于有了着落。

电话一接通,就听到王晓平沙哑急切的声音:“有几张?”

“10张。”

“太好了!”王晓平连珠炮似的报出一串名字,这是他反复琢磨的演出阵容。“就算只有2张票,我都想好了怎么演。”这可不是玩笑,有笔记为证:杜湘君独奏、伴奏、演唱,胡东晓变脸、画脸谱、展示技艺,再合演一出小戏……“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只要有一点机会,我们都不放弃”。

访演小分队就地成立,肩负着王晓平的死命令:“不能让观众失望!”为此,每人都身兼数职,多的要演4个角色,并担任场务兼乐手。

开演前3小时,小分队赶到洪都拉斯阿韦亚内达剧场,装台、走台、上妆……分秒必争。

当地时间9月21日19时,演出准时开始。

台上唱腔高亢、美轮美奂,台下掌声和笑声交织,与往常并无二致。观众不知道的是,后台抢妆的“速度与激情”一直在读秒进行。

演出很顺利。观众惊喜地获赠婺剧脸谱徽章、书签、中国结,第一次和中国戏曲相遇,比他们想象中更绚丽更亲切。

“演出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推动互利共赢搭建了连心桥。”听到洪都拉斯文化部长贝莱斯的赞许,我国驻洪大使于波用“惊艳”一词,形容这场以“婺剧之夜”命名的演出,称这是两国携手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新实践。

任务圆满完成。浙婺的千方百计获得于波肯定:“你们在外事工作中有大局观,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演出水平,值得点赞!”

洪都拉斯国家电视台采访结束已近凌晨,胡东晓忽觉双腿奇痒。低头一看,满腿密密麻麻的红疹,八成是之前在多米尼克海滩熬夜排练时被虫咬了。

“神经一直紧绷,之前压根感觉不到。”使劲挠着双腿,他长舒一口气,“幸好没耽误演出!只有来了,才知道它的分量。”

出海“爆单”

返本开新客复来

你们通过现代化创编、国际化表达,立体展现了我国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国形象,对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配合了国家外交大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西班牙大使馆 2024年7月2日

“还记得咱们的约定吗?正式邀请你们2025年8月来西班牙,参加我们的艺术节。”11月15日,一封邮件把刚结束下乡演出的楼胜拉回办公室,进行新的排兵布阵。

作为梅花奖得主,楼胜是业务骨干,也是演出队负责人。纷至沓来的邀约是他幸福的烦恼:兵分多路演出,能擦亮浙婺出海的牌子,但人才培养和管理调度都得更加用心。

邮件是西班牙知名演出公司“伊萨卡”发来的。这是浙婺在2025年的第9个海外邀约。与国外演艺机构深度合作,是浙婺出海的新尝试。通过剧院资源共享、共同推广、合作办节等,他们希望进一步提升出海成效。

今年6月,经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贺踊引荐,浙婺赴西班牙、安道尔访演,获得包括安道尔外交大臣托尔在内的当地观众喜爱。托尔向演职人员致谢,称演出带来“东方的诗意”,中安两国非常需要这样的文化交流。“伊萨卡”负责人加西娅也观看了演出,收到一把绘有《白蛇传》桥段的折扇。

“西班牙弗拉明戈里也有扇子,它和婺剧都很美,却截然不同。”她指着折扇发出邀约,“请把这出戏带来参加我们的艺术节。”

浙婺出海“爆单”了。望向厚厚一沓编排表,楼胜喜形于色:“得感谢一批回头客。”

贺踊已三次邀约浙婺。他赞赏其表达之新:“把传统戏曲与当地文化交融碰撞,适应观众观赏心理及习惯,他们一直在动脑筋。比如请专家翻译唱词,文创赠品也会考虑两种文化的共通点。”

浙婺出海之新,新在人才。今年8月,浙婺参演中巴建交50周年招待会。这是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舒建平第二次邀请浙婺赴巴西,其间他还促成浙婺到希腊、葡萄牙等国访演。舒建平欣喜地看到,浙婺访演团00后已经挑起大梁,占比近四成。

浙婺出海,新在内容。明年的加拿大访演,是驻多伦多总领馆参赞衔文化领事王彦军与浙婺的第三次相约。此前在柏林、马耳他工作,他都看过婺剧。“看了又看的经典剧目、非遗项目,他们也会不断创编,每次都令人耳目一新。”王彦军说。

据文旅部统计,浙婺访演足迹遍布五大洲,是在海外演出场次最多的地方戏曲院团。

总理追“剧”

近悦远来天地宽

观众们看了表演之后都很高兴,连我也想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

——新西兰亚洲基金会文化部长 詹妮弗·肯

2009年2月15日

浙婺访演,常常是特种兵式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为了让老外爱上婺剧,他们练就了“圈粉”的十八般武艺。

一封来自新西兰亚洲基金会的感谢信,勾起演员张淼的回忆。

2009年,浙婺受该基金会邀请,赴新西兰访演。

信中写道:“总理约翰·基看了两遍……表演相当精彩且多样化——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总理与我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张淼回忆,约翰·基高兴地和演员合影。其间,“美猴王”的可伸缩金箍棒吸引了他的目光,约翰·基还饶有兴致地欣赏戏服上的婺绣,直夸精美。说来也巧,浙婺精挑细选的伴手礼中,正好有一个绣片摆件。

第二天,一张总理手持戏服绣片与浙婺演员的合照登上了新西兰《信报》头条。

浙婺从奥克兰演到克赖斯特彻奇,约翰·基一路追“剧”。婺剧还被请进了新西兰总督府。

“我们举办活动的目的是在新西兰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我们在你们的帮助下毫无困难地达到了这个目的。”如今再读这封信,张淼依然动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浙婺出海“走进去”的成果日益丰硕。

在巴西,浙婺与雷斯廷加舞校联袂,助后者夺回失去多年的狂欢节冠军。舞校校长罗伯森先生眼含热泪,逐一拥抱浙婺演员致谢。

在哥斯达黎加,浙婺设置戏服文化展示环节,通过戏服之美展现戏曲内涵,引发当地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在委内瑞拉,婺剧技艺硬核“圈粉”,5000张门票3天售罄,当地媒体报道达60余篇。

访演间隙,浙婺常走进校园、社区、艺术团体深入交流。

2023年9月,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迎来一场拜师仪式,杨霞云、陈丽俐等婺剧演员现场收徒。一堂沉浸式婺剧课后,洋徒弟乔昱很是不舍:“我很喜欢婺剧,请老师远程指导。”

一回国,浙婺就收到肯尼亚文化中心发来的合作意向书。胡东晓也接到了乔昱的约课短信。他专门买来直播装备,从勾画脸谱开始,给她讲解婺剧文化和技艺。

双向奔赴的热爱,不以山海为远。今年5月,肯尼亚赛区的“汉语桥”比赛,乔昱的婺剧版《刀马旦》获二等奖。当胡东晓授课的视频出现在大屏幕,现场报以热烈掌声。如今,乔昱把这个节目带到了多个海外舞台。师徒俩约定,到金华面对面上课,手眼身法步,都手把手教一教。

十年前的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十年来,通过做精内容、做细管理、做强市场,浙婺“海外版”节目单推陈出新,海外访演高歌猛进,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市场化、有交互的出海态势。婺剧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正在拼搏奋斗、交流互鉴中变为现实。

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金华的中国婺剧院,诸多外籍人士慕名而来:考察交流的外国官员、采风探访的外媒记者、拜师学艺的留学生,还有打飞的来看戏的洋票友……

他们是果实,也是种子,孕育着浙婺出海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