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金报东阳·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三乡风貌 华彩一城

记者 卢师慧 通讯员 陈婷

古旧的卢宅景区在阳光映照下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孩子们好奇的目光聚焦在非遗技艺展示上,老人们在邻里中心惬意闲聊,笑声阵阵;花园红木家具城里人来人往,年轻销售员热情介绍产品,热闹非凡;白云街道的人行天桥上行人驻足欣赏五彩绘画,桥下信息港里人们交流着资讯,一片烟火气;猴塘公园内居民在绿意盎然、设施完备的环境中尽情锻炼,欢笑不断;东阳江北岸的绿道边,市民骑着自行车悠然自得,享受着惬意时光……

这一个个生动场景,正是东阳市积极推进风貌区建设所结出的硕果。从传统风貌区的传承与创新,到特色产业风貌区的共富探索,再到城市新区风貌区的生态与活力打造,东阳市秉持着对城市品质的执着追求,将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元素深度融合,奏响了一曲全域大美建设的华丽乐章,彰显出独属于东阳的气质与魅力。

传承与创新并举 传统风貌焕新颜

踏入东阳“瑰宝肃雍・卢宅新韵”传统风貌区,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古旧的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卢宅景区里古建筑群巍峨矗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阳光洒在斑驳的墙壁上,光影交织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今年以来,东阳市风貌办积极联合吴宁街道、文投集团等,在该风貌区奏响了“文化活化”“场景重塑”“景社共融”的建设三部曲。

如今,风貌区焕然一新,汇聚了30多个非遗项目,17个场馆有序开放,按展示、演示、体验、传承理念精心布展,划分出百工区、传统饮食区、演艺区三大功能区,仿佛一座非遗大观园。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举办非遗学堂、台戏、研学游等活动的热闹场景,仅今年就开展了200余场,吸引游客超40万人次。“这地方太有意思了,既能看老手艺,还能把这些有文化味的东西带回家,真好。”从省外来游玩的张大爷拿着手里的非遗文创产品喜笑颜开。

不仅如此,在完善 “一老一小” 服务场景方面也是成效明显。邻里中心里,老人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唠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孩子则在一旁的空地上嬉笑玩耍,笑声回荡在整个空间。新建的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居民们出门不远就能沉浸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经过改造的老旧小区,环境整洁舒适,居民陈康说:“现在小区变化可大了,住着舒心,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据悉,2024年该风貌区已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成为人们感受东阳传统文化魅力的热门打卡地。

产业与共富同行 特色风貌展活力

来到东阳市南马镇的“红木匠艺・共富花园”特色产业风貌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角落。

花园村作为风貌区的核心,成绩格外亮眼。常住居民达5.6万人,营业收入高达72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7.6万元,村庄影响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这里还斩获浙江省“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等上百项省级以上荣誉,产业共富、村民共享的发展模式备受瞩目,频繁登上人民日报、央视、学习强国等重要平台。

可曾经,风貌区也有着自己的烦恼:走在村里,红木元素不够凸显,产业链看似完整却缺乏强劲动力,周边环境也少了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品质感。于是,东阳市风貌办联合南马镇、花园村等多个部门单位,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找准短板,开启了高标准建设之路,致力于打造成 “红木产业领航地、产城融合示范地、品质生活共富村”。

现在,1900余家相关企业汇聚于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在花园红木家具城,年轻的销售员小王正热情地给顾客介绍产品。他说:“现在咱们这儿的产业越来越好了,平台更完善,我们年轻人可有干劲了。” 这里,经过功能分区优化,还搭建了数字化销售平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凭借专业技能投身红木产业。而且,作为首个以村为单位创建成功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首批 “中国十大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花园村的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工作人员精心打造农业研学基地,孩子们在这里既能亲近自然,又能了解红木文化;改建后的天香湾景区风景如画,吸引着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一场场重要的红木盛会更是让这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高升。

同时,风貌区建立起科学的联动管控机制,全方位优化居住和游览环境。针对不同人群的政策也十分贴心,产业人才有人才奖励、落户购房优惠、住房保障等政策支持,卡车司机们能在温馨的共富风貌驿站歇歇脚;居住的村民享受着不断完善的教育、医疗配套;游客们则能体验到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体系。

在东阳西部白云街道的“商贸门户・乐活新城”风貌区,同样是一派热闹景象。站在那座横跨街道的人行天桥上,五彩斑斓的绘画在阳光下闪耀,行人来来往往,有的驻足欣赏,有的凭栏俯瞰。桥下原本杂乱无章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了信息港。人们坐在休憩长椅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交流着信息,广播里不时传来温馨的民生提醒和招聘资讯,展示牌上各类招聘、创业信息一目了然。

这里地处东阳与义乌城际交界之处,犹如桥头堡,众多大型商贸市场聚集,形成了以木雕、汽配、家居建材为特色的商贸集群。为了让这片区域更好地发展,风貌办联合白云街道、城投集团投入4.68亿元推进12个重点项目。经过改造,道路交通顺畅了许多,绿化屋顶别具一格,新增的500余个公共停车位解决了停车难题。区内的蓝天社区入选浙江省第五批未来社区,社区里新建的健身场地、医疗场地、亲子活动场地、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等,为居民和商户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木雕城,那别具一格的第五立面改造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帐篷错落有致地搭建在屋顶,仿佛一朵朵白云。每逢举办户外音乐节、露营节、亲子节等活动时,这里更是人山人海,商家们忙得不亦乐乎,周边居民也多了不少就业机会,整个区域充满了商贸活力与生活气息。

运动与生态融合 城市新区显魅力

清晨的阳光洒在“运动新尚・悦享猴塘”城市新区风貌区的猴塘公园,居民们纷纷来到这里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着的杜校说:“公园变化可大了,环境越来越好,健身更方便。”

“运动新尚・悦享猴塘”城市新区风貌区优势独特。猴塘公园、口袋公园和运动广场点缀其中,构建起良好生态基底。东丰小区是金华首个“体育+”示范单位。猴塘社区作为省级未来社区整合各类服务资源,邻里、教育、运动等场景活力十足。

然而,对标高水准建设,仍有很多进步空间。比如,猴塘公园及周边绿化缺精致美感,慢行体验差,运动主题表达不完善,设施分布不均衡且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多元情感需求等。

对此,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牵头组建专班,城投集团保障资金,“四制”联动推进建设。如今,走进公园,补植绿化错落有致,新增13500多平方米绿化让四季多彩。公园水塘与水系连通,水下森林美如仙境。景观规划因地制宜,地面导视愈加完善,慢行绿道串联各区域,滨水有栈道、绿道,绿地有汀步,办公区与社区间慢行道相连。小节点和广场被精心打造,白沙滩乐园成为亲子打卡“网红地”。

不仅如此,保留社区运动场所的同时,公园里还增设了多种球类场地,总部中心配备健身房,众多标准运动场馆实现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风貌区内运动文化主题系统展示,智能器材、宣传牌随处可见,不断开展的运动主题活动尽显活力。“我们融入了持续运营思维,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东阳华数负责企业服务、品牌建设等运营工作。猴塘社区则由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运营统筹,通过停车场运营、综合楼出租、体育场馆运营等方式,把社区的运营收益与强社惠民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结合在一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运营平衡。”东阳市风貌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东阳江北岸的东阳市行政中心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又是另一番宜人景象。沿着江边的绿道漫步,江风拂面,两岸绿树成荫,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

该样板区以“歌山画水新城,廉政惠民智芯”为目标,有着独特区位优势和宜居生态环境,通过实施“一江碧水”“一园满绿”“一片鸾台”等项目,完善了绿道网络和水绿融合的公园体系。荣获“浙江最美绿道”称号的东阳江绿道和金华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项目的人民广场更是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样板区也不断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投资4.8亿元建成的江北之芯商业步行街及下沉式超市热闹非凡,人们在这里购物、休闲,享受着便捷的生活。改造后的东阳剧院焕然一新,舞台上精彩的演出不断,台下观众们沉浸其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茶文化研究院及桥下空间改造而成的“共富风貌驿・东茶心灵驿站”,是百姓共享的多功能活动空间,老人们在这里品茶聊天,年轻人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孩子们参加手工制作课程,其乐融融。今年举办的23场文创活动吸引超1.2万人次参与,东茶心灵驿站也因此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共富风貌驿站。

此外,样板区全面推动数字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运用中心,市民通过 “东阳风貌”二维码就能体验线上导览、实时服务和信息互动,数字化设施改造与 “城市大脑”接入同步推进,城市治理效率和居民幸福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深挖清廉文化,依托东阳剧院、文化中心等场所打造的清廉文化展示矩阵,让清廉之风深入人心。木雕艺术元素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彰显着工匠精神,赋予区域独特的人文气质。通过微更新行动,桥下空间被改造为运动活力基地,新增儿童乐园、轮滑场等设施,合理规划的广场舞场地、亲水区域等,全面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