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展现艺术之美
金华徐家艺三代北京办展
记者 夏斌婷
“很高兴我的水墨作品能受到大家肯定,但更让我高兴的是,之前我们一家三代的作品展也深受观众喜爱,不少来看我个展的朋友还问起那场展览。”说起此前在北京先后办的两场展览,金华籍艺术家徐洁既欣喜又感动。
两场展览,一场是在北京北艺塘美术馆举办的《墨舞霓裳——徐家艺三代非遗精品展》,一场则是在北京鸟巢举办的《凤起和鸣——徐洁个展》,不仅受到行业内多位艺术家点赞,还收到不少家乡人的祝福。
三代人三种面貌 一场展览道不尽艺术传承
《墨舞霓裳——徐家艺三代非遗精品展》展出了以第一代徐裕国、郑桂茶夫妇,第二代徐洁,第三代王凯悦、王东正、徐正烨、夏笑峰为代表的徐家三代人,在非遗刺绣、传统书画及当代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作品50余件。
“这是筹划一年才顺利举办的展览。”徐洁说,原先想给父亲徐裕国办个展,展现他婺剧戏服制作技艺以外的书画所长,“很少有人知道我父亲在书画领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筹办过程中徐洁发现,徐氏一家三代在艺术方面各有所长。“为什么不办场三代人的合展?让大家看到我们家族承上启下的艺术传承,多有意义。”徐洁向家人提出这一想法后,立刻得到大家响应。随后,徐洁收集了家人们的各色作品百余件,筛选出其中50件作品布展。“展出的不仅有书画作品,还有父亲的婺剧戏服,儿子的壁画、女儿的刺绣作品、侄子们的工业设计图纸等,元素十分丰富。”徐洁说,展览中,她还有个特别的小巧思——增加了一张祖父的作品,意在展现徐家四代的家风、家学、家训。每一代人的努力与坚持,都是展览能够成功举办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份家族间的默契与鼓励,是最宝贵的财富。”
这一场三代人的艺术展,俨然是一部家族艺术史诗,让观展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热烈追求、恪守坚持、传承创新和延续发展,也激发了更多人对艺术的热情与思考。
展览吸引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臧家伟、景阳书院院长郭丽萍等众多业内专家赶来观看,新浪网、腾讯网等平台作现场报道,并专访徐裕国,请他介绍了与婺剧戏服有关的那些事。
“北京书画氛围浓厚,这一次展览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书画作品,更高兴的是让大家通过我们的作品更好地了解金华。”82岁的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徐裕国说,展览期间他一直在现场为游客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很多人看到他的婺剧戏服提出想购买收藏,还有的人听完他说的婺剧故事后,表示想要去金华看一场婺剧。
而这一次“义务讲解员”的经历也让徐裕国的文化自信更强。“我记得,有一天来了几位澳大利亚观众,一直手舞足蹈向我表达对展览的喜爱,说我们这场作品形式丰富的展览让他们很惊喜。”经随行翻译解释,徐裕国了解到,他们对“戏服+书画”的国潮非遗展示很感兴趣,“希望这样的工艺品能走出国门,到海外展览”。展览闭幕后,他特意留下几件作品放在展馆内持续借展,“金华的优秀文化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徐洁说,对于此次展览,她也略有遗憾,比如家族第三代的一些现代题材作品因场地受限等原因未能尽数纳入,未能充分展现艺术多样性。她期待明年能再办一场类似展览,更期待回到家乡为徐裕国办一场个展,让更多人知道她父亲、徐家的艺术故事。
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以个展描绘水墨书写之美
不同于前一场展览的作品体裁多样化,《凤起和鸣——徐洁个展》更着意展现水墨书写之美。
展览展出了徐洁的草书、抽象水墨、汉字图腾、装置和行为等40余件作品。开幕式现场,徐洁以枝条为笔、以香灰为墨,实施书写行为艺术,让到场观众一饱眼福。徐洁借助鸟巢的艺术空间优势,通过不同的书写作品,为大家拓展感知空间,从篆书到草书,到抽象绘画,再到综合材料、观念作品以及展馆布置,她都在尽力追求“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地表现书写之美”。
“现场看到的徐洁作品,都是她以创意把字变成一种抽象的当代艺术作品,无论是篆书、甲骨文、金文,还是古老的岩画,都在展现人类对图像、文字的最初感知。或把文字放大、使它膨胀,然后用墨洇入,加入综合材料,这些都是她对汉字转化的独特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该展览策展人夏可君盛赞徐洁是“有想法有坚持有修养的当代艺术家”,她的作品“用线条造字,拿丝线造文本,让书写活了起来”。
其中,夏可君特别推荐了一幅作品《汉字图腾》。这是他认为最有贡献的一个文本,“她用各种汉字的造型与各种字形的形态建构叙事空间,建立文本空间、物化空间,让汉字能够‘叙事’,能够进入‘当代的生活’。这样的转化,着实让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