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关注古井
严梅兰
用扁担挑着两只木桶,到村中央唯一的水井打水,一路晃晃悠悠地挑回家,水滴沿着村巷小路滴到家,这是笔者少年时每周的生活场景。曾经,人们的汲水活动是水井存在并一直延续生命的不竭动力。
仔细阅读“探访金华古井 见证八婺烟火”系列报道,回想自己两年多来对东阳120余口古井的寻访记录,感触颇深。
一是有着独特故事的古井,需要有心人去挖掘。巍山镇茶场村有口太婆井,明正德十一年(1516)挖掘,掩映在一条小弄中,但未见相关书籍有记载。六角井栏圈由整块的青石板打磨而成,纹路优美,据传是王氏始迁祖王仕耀娶亲时,从上宅村作为夫人的陪嫁抬到此村来的,此井就称太婆井。老一代人对井的记忆和情感,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沉寂,如今井绳勒出的凹槽构成了一朵美丽的六角花,王姓族人都说这是贤惠的王氏太婆绣出的花。
二是留有时代印记的古井,急需职能部门去保护。随着城乡自来水的普及,井水的功能逐步丧失,井的使用价值不断降低。有的水井漂浮着杂物,水质浑浊,已不再饮用;有的水井被淤泥杂物淤塞,也废弃不用。而水质较好的古井,被农户导入自来水管引为家用,失去了水井原来的模样。但一些老井中蕴含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急需保护。如东阳湖溪镇南莘塘下晋代古井,井下砌垒的16层青砖上有文字“太元八年八月廿日,暨始阳壁”,可见东晋太元八年(383)湖溪郭宅一带已有人聚居。湖溪镇马上桥村的花厅古井沿上的文字“大清道光辛卯年(1831)吕尔祥建造”,说明是大化吕氏的吕尔祥在建造花厅时掘了这井。东阳江镇的桥头寺唐代古井,14层青砖上都刻有“王爽”二字。王氏后裔东阳乡学领袖王崇炳有诗句赞此古井:“追忆吾家曾舍宅,姓名犹记井涯砖。”
《金华日报》的系列报道对古井进行历史文化的溯源,不仅挖掘出独具特色的市井文化,追忆古井背后的人文情怀,而且图文并茂,版面设计和插图给人以视觉冲击,让读者倍感亲切,联结了一代人的情感,记住了乡愁。
作者系中共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