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市零的突破
看义乌如何铸就省“科技创新鼎”
记者 龚喜燕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龚盈盈
在上周五举行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023年度“科技创新鼎”优秀市、县(市、区)名单揭晓,义乌首度夺鼎,也实现了金华地区该奖项零的突破。
据悉,“科技创新鼎”自2020年度由省委、省政府设立,代表浙江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是一个地方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象征。通过对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的科技进步水平和推进创新深化、实施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成效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择优授鼎,含金量十足。
此次义乌成功夺鼎,折射出近年来义乌对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义乌全面贯彻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落实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加快平台建设、推进两链融合、集聚资源要素,不断推出实招、硬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接续建设浙中科创高地。
筑巢引凤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在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微纳加工公共实验室内,不仅有用于微纳加工的10余台大型仪器设备,还有专门用于光刻实验的黄光实验室。透过各个实验室的窗口,可以看到身穿白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员正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各种精密仪器。
“他们在探索光刻工艺,为下一步碳化硅基晶体管大规模可靠制备做好提前准备。”据该公共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与浙江瞻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就ALD加工晶圆、淀积介质层等工艺进行联合攻关。科研人员正在加紧试验,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至此,目前该研究院项目团队已与企业签订30余个科研项目,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同时与义乌多家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开展从研发、验证到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全产业链合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是义乌推进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和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耦合、互动的加速器,平台建设是筑巢引凤的底座支撑。近年来,义乌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集中力量建好以“先进制造业为硬核,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的义乌科技城和光电创新城,形成高能级科研平台矩阵,打造义乌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义乌科技城重点建设双江湖科教园区,先后引进了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共建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高能级科研平台,积极投入义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义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科技城已获评1家全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新型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作用凸显。
光电创新城则锚定高能级战略平台,形成半导体发光、新能源光伏和高端芯片三大标志性主导产业集群,现已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并建有全球光电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等高端人才产业服务平台。
集聚资源
构建高效创新生态
夺鼎的背后,除了高能级平台,更需要有活力的创新主体和有动力的硬核举措。一直以来,义乌持续优化科研环境、不断厚植创新沃土、迭代科技创新政策,通过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多维合一,用良好的创新生态护航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义乌市易开盖实业公司、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均为活跃的创新主体,凭借科技创新,将不起眼的瓶盖、吸管做出了含金量,做成了全国第一、全球领先。
易开盖是义乌首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始终把发展科技力量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专门成立易开技术研究院,每年投入近销售额4%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让企业站上了行业顶峰,成为中粮包装、可口可乐、娃哈哈、百威啤酒等众多知名品牌的供应商。
主导全球吸管行业国际标准制定的双童也通过“破界创新”,让“一根吸管”玩出了大花样。像这些“以小博大”的企业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产品创新、品牌打造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品研发,用好产品、好技术赢得市场主动权和竞争力,让义乌小商品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义乌也通过研发投入补助等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此,该市出台了《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6个配套实施细则,形成“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并同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数据显示,去年义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0.43亿元,同比增长26.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金额42.49亿元,较上年增长32.2%。
此外,在科技金融和人才方面,义乌也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带来更多可能。今年以来,义乌已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10场,向80余家企业提供免抵押科技信贷2亿元,缓解高成长性企业、科技企业创业创新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
同时,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加大各类高端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和商贸人才招引力度,引育省级海外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14名。据统计,今年1—10月,义乌新增技能人才7.34万人、首次来义大学生4万人。至此,义乌学历型人才已达42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37.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2万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撑。
在科创生态沃土滋养下,目前义乌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962家、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8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6家;近三年累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4项、省“尖兵领雁+X”项目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省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821项。在两链融合上,义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数字喜人、硕果累累。
揭榜挂帅
畅通科技转化渠道
平台有创新能力、企业有创新需求。在搭建平台、培育主体的同时,义乌也着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畅通科创平台、高校院所与企业的“握手”通道,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做好政策、平台“加法”,推出更多科技成果“下书架上货架”,让企业创新得以轻装上阵,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全球相框行业佼佼者华鸿画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玻璃不仅易碎且对杂物有较强的吸附力,特别是对灰尘、油渍等微小的颗粒物质。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公司向社会发布需求。很快,浙江工业大学研发团队“揭榜”。经义乌市科技局牵线搭桥,目前,双方已签订技术开发协议,专家团队为华鸿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方案,将在该难点上进行重点突破。
“我们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的主体作用,发布一些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破解需求。同时,聚焦义乌8条重点产业链,加强企业调研走访,着力发掘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企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义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将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在此基础上,义乌以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7家技术转移中心为平台,通过企业出题、科技牵线、专家解题,一大批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技成果对接,有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技术链有效融合。
据统计,今年以来,义乌市科技局已组织开展科技对接线上线下活动31次,组织高校专家来义150余人次,发布企业技术难题238项;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7个,“揭榜”金额1622万元;达成技术合同2229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0亿元,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