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庆祝《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特刊

栉风沐雨守初心 同频共振鼓与呼

1949年12月1日《金华大众》创刊号

1982年7月1日正式复刊,定名为《金华报》

1991年4月17日《金华日报》 “婺江行”系列报道之一

2019年10月10日《金华日报》 “壮丽70年 和美婺江行”大型系列报道收官

1992年4月11日《金华日报》 “醒来,金华”系列报道之一

1995年2月17日《金华日报》 “醒来吧,金华”系列报道之一

2007年11月27日《金华日报》 “金华QQ群 而今抱成团”特别报道

2008年10月31日《金华日报》 “金华改革开放30年·新婺江行” 系列报道之一

2020年6月13日《金华日报》 “从村口看窗口”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 曹晓恒

>>版面连缀·金报与共和国同行的足迹

17262,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可当它和金华日报“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来的总期数。1949年12月1日,第一期《金华大众》就像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扎根八婺大地,栉风沐雨,5次停刊又5次复刊,与金华同呼吸共命运,终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树高千尺,皆有年轮。观察一棵树的年轮,可以知道这棵树的年龄、生长环境。金华日报这棵大树,一期期报纸,就是她成长的年轮,仔细观察这一道道“年轮”,你会发现,它们忠实记录了金华发展的点点滴滴,金华人民生活的翻天覆地,金华城市风貌的日新月异……

风雨兼程

薪火相传

年轮的中心,当然是1949年12月1日的创刊号。

彼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刚满2个月,离金华解放还差6天才满7个月,新中国成立的礼炮余声尚在,金华大地硝烟尚未散尽。当时,金华地区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建立工农基层政权。金华地委为此决定创办以工农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地委机关报《金华大众》(金华日报前身),以宣传党的主张,反映工农大众争取政治、经济、文化翻身的斗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金华日报这棵参天大树,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金报人辛勤汗水的浇灌,更有创刊时期的先驱甘洒热血献青春。1950年3月,刚创办4个月的《金华大众》,因为物质条件困难,不得不第一次停刊。1950年4月2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报社年轻记者王水(又名甘传昌)同志,头一天刚接到调往省报工作的调令,就在东阳参加剿匪反霸时不幸被土匪杀害,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是金华日报历史上唯一一位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刻入报史,为一代代金报人所铭记。

之后30年间,金华日报先后经历4次停刊,几易报头报名,实际办报时间不足18年,却始终伴随着新中国前行的脚步,记录了抗美援朝、抗击自然灾害等一个个历史重大节点,记录了金华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同时,长期的办报实践,也为金华培养了一批批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的老报人。

时间来到1982年7月1日,这一天,迎来了金华日报历史的第五次复刊。当时,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车轮滚滚向前,金华地委大刀阔斧推行农村改革。为有效地推动和指导农村改革,时任金华地委书记厉德馨决心把报纸办回去。一批老报人回到了报社,并借用地委机关大院内一幢简陋平房办公,当年5月试刊,7月1日正式复刊,定名为《金华报》。在一间陋室之中,金华日报开启了之后40多年高歌猛进的发展之路。

1983年7月1日,我们见证了《金华报》改名为《金华日报》;1985年6月29日,金华迎来撤地建市;1986年7月2日,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邵飘萍烈士铜像在婺州公园揭幕;1988年2月10日,记录了金华人民拿到首代居民身份证;1997年7月1日,金华日报记录了漂泊150多年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2000年1月1日,我们迎接新千年的到来;2004年9月14日,我们迎来《金华日报》创刊第10000期……

办报为民 初心不改

“替平民百姓传个信,给有关部门提个醒”,这曾是金华日报读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出自浙江新闻名专栏——“天天援助”。1998年3月7日,市民援助中心启动运作,成立之初,就旨在反映市民呼声和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而这也和上世纪80年代复刊后《金华日报》提出“让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脉相承。《金华日报》复刊后,忠实践行办报为民的核心理念,复刊40多年来,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服务人民大众,多年来,精心打造了一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品牌栏目:“天天援助”“新闻三秒区”“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市民问政”等。

2005年6月15日推出的“新闻三秒区”,同样是秉承“落实三贴近,服务老百姓”理念的一个大动作。如同篮球场上的三秒区一样,“新闻三秒区”的新闻注重时效,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贴近百姓、贴近事实。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数量的扩大,为了应对互联网兴起对报纸带来的挑战,占领网络舆论阵地,2007年1月13日,《金华日报》推出“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专栏,QQ是当时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一款网络即时通信工具, QQ群的影响力也日益广泛,“多彩QQ群·和谐新空间”专栏以网络QQ群和群中网友为报道对象,倡导建设“和谐的网络细胞”。

2012年10月19日,金华日报推出“市民问政”,这是一档报网融合的网络直播访谈节目,“市民问政”摒弃了传统访谈节目开播按脚本走的做法,更注重真实的声音,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作出相应承诺。栏目开播至今已有297期,始终坚守初心,成为群众网民和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

胸怀大局 勇立潮头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潮涌动,1982年,《金华日报》一复刊就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全力以赴为推动金华地区农村改革鼓与呼,从农业责任制、林业责任制到双层经营体制,从养鱼专业户、奶牛专业户到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宣传改革中党报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以说,胸怀大局、勇立潮头深深刻在金华日报的办报基因中、流淌在血液里。

金华工业化之路的燎原之火,在1983年1月20日的《墁塘之路》中被点燃。如今金华的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为81.22%,位居全省第一梯队,这条从永康走出的工业化道路,如今已成康庄大道。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3月31日,各级党报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当时的金华“纵比进步大,横比差距大”,面对改革开放这个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可能迎头赶上,错过机遇就会加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努力将宣传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和解决金华干部群众的实际思想问题相结合,1992年4月中旬,金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醒来,金华”系列报道。从4月下旬到5月下旬,一版又推出“醒来,金华”的姊妹篇——“奋起,金华”系列报道。这两组报道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并引发热议。

时隔3年的1995年,有感于在横向比较中金华的再度落后和对自身的深刻反省,金华日报再次发出“醒来吧,金华!”的呐喊。《金华,你醒了吗?》《金华,你争的是第几?》等10篇“醒来吧,金华”系列报道,以及紧随其后的《解脱“茶馆情结”》《“红五星”:透过现象看本质》等9篇“冲出盆地”系列报道和《大“8”字的中心——金华》《区域经济呼唤中心城市》等12篇“崛起浙中”系列报道,如同一连串振聋发聩的春雷,激荡着金华人民的思想和意识,穿插其间《论“盆地意识”》《肯定·否定·继承·超越》等“冲出盆地,开放金华”理论笔谈引发热议,从2月中旬到4月中旬,整整两个月,这场在金华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才告一段落。

婺江是金华的母亲河,是金华的象征。1991年、2008年和2019年,金华日报先后三次推出“婺江行”采访活动。江还是那条江,而婺江两岸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三组报道以婺江为纽带,围绕大金华,充分反映婺江流域乡镇的经济、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反映各县(市、区)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涌现出来的新经验、新成果、新创造,从而构成了一幅金华发展的全景图。

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金华日报顺势推出“从村口看窗口”系列报道,选取金华各县(市、区)有代表性的农村,从“村口”变化,担负起“窗口”使命……

17262,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数字;75年,在历史长河中,也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哪怕再小的浪花,也能折射太阳的璀璨光辉;17262期报纸,凝聚了一代代金报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结晶,记录着金华75年来的光荣梦想和辉煌巨变。

如今,绘制金华日报这棵参天大树年轮的画笔,传到我们这一代金报人手中。如椽大笔,重逾千钧,我们将继承金报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忠实记录新时代金华的发展步伐,以更高站位、更远眼光、更大格局,描绘金华发展的年轮,画出最大同心圆。

回望过去,17262个脚印记载了我们一路攀登的艰辛与努力,坎坷与通途。山高人为峰,我们会将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更踏实,我们将始终驰而不息,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去见证金华和金华人民更广阔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