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庆祝《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特刊

永葆文心济时代 融合重构向未来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两栋大楼 楼冀阳 摄 “青梅在线 金心助企”大型融媒蹲点行动 韩东儒 摄

金彩云客户端上线 韩东儒 摄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 陈业 摄

老记课堂 韩东儒 摄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首席记者、首席编辑聘任 楼冀阳 摄

记者 盛游 章馨予 俞晓赟 胡晨歆

新闻,最是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一种体裁。

金华日报,与新中国同龄,见证书写时代风云;与党和人民同行,记录推动金华发展。

金报创刊75周年,我们风华正茂,也向往着新征程。从过去看向未来,那颗济于时代的文心始终未改,赤热如初。且用一些笔墨再向广大读者作番自我介绍,也似一场自我对话,以更好地秉持初心,坚定走下去。

党的喉舌

党报姓党,情深意长。

作为金华地(市)委机关报,金报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携手走过风雨兼程的75载春秋。每一个历史节点上,每一次时代洪流中,那些饱含深情与力量的文字,都紧随党的步伐,与金华这片热土血脉交融。

回溯到1949年,为响应“让工农大众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真正获得解放”的号召,金报前身《金华大众》应运而生。此后虽历经多次停刊复刊,几易报头报名,但前行的脚步未变,成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让党的声音传遍金华的每一个角落。

红色,是金报永恒的信仰色彩,是融入骨髓的精神底色。75载光阴,我们矢志不渝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紧扣金华历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尽心竭力为金华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醒来,金华”,振聋发聩,唤醒城市活力;“八婺问水”,涤荡污浊,守护绿水青山;“崛起浙中”,歌声嘹亮,奏响发展强音;“时代使命 金华答卷”,铭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不同时期的系列重磅报道,为地方中心工作摇旗呐喊,劲笔书写金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

从全国首个“365”服务窗口的创新实践,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推进;从“寀卢经验”在全省的推广深化,到“义乌发展经验”无中生有到无奇不有,“后陈经验”由治村之策上升为治国之方……金华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在我们笔下流淌,创新与变革的华章不断谱写。

尤其是学深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金华发展的宝贵财富,讲好总书记的故事、讲好总书记关心金华的故事、讲好在总书记关心关怀下金华感恩奋进的故事,生动呈现了总书记对八婺大地和干部群众的深情大爱。

也正是一直以来金报在反映和推动地方进步发展上卓有成效,2017年9月,金华市委为金华日报社记集体二等功。

人民的朋友

读者在哪里,党报触角就伸向哪里。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邓小平同志曾告诫全党:“要充分认识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金报创刊75年来,开门办报笃行不怠。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把“大众”写在红彤彤的报头上,后来又提出“人民报纸大家办”的主张。随手翻阅发黄的报纸,人民始终是新闻的主角。

75年来,我们与全市人民共同前行,在广大读者陪伴下一路成长。

曾经,老一辈金报人采写稿件时,往往把写成的稿子先念给农民听,再反复修改,直到真正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为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金报推出《星期天专刊》和《周末版》,设置了一批读者喜爱的专版和专栏,增加新闻量,拓宽报道面,增强可读性,取得明显成效。“报小容量大,传播信息快,一报顶多报,人人都爱看”,这是许多读者对金报的评价。

75年来,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民计,发挥媒体力量。

比如,市民援助中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吆喝”活动让农产品不再难卖,情感中心打开无数心理症结,公益联盟凝聚无数爱心,读者热线记录各类民生需求……在服务发展、改善民生中,金报一次次走出舒适圈,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俯身倾听民意,替群众发声,助力破解各类社会治理难题,和群众共同书写这座城市的精彩。

75年来,我们报道了一批典型人物,讴歌人性的光芒。

“孔繁森式好干部”杨东海、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一人感动一座城”的孟祥斌、背着母亲去上班的陈斌强、“量子之父”潘建伟、“中国好人”姚宝熙、“五里亭老人”楼小英、“时代楷模”徐利民……在一个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中,我们记录下金华人民砥砺前行的身姿和荣光,建构这座城市的精神灯塔。

我们深感,能够成为75年波澜壮阔历史的一部分,以及这座城市发展进程的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我们是何等的幸运。我们也深知,金报每一次进步、每一滴成就,都离不开八婺儿女的有力托举,离不开广大读者一路相伴。

这是我们文心不改的动力所在,也是继往开来的底气所在。

文心的使者

金报走过75年时光,依然容光焕发,离不开一代代金报人对时代的观察、记录和思考。

我们的笔下常是别人,这次留出些笔触,也写写我们。

多年来,递到读者手中的虽然只是一份份报纸,但在这些纸张和油墨背后,其实跃动着我们奔忙的身影。

听老一辈金报人说,他们采写稿件时,哪管交通方不方便,听到“好料”就想赶去。有些县(市、区)十里不同音,就找会说普通话的翻译,总之“有料”绝不放过。

后来条件变好了,但到现场的习惯没变,这也是金报可读性、感染力之所由。如曝光新型地沟油铲断危害舌尖的链条,进言人民广场不良风气还城市一个文明窗口,又如追随义新欧中欧班列悠扬的汽笛声前往马德里,传播浙婺的艺术魅力跨越重洋,深入南美与非洲等地……每一次的现场,都凝聚着金报人对好新闻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强烈担当。

有同事说起这样一个细节,曾有与采访无关的人特意过来要他电话,说:“金华日报好,我们相信的,有困难找你。”朴素的话语里何尝不是对我们扎实作风的信任呢?

记录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之外,我们也是观察者、思考者。报纸上静止的文字,其实是我们涌动的文思。

早在1956年,针对党员干部兼职过多、会议过多的情况,我们就发文《不要使党员骨干成为“会议专家”》。1988年,金华出现抢购风潮,当群众迷惘不解、疑惧不安时,我们及时写了《冷眼看抢购》,助力平息风潮。2018年,随着牵涉复杂利害关系的赤松违建开拆,我们配发了《好山好水不是谁家自留地》的评论,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公共利益高于一切……

岁月流淌,不变的是我们深入观察、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正是此番坚持,我们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得过许多荣誉,赢得了群众口碑。从作品看,创造了近15年间14次获中国新闻奖的优异成绩;从队伍看,有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2人、省飘萍奖4人。

我们努力把这种好传统延续下去。数十年雷打不动的每周评报,主题各异的周一夜学,首席记者、首席编辑的选聘及作品展示研讨……为的都是给年轻人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2023年市级媒体融合后,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全新打造“四力学院”,用老记课堂“薪火”工程、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人才墩苗“繁星”工程、成长规划“拔节”工程等一套人才培养的组合拳,持续培育洞察时代、秉持文心的记者队伍,使其不断壮大并焕发新生。

恒久的力量

熟悉我们的老伙伴都知道,每年这段时间是新一年报刊征订的日子。但近些年一直有人问:“今天,报纸还需要存在吗?”

这个问题确实问倒了很多同行。移动互联网时代,讲时效、讲海量、讲阅读,报纸并无太多优势。

在一些报纸悄然退场的今天,我们依然坚守阵地,倾力打造《金华日报》《金华晚报》《浙中新报》。

这是为何?因为我们依然并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

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思想的火炬,它承载着互联网容易忽略的深度与温度,让人们感受文字背后那份深邃的思考。报纸也不仅仅是一沓纸墨,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金报的甄选与过滤功能也显得更加重要,将那些真正具备深度、关乎民生、呼应时代的优质内容筛选而出,为读者厘清信息的“乱麻”,呈上一份份清晰、凝练且富有内涵的“新闻盛宴”。

我们相信,最能触动人心的还是文字。从“奋起,金华”“新时代金华精神”系列报道等以思想破茧促发展蝶变的大讨论,到通过“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领‘略’二十年 ‘金’彩新时代”等系列报道讲述内陆盆地成为开放高地的历史变迁,每一次报道,都满怀着我们对金华深沉的爱意。

文字镌刻历史,报纸承载着无尽的记忆与故事。从我们的笔触和镜头里,你能看到“水炸油条”的横店化身东方好莱坞的逆袭,能看到“一城五人感动中国”的温暖故事,也能看到人间至味是乡食、从舌尖到心间的味蕾记忆。每一行文字,每一幅画面,都是大家走过的路,也是对未来希望的热切期盼。

我们更坚信,文字的力量是大道至简、历久弥坚。身处“乱花迷人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形式纷繁多样,可是,无论如何变化,真正能够留下印记的,往往还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力透纸背的文字。所以,我们对文字充满了敬畏,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求证,力求每一个事实都准确无误,每一句话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当然,保持对文字的敬重,并不代表因循守旧。我们也主动拥抱新浪潮新技术:2000年开办金华新闻网,2006年开通手机报,2014年上线金华新闻客户端,是全国最早“触网”的地市党媒之一。去年以来,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更是系统性重构,形成3张报纸、3个电视频道、3个广播频率、1个金彩云客户端、1个金华新闻网以及系列融媒账号的全媒体传播集群,加快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相信金华新闻传媒也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有深度的世界。

未来,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同样得靠文字的力量,也更需要每一个情定此缘的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