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寻访·金报图片里的金华发展印记②
桥的风景:金华城市日新月异的缩影
记者 倪晗
金华多江河,水路多则桥多。浙中大地,正是由一座座风格迥异又特色鲜明的桥联通起来的。
金华市区从早年的一座浮桥和一座通济桥,到现在数十座造型各异的桥梁联通三江六岸,本报曾刊发《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飞架婺江又一桥》《双龙大桥昨破土动工》等报道记录城市发展。
一座座桥,是金华城市发展的结果,见证着城市变迁。透过它们,可以了解金华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开启新生活
不久前,通车28年的双龙大桥增设钢纵梁项目完工,增设2套(共40节)钢纵梁、拱肋连接基座4处,大大提高了大桥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为桥梁运行安全提供保障。
衣食住行,“行”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双龙大桥加固改造工程受到市民高度关注的背后,是市民对于“行”的迫切需求。横跨婺江,往返江南江北,双龙大桥是重要的通勤通道,关乎每天的生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始建于元代的通济桥,曾经因桥身年代久远、桥面过窄,成为金华南北交通“瓶颈”。金华日报摄影记者洪兵曾在那时拍下一张通济桥的照片:桥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人,整个桥面被堵得水泄不通。通济桥的拥堵问题引发关注。
“随着金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扩张。尤其是金华经济开发区成立后,江南新城加速崛起,通济桥的拓宽工程势在必行。”金华市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桥梁科科长仇子寅说,城市南北大动脉的“肠梗阻”深深刺痛金华人。1994年至1995年对通济桥进行拼宽改造,桥面拓宽一倍。没想到,仅过了5年,大桥又拥堵落后了。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功能,金华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通济桥拼宽改造工程。2010年11月20日,通济桥拼宽改造工程开工,次年12月21日正式通车,工程总投资5759.38万元。拼宽改造后的通济桥,为全路段双向六车道,增加了两个非机动车道和两条人行道。
通济桥,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见证着金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向北,通过迎宾大道带动城北片区和双龙景区日新月异;向南,带动城市过江南进,金华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在江南再造了一座城……
如今,人们对于跨江生活已司空见惯,根源正是一座座跨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新中国成立前,金华市区有通济桥、旌孝桥(石拱桥)、新安桥、北山桥、弥陀桥、后桥、河盘桥(石板桥)、后溪桥(木板桥)、上浮桥9座桥梁。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拆除位于兰溪门菜市场中心的新安桥、后溪桥及东阳江上的上浮桥,改建(拼宽)了通济桥、洪坞桥等桥梁,新建了双龙大桥、东关大桥、复兴大桥、婺江大桥、城南桥、宏济桥、李渔桥、丹溪大桥、金婺桥、永济桥、康济桥等大型桥梁。
目前,金华建城区共有各类市政桥梁106座(含婺城新区)。市区三江上共有跨江桥梁21座。其中跨越金华江的有通济桥(3幅)、城南桥、龙渎桥、双龙大桥、河盘大桥、婺江大桥、金虹桥;跨越东阳江的有八咏桥(北桥)、宏济桥、复兴大桥、东关大桥、永济桥、中央景观桥、康济桥;跨越武义江的有武义江大桥(海棠路)、洪坞桥、丹溪大桥、李渔桥、金婺大桥、八咏桥(南桥)。
大桥崛起之处正是城市发展新活力所在。每一座跨江大桥的诞生,因满足“行”的需求而生,映射的是出行的变迁,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注脚。
重塑新风貌
1994年,洪兵在采访途中拍下一张金虹桥堵塞的照片,并配文说,因通济桥拥堵,许多人、车分流到金虹桥,金虹桥也受阻。20年后的2014年,同样的地点,洪兵拍摄了《跨江大桥如彩虹》的照片,并配文说,23座大桥串起了金华城市路网,众多的大桥如雨后的彩虹,串起了市区三江六岸。
一座大桥建起的初衷或许是满足“行”的需求,但一座座跨江大桥的新生往往是打开一扇门,重塑了一座城市的风貌。
东阳江、武义江和金华江汇流成的三江六岸被誉为金华“城市客厅”,连接两岸的桥梁串起长长的滨水绿色飘带。一桥飞跨东阳江、武义江,这座横跨燕尾洲公园的八咏桥,被金华市民形象地称为彩虹桥。从远处看,满身霓彩的八咏桥就像一条八婺百姓高举的板凳龙。在上面走,游人可以凭栏远眺,观两岸江景和赏洲头湿地。八咏桥纵跨两江,可以同时实现公园、步行桥与江面、城市的完美结合,一经开放就成为市民群众休闲散步的热门地。
婺江之上,通济桥、双龙大桥、金婺大桥、金虹桥、东关大桥等诸多桥梁,如一道道彩虹,横跨南北,连接蓬勃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区。
桥,是城市的纽带,向江河两侧延伸、拓展,拉动城市的生长。八咏桥往西,双龙大桥的互联互通,整合婺江两岸分散布局的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抱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也让婺江两岸迸发新活力。
江北二七区块通过城市更新已成功转型为滨江特色功能区,解放西路、人民西路、凤山街等打通并拓宽后路网四通八达,传承记忆的金华铁路文化公园建成开放后游人如织,一个个现代化的高端住宅小区迎来乔迁新业主,崭新的校舍里传来学子们琅琅读书声,该区块已成功转型为滨江特色功能区,融合历史印记与现代时尚,透出浓浓的金华味、婺州情。
江南双溪西路片区开发如火如荼,通过城市片区有机更新,“重新组装”城市空间,多层次聚合资源、产业、人口、空间,构筑江南发展新支点,激发滨水地区活力,塑造滨水活力复兴区,重塑片区功能、形态、蓝绿、交版通四大整体格局。
而双龙大桥下,武义江、东阳江、金华江三江交汇的江心岛五百滩同样迎来新生,围绕“文化活力岛”新定位,五百滩现有空间正在加速盘活资源、招商引资,与双溪西路片区开发同频共振。
桥的联通让婺江两岸成为更紧密的板块,让物理上的一江之隔变为执子之手的零距离,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成为看不见的“桥”,构建起新的城市面貌。
夜幕降临,一座座桥灯光璀璨多姿,与江两岸流光溢彩的天际线交相辉映,点亮了一幅具有金华特色和现代都市气息的城市图景。
带动新发展
2022年9月,全新的金婺大桥通车,一辆轿车过桥全程用时2分钟,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呈倒水滴状的钢结构拱形塔柱,成为金华城区又一处新的地标性建筑,往来市民、游客纷纷拍照留念、晒在自己的“朋友圈”。
1997年,老金婺大桥建成通车,它是当时金华第一座斜拉索大桥,桥上的7个大字“开发区大有希望”寄托了人们对金华经济开发区的美好愿望。但随着城市发展的大步快走,老金婺大桥很快就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与节奏,变得拥堵。2019年底被爆破拆除重建。2022年9月6日,崭新的金婺大桥建成通车,成为金华市区造型最美跨江大桥之一,它和双龙大桥、通济桥、李渔大桥等众多桥梁一起,成为连接城市各个区块的交通大动脉。
婺江以南成为发展热土新故事,也要从一座座跨江大桥的落成说起。过去几十年,金华城市中心呈现自北向南的发展趋势,交通出行的需求也亦步亦趋,呈现南移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金华提出跨江发展思路,双龙大桥延伸的双龙街和通济桥延伸的八一街打通了金华城市南拓的主动脉,拉开了跨江发展的序幕。1992年6月,金华经济开发区设立,市区跨江发展步伐全面加快,江南区块快速崛起。2000年八一街第二次拓宽改造完成,金华城市中心开始跨越婺江向南挺进。江南区块也从田园风光迅速发展成一座生气勃勃的新城。2009年,市政府从江北搬到江南,金华政治中心南移,城市建设一南一北相向发力,金华也进入“双核驱动”时代。如今,都市区的发展也离不开桥的助力。以桥互联互通的金华,由此迈入“多核驱动”发展模式。
金婺大桥连接多湖中央商务区和湖海塘板块。2013年多湖开发建设开启新篇章。2014年金华万达广场开业,浙中总部经济中心、三江里、赤山公园、亚运分村、新人民医院先后落成或者正在建设,BRT2号线、3号线,金义快速路、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等先后建成,让多湖商务中心交通更加便利。通过近10年的发展,多湖从一片荒芜之地华丽转变为一个复合功能又具活力的城市新中心。
与之相邻的湖海塘板块也在经历一场蝶变,通过实施片区综合开发,加快建设中央创新城,城市空间正在重构、产业形态正在重塑、城市能级正在提升,打造成为“产城人”融合示范标杆区。
从江北到江南再到都市区建设,一座座跨江大桥,让浙中大地成为发展的新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