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寻访·金报图片里的金华发展印记③
厂的变迁:金华挺起工业脊梁
记者 张益晓
“想当年,如果家里有人在‘汤齿’上班,那是很自豪的事。”11月22日,年逾五十的金报摄影记者王志金走进原浙江汤溪齿轮机床厂,颇有几分兴奋,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
眼前,这座废弃的工厂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老一代金华人习惯将其称为“汤齿”。只见厂内道路平整、草木葱茏,宿舍楼、会议室、幼儿园、电影院等建筑设施带着沧桑的气息,水塔、铁轨、标语等时代的烙印依然清晰,不同功能的车间同样高大和宽敞,一切都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荣光与辉煌。
工厂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在时间的长河中,金华日报记者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和相机,用文字、影像记录金华工业发展,留一下一段段珍贵的历史印记。
从“汤齿” 到新能源汽车小镇
“汤齿”简单两字,分量颇重。“因为国家‘小三线’建设,许多工业企业应运而生,汤溪齿轮机床厂就是其中之一。”浙江汤溪齿轮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土今年60岁,“大学毕业就来到‘汤齿’,见证了它的发展”。最鼎盛的时候,有1850余名工人在“汤齿”工作和生活。
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一涌而出。陈丰土捧出一本泛黄的内部资料汇编,封面并排印着“浙江汤溪齿轮机厂”和“浙江金华汽车齿轮厂”。见记者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便解释起来,“一个工厂两个厂名,分别对应两个不同的产业,浙江金华汽车齿轮厂对应汽车变速器,浙江汤溪齿轮机床厂是对应机床制造。”
资料汇编干货满满,对“汤齿”企业劳动用工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进行翔实记录。同时,也有刊登在《金华日报》上的文章摘录,如短评《泥饭碗并不可怕》、通讯《他们为什么不愿签长期合同——“两制”改革中引起“汤齿”领导重视的一个新问题》、消息《“汤齿”岗位技能工资制开始实施》等。
文字见证历史。如果说从“汤齿”的汽车变速器中看到金华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子,那么金华汽修厂的业绩更值得骄傲,上世纪90年代的《金华日报》进行诸多报道。如金华汽修厂制成厢式啤酒散物专用车、研制成大吨位散装水泥半挂汽车列车、首创卧铺客车、研制转子发动机等,这些新闻短小精悍,内容亮眼,多刊登在头版显著位置。
当前,金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发展迅速,今年1—10月,规上工业总产值达904.5亿元,同比增长29.2%。对于这一发展的强劲脉动,记者胡肖飞感受颇深。2022年以来,他常常深入企业拍摄金华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火热场景,先后在《人民日报》及海外版、《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等主流央媒版面刊发30多幅相关图片,为宣传金华工业发展添彩。
如今,位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入驻企业36家,引入以零跑、康迪为代表的整车生产企业,以今飞、万里扬、衡远、鹰王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动力电池、轮毂、变速器、驱动电机、LED车灯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的产业体系。
从墁塘之路 到新型工业化道路
“浙江雄泰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排排机械臂正在实施抛光、喷塑等一道道保温杯制作工序。”“‘雄泰家居’的前身是永康市古山镇墁塘村的一个作坊,发展至今已有41年。”“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点燃了墁塘的一膛炉火,从中飘出的千万星光点亮了永康民营经济。‘雄泰家居’的发展亦是‘墁塘之路’的一个侧影。”10月14日,《金华日报》二版用三分之二版面报道了“雄泰家居”,以上是记者徐健勇写的报道。
关于“墁塘之路”,金华日报跑永康以及工业线的记者多有耳闻。1983年1月20日,当时的《金华报》用头版整版篇幅讲述“墁塘之路”,点明墁塘现象的实质是实现工业化之路,是农民的致富之路。
墁塘之路是曲折的路、联合的路、光明的路,《墁塘之路》一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朴实。2022年5月,记者曾采访原金华日报社副总编、《墁塘之路》的作者之一许建法。虽因年龄原因对当年采访、撰写的情况记忆模糊,但他始终强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为当地发展服务”。
在这片1.0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浙中奇迹”不断诞生。对此,金华日报围绕中心、引领导向、服务大局,为经济发展鼓与呼。1990年8月19日《金华日报》头版上刊登了一条会议新闻,其中提到“乡镇企业要借鉴东阳横店经验,研究发展乡镇企业的新招”。随后,《金华日报》刊发系列评论员文章,号召各地学习横店经验,走横店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念,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为早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奋进。
2003年,对金华工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当年上半年,我市工业销售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工业用电量三项指标的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另有多项重要指标位于全省前列。为了做大做强正面报道、深度报道,《金华日报》开设“第一视点”专栏,开篇之作《打造金华速度》为金华工业发展的速度点赞,并分析了这一速度背后的内在原因,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是整个经济充满生机活力和蓬勃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市有工业企业10.7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124家。金华日报长期关注我市企业发展,建设、生产、新产品研发、企业上市等不一而足,多角度多形式进行报道。如2022年,金华日报精心策划“金华民营企业闯关样本系列报道”,除了常规的文字报道,还推出企业家访谈短视频,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单条最高播放量超过5.2万。
从“未来工厂”
到先进制造业基地
前不久,好消息传来,我市4家“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入选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数量居全省第3。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认定省级“未来工厂”7家,数量居全省第4。
什么是“未来工厂”?与以往的工厂有何区别?今年3月中旬,金华日报推出“向‘新’而行——未来工厂蹲点记”系列报道,一批骨干记者蹲点车间,触摸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比如,记者盛游和余美娜蹲点今飞集团下属的摩轮智能工厂,深入采访企业高管、车间工人、研究院技术员、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等,以“七成技改自己创 建一厂而满盘活”为题讲述企业突破自我和领变行业的生动故事,并有了“求变亦是深耕”“能自主才主动”的感悟。
加快民营经济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金华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支撑。“未来工厂”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是我市重点打造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通过示范引领助推生产方式转型,带动企业、赋能行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让先进制造业基础更加厚实”,就十条重点产业链优培育、十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强招引、“十链万企”数字化改造争示范、十大制造业平台提能级等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
一方面,金华日报聚焦“港”“廊”“链”,聚力十条重点产业链,在重要版面推出《块状经济的升级跃迁》《聚链成势 攀高向强》 《深度贯通“廊”与“链”》等文章, 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意图落实到日常宣传报道中。
另一方面,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开展“‘金心’助企 ‘青梅’在线”大型融媒蹲点活动,报、网、端、微、屏全平台宣传金华企业风采和企业家精神,助力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从5月27日开始,《绿源“追新记”》《“乐卡斯特”成长记》《“威邦”凭什么做到世界第一》等一批高质量报道呈现在《金华日报》,一个个企业的创新创业故事感动记者吸引读者。
“何谓新质生产力?如何深入浅出地阐释新质生产力?答案永远在现场。”记者方静说,在新媒体、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新闻工作者更要增强脚力,去生产车间、去市场一线,始终保持“在现场”的自觉和热忱,专注挖掘冒热气的新闻。
“我们看到了‘绿源’的新——平台搭建、人才引进、资金投入,闻到了‘老街口’的香——匠心传承、电商赋能、布局新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背后,是金华企业的冲、金华企业家的拼。”记者唐宇昕如是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