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寻访·金报图片里的金华发展印记⑤
水的润泽:“浙中水乡”奋力谱写幸福篇章
记者 吴晓
水,是金华的城市符号,因地处钱塘江、瓯江、椒江、曹娥江“四江之源”,这里曾舟楫往来,因水而兴。
水,是金华最具神韵、最为灵动的底蕴。蜿蜒碧水滋润出这片土地的物阜民丰,也赋予了她守护江湖安澜的使命。
75年来,金华水利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华规划实施水利项目1800余项,建设投资突破450亿元,着力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水利管理服务能力。自2013年全省实施“五水共治”以来,金华十夺大禹鼎,上榜全省首批一星金鼎。
幸福的种子:水润八婺点亮梦想
在金华城南湖海塘,每天清晨前来休闲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大家徜徉其间、流连忘返。这里被誉为金华小西湖。70多年前,这片面积达150余万平方米的水域,曾撒播下金华人的幸福种子……
在浙江水利史上,这里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湖海塘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地区建设的第一座小(一)型水库,在它下游的湖海塘水电站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投产建设的第一座小型水电站,曾点亮金华城区半个多世纪的夜晚。
十里山丘九里荒,十个山头九个光,夏洪秋旱遭灾殃,半年糠菜半年粮。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前金华自然生态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金华专区培养的第一位水利工程师韩继绍在他的《金华水利五十年》中写道:没有水库,没有电站,1949年前我市水利建设几乎是一张白纸,水旱灾害频发。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1950年1月2日,湖海塘水电站开始兴建。《金华水利五十年》中记载“从梅溪拦河坝到西关尾水渠,全线长20公里的工地上,每天集中四五千人的群众大军日日夜夜投入施工,场面非常壮观”。本报的前身《金华大众》以《灌溉良田上万亩,发电供应全金华》为题,报道了湖海塘水力发电工程开工的盛况。
1950年10月,湖海塘水电站正式向金华城区供电。这是金华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水利工程发电,不仅满足城区4万人的生活用电,也解决了城南1.5万多亩农田旱涝之苦。此后,金华掀起小电站建设高潮,数十万群众奔赴水库工地一线,创造金华特色的水利系统工程。1950年冬至1952年春,金华各县动工兴建的小型水库就有30多座。
金华山的双龙电站是全国第一座高水头水电站,这座毛主席亲临视察过的水电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自主研发联机发电技术、一垄八站水电模式……它不仅缓解了金华用电紧张问题,还推动了世界小水电的发展。
此后,金华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开展水源建设,农田灌溉、江河整治、水力发电,一次次掀起水利建设高潮,一个又一个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在金华大地蜿蜒排布。
幸福的源泉:惠民好水滋养心田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金华地处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也存在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改革开放后,金华市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和供水矛盾也日益凸显。
1993年1月6日,金华人民期盼已久的沙畈水库工程大坝奠基仪式举行。“这是金华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金华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水库兴建的见证人,金华市水利局原副局长阮金荣如今说起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依然心潮澎湃。
天朗气清,俯瞰婺城区沙畈水库,碧波如镜、水鸟翩跹。这座金华市民的“大水缸”犹如翡翠般镶嵌在蓝天与群峰之间。这座省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Ⅰ类以上的水库静静矗立在白沙溪上游,以其甘甜的水触及100多万金华市区及周边乡镇人口的味蕾,滋养着金华这座城市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也是金华水利建设大发展的40多年。其间,全市建成市本级沙畈、九峰,婺城莘畈,兰溪芝堰,东阳东方红,义乌八都、巧溪,永康杨溪,浦江金坑岭、仙华,武义源口、清溪口,磐安五丈岩等重要水源工程。金华创下一份厚重的水利家底。截至目前,金华累计建成水库(总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797座,在册山塘3080座。现有水电站302座,数量位居全省第三。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民生巨变的背后印刻着一代代金华水利人奋斗者的足迹。为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服务金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金华实施了千库保安、“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浙中生态廊道美丽城防等兴水惠民工程,显著提升了城乡防洪排涝、供水保障能力。市区、兰溪、义乌、永康等地均形成多水源供水格局,市区三江六岸、兰江、浦江浦阳江等重要江河堤防得到提档改造。
让乡村百姓与城市居民共饮“一碗水”,乃民生所指,民心所向,政之所行。
2003年,浙江率先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迈入新时代,对照“城乡同质”标准,金华构建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使143.6万农村居民实现“喝好水”的夙愿。
鉴于市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金华就推进跨区域引调水,历经数年,实施横锦水库引水至义乌工程、都市区西部联网供水工程等一系列引调水工程,签订磐安向永康供水和新一轮衢州至金华乌引工程供水协议,初步形成金义都市区一体化供水格局,基本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当前,我市正全面建设“浙中水网”串联起分散在各地的“水缸”。以水为媒,八婺大地将进一步连通发展命脉。
建管治同步发力。在绿水青山之间,一座座现代化水厂(站)拔地而起,一条条新式管道突破了天然险峻,输水“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纵横交织,将汩汩清水送入千家万户;一个个农饮水工程逐渐告别了服务供水的单一功能,与美丽乡村相融相契,书写着好水惠民生的时代新华章。
幸福的滋味:
水利民生美丽蝶变
浦江翠湖公园是一个网红打卡地,更是市民日常嬉戏、散步、休闲的胜地。翠湖位于浦阳江西部最上游,是浦阳江浦江段最宽的江面。然而,这里一度是远近有名的“臭水塘”。翠湖不“翠”,成为沿岸市民挥之不去的伤痛。
2013年5月6日,浦江县召开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标志着金华治水在全省打响“第一枪”。
当天的金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记者采写的《浦江投入巨资整治水环境》,为这次影响金华乃至浙江的重要会议留下历史记录。在此之后,无数个不眠之夜,金华治水人始终坚守“上游”职责,护好一江清水。
盘活水资源,做好水文章,金华锚定共富方向。在一条治水主线的带动下,散落在金华沿江各处的水利资源如同一块块璞玉被挖掘出来、利用起来。一大批村落通过治水改善环境,从过去的“脏臭村”“垃圾村”嬗变为风景秀丽的旅游村,依托绿水青山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产业;一大批项目通过产业论证评估,从以往的“低小散”“无特色”,焕发出强大新动力,凭借绿色发展集聚产业转型新动能……行走在金华生态建设新路上,河流清清、绿意盎然、产业合理、百姓获益。
清流潺潺,诗画江南。山川秀美,关键在水。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03年浙江率先启动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目标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并纳入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此,金华的河湖治理从重点治理“大江大河”转向综合治理“门前小溪”,从重点关注防洪保安转向兼顾安全与生态。
治水护水持续深化,美丽河湖承载美好生活。2018年,金华启动“美丽河湖”建设。2019年,“美丽河湖”建设被列为十大民生实事。截至目前,金华已累计创建美丽河湖49条,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
在婺城区,梅溪流域沿线岩头村村口,一座廊桥横跨形如婺剧水袖的堰坝,诉说着水利民生幸福源流的村域蝶变。
“每到周末,就会有很多游客来到岩头村,在廊桥上或者沿着溪边的绿道走一走。”村里堰坝及绿道成为市民郊游踏青、网红打卡的热门景点,岩头村党支部书记陈秋平每每说起总是幸福感满满。2017年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启后,梅溪9座堰坝串联7个亲水景观节点,水岸共美,成为水利安全和生态景致双收带给百姓的幸福滋味。
受惠于梅溪流域治理,岩头村吸引了众多青年创客归乡发展,众多文创产业落地于此,成为“诗画岩头”的神来之笔。
和梅溪一样,金东区金漪湖以“三库连通”织就水系互连;浦江县打造15分钟亲水圈省级试点;磐安县细密开展西溪综合治理……一条条贯穿城乡的美丽河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保障民生安全的新时代“网红点”,更成为美丽金华“大花园”的重要生态底色。
2024年,我市推进全域建设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幸福河湖。放眼金华市全域,随着各项水利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幸福河湖于无声处悄然落地。近年来,我市围绕群众对河湖治理的多元需求,深入挖掘河湖富民惠民功能,不断拓展河湖生态空间价值转化路径,带动资源集聚转化、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由“绿”向“富”高质量发展。
美丽之后,水利民生的幸福滋味正在竞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