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寻访·金报图片里的金华发展印记⑥
绿的底色:生态金华展开美丽新画卷
记者 刘小刚
11月16日,2024年第八届山水四项公开赛在金华举行,全国千余名选手参赛。10公里越野跑、1公里桨板、1公里游泳、1公里电动冲浪板……选手尽展风采的同时,纷纷为身边的绿水青山“代言”。“这里的风景很棒,山美水好,能来参赛我们很高兴。”来自丽水缙云的选手邵俊说。
近年来,金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紧握绿色发展的如椽巨笔,描绘“美丽金华”新图景,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青山秀水成为八婺大地最美底色。
绿意扩张
午后,冷雨飘落。磐安县仁川镇洋庄村,一名头发灰白的老人手持镰刀,冒雨出门。走过一段水泥路,步行几条田埂路,蹚过小溪流,一座小山下,老人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山坡上的林子。
老人名叫曹兰招,今年77岁,种树已40年。“眼前这座山是坑丈山,我1998年承包的时候还是光秃秃一片。隔年开山后,种了450亩杉树。”他说,树苗刚栽种时高50厘米左右,细如手指。25年过去,树高已10多米,树干有大腿粗。
曹兰招包山种树的故事始于1984年。1983年,磐安复县,发展掀开新的一页。但由于毁林造田等历史因素,当地处处荒山。隔年,县里实行林业改革,实施万亩荒山承包到户,37岁的曹兰招承包下3650亩荒山。
“承包荒山前,我干了几年篾匠,砍竹子编竹器,产品卖到山东等地,让我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万元户’。”曹兰招说,后来想想,这样的赚钱方式是在破坏大自然,选择承包荒山,就是为了还清之前欠下的生态账。
为了看好山林,有段时间,曹兰招就近搭起草屋,吃住都在山上。后来,为了通勤方便,曹兰招买了一辆摩托车。由于常常上山,摩托车骑坏了两辆。
承包荒山,还要算好经济账。这方面,曹兰招“吃了亏”。“我尝试林下套种中药,但杉木太密,药材就长不好,只好作罢。再加上杉木的价格年年走低,存款花完不说,还背上几十万元债务。”曹兰招说,包山不仅入不敷出,还要遭受一些人嘲讽,“好好的篾匠不干,却痴迷种树,真是‘疯子’。”
面对欠债和嘲讽,曹兰招“我行我素”,种树的决心一点没动摇过。“我这个人很犟,想好的事情就要一直做下去。”就这样,他先后数次承包荒山,种了7000亩杉树。“现在我老了,山林交给儿子打理。我叮嘱他,要一直把树种下去。”曹兰招说。
曹兰招的事迹一直被《金华日报》关注。“曹兰招绿化荒山的故事,是金华绿化事业的生动一笔,很是感人。这些年来,我深入山林采风,今昔对比,可以看到,绿意在八婺大地上不断扩张。”金报摄影记者王志金说。
昔日荒山悉数复绿,磐安县的森林覆盖率84%,负氧离子量是世卫组织标准的15倍以上。不仅磐安,金华各地孜孜不倦植绿。其间,深入推进新植千万株珍贵树,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平原绿化等增绿行动;全面推进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全国首个地市级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提升金义都市区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与城市群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生态格局。“十三五”投入绿化资金333亿元,新造林9.59万亩,建设珍贵彩色森林92.3万亩。如今,金华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6%,市民推窗即可见绿。
河湖蝶变
金华是全省“四江之源”,历来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姿态万千的金华水,淌进诗词,传唱千古。李白有诗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李清照登高八咏楼,感叹:“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时过境迁,金华经济繁荣发展,碧水清波却不复存在。数据显示,到2012年,金华全市地表水断面三分之一为劣Ⅴ类,三分之一接近劣Ⅴ类。“垃圾河”“牛奶河”“黑臭河”大煞风景。
重整山河,迫在眉睫。
2013年,我市打响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枪。2014年“清三河”,2015年“提水质”,2016年开展河库塘清淤,2017年建设浙中生态廊道,2018年推进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善作善成,山河一新。如今,湖海塘风光旖旎,化身城市“会客厅”;浦阳江鹭鸟翻飞,成为金华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再看浦江县清溪,清澈见底,水中鱼儿仿若空游。“以前的清溪,我们见了绕道走,现在,我经常去溪边散步。”大畈乡清溪村村民柳柏青说。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治水,金华全市水环境实现历史性好转,基本消除“黑、臭、脏”污染。数据显示,2013—2023年,全市47个地表水断面Ⅲ类以上水质占比从不到35%提高到100%。
金报记者张帅曾报道治水工作7年,全程见证了金华水由浊到清的蝶变。治水前期,为了曝光涉水问题,他和团队深入一线蹲点,足迹遍布金华的绝大部分水域。他们所写的报道,市民很关注,为政府部门开展治水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张帅说,这就是新闻的力量。
治水更要护水,河长制成为依托。自从当上村级河长后,每周例行巡河已成为义乌市苏溪镇立塘村党支部书记金喜龙生活的一部分。每次走在河边,他细心检查河道整洁度,查看上游有无污水偷排。
金喜龙表示,河长制不仅让河流守护有了责任主体,解决了原河道水环境管理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还提高了临河而居百姓的环保自觉。“以前河道没人管,有的村民往里面丢垃圾。现在有河长监管,有巡查员巡视,这种现象基本消除了。”
像金喜龙这样的河湖长,金华全市有3200多名。另据了解,除“官方河长”外,金华还有各种民间护河组织,比如,共青团组织“河小青”巡河,妇联成立“巾帼护河队”,企业组建了“企业河长队”……
河长制推动河长清,助力金华一年不落捧回浙江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更是连续4年夺得金鼎。
廊道蔓延
早上7时,金东区东阳江浙中绿道旁,苍松枝头鸟儿啁啾;绿道一侧,东阳江碧水清波,倒映蓝天。野鸭、灰鹭、鸬鹚等水鸟在江面嬉戏打闹,凫水觅食。
“东阳江水好,水鸟成群光临,很是热闹。春天天气转暖时,还有天鹅飞来栖息。”市民傅洁正在江边绿道晨跑,她告诉记者,看着鸟儿翩跹的身影,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浙中生态廊道是金华“三大廊道”之一,是全市域、全流域、复合型的生态廊道,2017年开建。廊道以金华市域内衢江、兰江、金华江等八大干流沿线陆域1000米为主要实施范围,连接金华全市9个县(市、区)的73个乡镇(街道)。主廊道长约396公里,规划面积830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8%,直接辐射服务全市80%常住人口。
7年间,浙中生态廊道犹如藤蔓般延伸,目前主廊道全域贯通,支廊道密布成网。其间,金华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绿道2410公里,三江六岸公园实现贯通,形成“三江荟风华”的独特城市景观。
浙中生态廊道通过健身绿道、彩色林带等,将沿线的特色村镇、休闲农园、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有机串联,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等于一体,不仅是生态景观带,更是经济带、富民带,在推动共同富裕和沿线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婺城区“梦幻白沙”生态廊道起于婺城区婺城大桥,终至琅琊镇金兰水库,全长约30公里,贯穿整条白沙溪岸。该廊道连接起白龙桥、三十六堰、白沙溪水利风景区、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古方洞山塔、琅峰山等景点。行走廊道间,既可欣赏山光水色,又可领略人文风情。
其中,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是全国首个以“两头乌”猪为IP的主题乐园,2021年开园以来,多次登上网络热搜。借力牧场的流量溢出效应,婺城区建立“熊猫猪猪”产业共富联盟,将牧场附近的白龙桥镇、长山乡、蒋堂镇等三镇九村6个A级景区村、30余处旅游景点进行整合,带动周边乡村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开园以来,牧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数百人,为村民增收超千万元,成为金华共同富裕典型案例。
依托“熊猫猪猪”产业共富联盟,地处白沙溪畔的白龙桥镇新昌桥村发挥水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滨水景观、美食广场等,留住客源拉动消费,逐渐端牢生态饭碗。“如今每到节假日,我们村就很受欢迎。游客在这里嬉水,开展艺术采风,玩得流连忘返。”新昌桥村党支部书记柯建康说。
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中,金报记者李建林一直在通过镜头记录。透过他发在《金华日报》上的那些照片,浙中生态廊道的“成长”过程显得具象。“这些年,廊道不仅越来越多,沿线风景也逐渐多元化,我会一直关注下去,用镜头讲好廊道故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