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31版:庆祝《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特刊

>>影像寻访·金报图片里的金华发展印记⑦

医的福祉:以改革之笔绘健康之城幸福图景

楼冀阳 摄 楼冀阳 摄

中心医院移动门诊到床前 胡肖飞 摄

上世纪80年代血防人员灭螺场景

李建林 摄

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中心举办住院老人迎元旦庆新春趣味活动

记者 胡哲南

健康无小事,事事关民生。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金华用扎实有力的爱国卫生运动,消灭一个个影响多年的地方病;用强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用大幅提升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新需求。

近年来,我市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绘就一幅幅人民健康有保障、医疗服务有质量的幸福图景,以坚实步伐迈向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防治血吸虫病,到世纪之交的全科医疗“多湖模式”,再到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一个个“金华样本”充分展示了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一名基层医生的血防四十年

上世纪50年代初,血吸虫病曾在我市肆虐,因其死亡率高,是一种让人闻之色变的传染病。

作为在这场血吸虫病防治攻坚战中奋战43年的亲历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慢病科原主任、81岁的王道芳讲述了我市消灭血吸虫病的历程。

“金华曾是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除磐安县,其他8个县(市、区)有142个乡(镇)1390个行政村流行,疫区人口曾占总人口的27.3%。”王道芳形容血吸虫病晚期患者,“他们腹大如鼓,人还没出门,肚子就已出门了”。得了血吸虫病的人,身体逐渐消瘦,肚子却因肝脾肿大和腹水而鼓胀。

当年,金华积极响应党中央“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掀起血防工作的热潮,医务人员、群众纷纷加入血防大军。1963年,王道芳从金华卫校毕业后,主动报名参加省血防大队从事血防工作。让王道芳印象深刻的是,在多个疫区工作时,来来去去全靠两条腿。为了及时获取疾病信息,王道芳选择与群众同吃同住。“一边搞血防,一边为群众看病,每天至少走15公里。”王道芳至今记忆犹新。

王道芳介绍,金华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分4个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将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调整为以人畜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此策略实施后,金华的人群和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明显下降。1995年,金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00年,我记得金华日报还专门做了一个《钉螺,就在身边》专版,印象非常深刻。”王道芳说。

王道芳等老一代血防人相继退休后,新生代接棒继续开展血防工作。2016年,金华进入血吸虫病防治的全新阶段。2022年年底,市疾控中心开展全市灭螺专项考核,所有血防县均成功通过考核。

如今,坚持在一线的市疾控中心慢病科主任医师陈左霞也是血防工作的亲历者。从事血防工作30多年来,陈左霞曾负责我市血防工作,参与起草制定全市血防“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主持梅溪流域、湖海塘区域血吸虫病综合防治项目。

“金华从1986年最后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后,已连续37年未发现阳性钉螺。”陈左霞说,除输入性病人时有发现,全市至少有34年未发现本地新发血吸虫病病人。截至目前,全市继续保持无本地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无新感染病人(畜)、无感染性钉螺的“三无”目标。

卫生院院长眼中的多湖模式

“全科医生‘多湖模式’可以说是如今全国推行家庭医生的雏形,当时全国各地都有人来参观学习、考察取经。”回忆起参与并倾注大量心血的农村医疗卫生新模式——“多湖模式”,75岁的多湖卫生院原院长季苏兰感慨万千。

1994年,季苏兰到多湖卫生院担任院长,骑着自行车仅用时半个月就跑遍了35个行政村,用两年多时间建起多湖卫生院新院区,并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多湖模式”。

什么是全科医生“多湖模式”?1997年,我市从农民健康的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着眼,在当时的婺城区多湖镇试行全科医疗服务、合作医疗保障、镇村一体化管理“三位一体”的农村卫生综合改革,这项改革经验被称为“多湖模式”。

“通过建立‘20分钟服务圈’、联村责任医生制度等,使广大群众就近获得优质、快捷的医疗服务,大大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解决了以前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季苏兰说。

1999年6月,全国农村卫生改革学术研讨会在金华举行,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卫生界的160余名领导专家充分肯定金华农村医改的“多湖模式”。与会专家学者评价“多湖模式”将全科医疗与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对农民健康实行全方位连续性管理,为社区卫生服务和医学教育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经过3年多运作,日趋成熟的“多湖模式”在金东区范围内推广。1997年从金华卫校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的李焕,是多湖卫生院的基层全科医生。

李焕从掌握农民群众第一手健康资料入手,开始了10年的全科医疗探索。如今,已是金东区鞋塘卫生院院长的李焕说,家庭医生由原来的“坐等病人上门”变为“主动上门”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性、连续性的卫生服务,改善了医患关系,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如今,在“多湖模式”的发源地,基层卫生工作一直没有停下创新发展的脚步。2012年,多湖卫生院更名为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0年迁入丹溪东路新址后,中心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开展家庭医生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中心拓展多项便民、创新服务举措惠及辖区百姓。”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志辉说,2021年以来,该中心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构建在基层医疗机构内设置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3年来为辖区295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平时养护、病时治疗、临终时安宁疗护的医养结合服务。

“如今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帮助解答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指导,有需要时还会开展出诊、家庭病床服务。”家住金东区多湖街道的71岁老人李庆福说。截至2023年底,全市294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41.3%,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92.9%。

“‘多湖模式’实现了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医院到社区、由病人向人群的模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说起“多湖模式”的演变发展,原金华日报科教文卫跑线记者吴频频感触颇深。她说,自我市创建全科医生“多湖模式”以来,到如今走过20多个年头,基层卫生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的持续改善,大大增进了民生福祉,让百姓有了更有效的健康保障。

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前景可期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金华调研时作出“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

作为一名践行者,金华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心胸外科学科带头人陈献国感触颇深:“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科室的整体实力也在稳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发展迅速,在独立开展各类常规心脏大血管及普胸手术的同时,实现多项高难度技术的新突破,帮助一个个患者逢“胸”化吉,成为百姓心中一块金字招牌。

其中,从最开始的胸腔镜辅助切口,到全胸腔镜下三孔、二孔、单孔、剑突下单孔手术,金华首例胸腔镜治疗手汗症、微创小切口肺手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下心脏瓣膜手术、微创冠脉搭桥术……一项项技术的突破,为无数患者减轻病痛,填补了我市心胸外科领域许多空白,助力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发展成为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和省级重点专科。“心胸外科不仅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牢牢占据金丽衢地区的龙头地位,更是朝着打造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稳步迈进。”陈献国说。

其实,心胸外科的发展提升只是金华市中心医院“破局”的一个缩影。

《金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暨医疗机构设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围绕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集中优势加强学科体系建设”。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金华市中心医院遴选基础厚实、潜力强劲的专科,整合资源、重点支持、攻克瓶颈,形成一批诊疗技术有优势、临床研究有成果、医疗质量有保证的特色品牌临床专科群。

“到2027年,建成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全市医疗核心竞争力、医疗资源总量、医学科研与人才、医疗服务能力等重要指标居全省前列。”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将继续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擎、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不断奋勇前行,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奠定坚实的健康根基,为打造更有民生温度的幸福之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