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33版:庆祝《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特刊

>>影像寻访·金报图片里的金华发展印记⑧

学在金华:素质教育从多点开花到全域推进

楼冀阳 摄

堂头中学

楼冀阳 摄

傅俊 摄

兰溪舒村小学 厉新华 摄

1972年浦江小学生拔河比赛 张文晖 摄

1975年浦阳小学的珠算课 张文晖 摄

环城二小弘扬美食文化 李建林 摄

下课啦 傅俊 摄

记者 叶骏

34年前的教师节当天,《金华日报》头版一篇通讯《奇人·奇招·奇迹》引发央媒省媒的热烈关注与持续跟进,浦江堂头中学倡导的“不求人人升学 但要个个成才”理念深入人心,至今依然坚守原校的校长童克祖也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先进典型。

从“一炮打响”到久久为功,从多点开花到全域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助推师生成长,优质均衡创建彰显金华智慧。过去30多年,金华教育始终聚焦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擦亮“学在金华”品牌,并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义务教育阳光分班、中小学科学教育探索等方面,成为全国探索改革的排头兵、先行者,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金华答卷”“金华样板”。

素质教育从“一炮打响”到久久为功

1990年9月10日,《金华日报》头版头条以《奇人·奇招·奇迹》为题,率先大篇幅报道浦江县堂头中学的经验,写活了一位扎根农村的教育奇人。这篇通讯先后被《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转载,《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多次报道,《浙江日报》3次头版头条刊发相关文章。

1999年8月13日、14日,《人民日报》连续两天刊发堂头中学德育工作纪事;2000年1月22日,新华社播发题为《不求人人升学 但要个个成才》的通讯……而《金华日报》对堂头中学的报道更是从未间断,堂头中学以“做人教育”破题“五育并举 德育为先”,是我市素质教育实践的先行标杆与生动缩影。

“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堂头中学办好,为农村学校发展探路。”童克祖是中国校长界的传奇网红,堂头中学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很多“不可思议”,吸引了全国各地3000多批次、15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取经。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是我省乡村教师的杰出代表,她就是童克祖的学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现实,师徒薪火相传,都是乡村教师、全国人大代表,都在奔走呼号积极为乡村教育鼓与呼。

“每次去看望童克祖老师,我都会说,能够像您一样,为一个心愿做一件事情,就是充实而美好的教育人生。”每年全国两会前夕,祝响响再忙也会抽时间去一趟母校堂头中学,就提交的建议向自己的榜样、老师童克祖请教。童克祖对自己的学生很满意,称赞祝响响很优秀,“有担当、责任心、情怀,她考虑得很周到,调查得很仔细,会把基层情况带到全国两会”。

“堂头中学的孩子不太一样,很淳朴肯吃苦,有礼貌有活力,一身正气。我总觉得,一个人能把薄弱学校带强,才是值得敬佩的。”浦江县教育局副局长徐双莲1995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在新教师培训会上听童克祖讲过课,此后又经常交流。在徐双莲看来,童克祖格局高,有很多地方值得敬佩:静心坚守农村教育,从细节处落实德育,花时间陪伴学生,“看见”学生;始终贯彻素养本位,以德育智育为基底,体育劳育美育为特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37年潜心追梦,从乡村教师到小学校长,和童克祖有着相似经历,对素质教育发展抱有最朴素的观念:尊重老师、关爱老师、发展老师。对于“双减”,方青认为教师非常关键,“教师的活力就是学校的生命力”。“双减”应该成为撬动老师成长的一个支点,让他们有内生动力,会思考有行动,想改变会努力——努力就会有收获,甚至惊喜。

教育追求的就是不同路径各有精彩

11月17日,第十五届中国航展在珠海闭幕,除了大放异彩的各型军机装备,一位女飞行员的名字和身影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她就是我国陆军首批自主培养的女飞行员之一徐枫灿。本届航展上,1999年出生的徐枫灿凭借过硬技术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不少观众排队和她合影。

10月19日,科学探索奖2024年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金华籍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伊成器成为49名获奖者之一,将在未来5年获得300万元奖金。“奖金很重要,但对我们来说,科研探索更重要。如果我们的技术转化成治病救人的药物,会很有成就感。”每次面对媒体采访,说起自己成功的秘诀,他都强调要吃苦、要坚持。

11月16日晚,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福建厦门举行。金华人钟锐凭电影《热烈》获最佳摄影奖‍。钟锐曾就读于市区环城小学、金华五中,并以优异成绩考进金华一中。不过,钟锐本人喜欢艺术,他志在考中国美院。最终,他锚定方向顺利考入北影摄影系,成了张艺谋的同门师弟,成长为一名逐梦光影世界的新锐摄影师。

徐枫灿、伊成器、钟锐都是最近“火”出圈的金华才俊,也是年轻有为、未来可期的家乡骄傲。从某方面来说,他们也是我市素质教育多元发展的受益者与代言人,是万千金华学子学习的榜样。

巧合的是,他们三位高中都在金华一中就读,其成长历程切实体现了金华一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育人理念、“勤奋、严谨、朴实、进取”的校训。金华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方家鸿表示,金华一中自1902年建校以来,历经120多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毕业生,可谓银河浩瀚、群星争辉。在校史馆里就能看到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包括人文之星、科技之星、艺术之星等,他们引领着金华一中学子追逐的步伐。

从育才小学“人人可才,个个精彩”的精彩教育,到曙光小学“早上书声琅琅,中午翰墨飘香,下午各展其长,每天健康阳光”,让师生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活力教育,从金华八中提倡“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到金华实验中学“德技融通·情智并重”打造成孵化大国工匠的“梦工场”……童克祖提出的“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如今在金华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广泛共识与积极行动。

今年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金师附小党总支书记、教师俞正强作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代表受邀赴京接受表彰。

“教书育人,就是要以‘心善良、行努力’为标准,上好课、教好书、管好学校、带好学生。”俞正强在国内基础教育界可谓久负盛名。从教38年,他提出“儿童德育始于行”的成长观——“教育要先培养不输的人”,并开发了4门校本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种子课”理念,为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供有效路径。

金华堪称

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新高地

过去30多年,我市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涌现出一大批探路素质教育的“闯将”,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积累了宝贵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财富,出现不少素质教育品牌,如“博雅教育”“活力教育”“小鬼有约”“十能十会”“暖教育”“非智力因素”“成长报告单”……这些都为素质教育这道大题提供了“金华答卷”。

近年来,我市以深化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引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5+5”改革试点。“双减”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打开了全省“先行先试”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阳光分班”改革,有效破解“择班择师”现象,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有关做法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发文推广;深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教育部发文推广我市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做法;推动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出台五年行动方案,明确实验区建设的六大行动18项具体举措。

近年来,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推进义务教育教共体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现实操作层面,“公民同招”“均衡编班”等教育改革也需要为教育优质均衡提供保障。目前,全市义务教育段637所学校已实现共同体全覆盖,相关做法在省教育厅《教育参阅》刊发,20多项成果获评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典型案例。

今年4月,《金华日报》刊发《永康全域集团化办学振兴“小而美”乡村小学》一文,10月《中国教育报》头版以《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为题,聚焦永康市以全域集团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经验做法。永康将全域70多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建成12个教育集团,以“学校管理共建、教师队伍共育、优质资源共享、教学质量共进、考核评价共联、社会效益共赢”为导向,推动区域优质均衡,破解“集而不团”“活力不足”等问题,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集团办学格局。

“教育共生,融合共赢;我们一起,满心欢喜”“资源共享,师资共进,学生共育,文化共融,质量共升”……11月1日,婺城区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建设推进会上,由金师附小、环城小学、金华五中、金华四中领衔的7个教共体,分别亮出共同体建设宣言,展现“优学婺城、教育强区”建设的信心与情怀。

今年4月,金华市教育局出台全省首个教共体实施标准,明确城乡义务教育“六共一体”管理模式,重点破解、减缓乡村学校空的趋势、乡村教师弱的现状、乡村教育质量差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提振乡村教育质量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