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37版:庆祝《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特刊

食的富足:餐桌变迁承载幸福生活滋味

火腿飘香 杨梅清/摄

《每人限购一只鸡》(1982年) 厉新华/摄

游埠古街早茶美食(2024年) 时宽兵/摄

《福满园》 金祖通/摄

金华街头金华煲(1995年) 洪兵/摄

寒潮下火锅店生意爆火(2023年) 傅俊/摄

记者 赵晓 郭晓菁

>>影像寻访·金报图片里的金华发展印记⑩

民以食为天。从物资匮乏、只求温饱,到如今吃饱吃好、吃得健康,金华人的“菜篮子”日渐丰盛,小餐桌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小餐桌的变化,是大众饮食习惯的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见证。

从能够吃饱就好 到食材越吃越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饮食条件相对较差,主食以粗粮为主,副食品种类有限,需要凭票购买。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大多数金华人每天都要划算吃什么,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吃饱。苞谷(玉米)糊因为烧煮简单、鲜咸入味,又耐饥,成为当时不少金华家庭一日三餐的主食。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食品供应种类多了起来,票证和排队是那个年代的特征。鸡蛋票、蔬菜票、肉票……买吃的都得凭票,而且得花时间排长队,否则有票有钱不一定有得吃。62岁的金华市民林美仙还记得,那时候人们半夜起来拿篮子、凳子去排队,相熟的轮流帮助照看。过年买肉、买油豆腐,一家人四处分头排队。因为肚子里缺少油水,肥肉是抢手货。

本报通讯员厉新华1982年曾拍摄照片,记录当时春节金华市家富良种推广站供应新浦东鸡,每人限购一只,市民纷纷排队购买。每逢节庆,食品供应的品种、数量等消息都会在《金华日报》上提前发布,告知市民销售价格,让大家早作准备。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菜篮子”日渐丰盈,各种时令蔬菜、豆制品成为家庭餐桌主角,鸡鸭鱼肉也多了起来,街头出现风味小吃店、餐馆,可以选择的食物更加丰富。

本报1992年9月刊发《明年起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消息,自此粮票时代结束。而后菜市场快速发展,市民采购更为便利,能够选择和购买的食材更加多样。

那些年,金华综合性室内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93年,五里牌楼菜市场率先迁入新居;1994年,四牌楼市场建成;1995年,兰溪门市场投入使用……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和市场大流通南运北调,加上大棚栽培技术、速冻保鲜技术、高山蔬菜的出现,绝大多数蔬菜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小青菜过去只有五六月才有,从那时起一年到头都买得到。以前逛菜场总要想这个季节该买什么菜,后来多得不知买什么好。”林美仙说,鸡腿菇、芥兰等新品种蔬菜层出不穷,家里蔬菜可以一周不重样。

比起蔬菜,水产品更是新品迭出。原本,金华市民以食用淡水鱼为主。原金华日报社记者陈少华1998年曾拍摄尖峰山下捕鱼忙的丰收场景,水库养殖的鱼个头特别大。后来,海鲜越来越多。当时林美仙住在兰溪门附近,刚开始她买的以虾皮、海带、紫菜一类为主,大多经过处理且便于保存。随着铁路、公路不断修建,交通日益发达,海鲜品种越来越丰富,冰冻的明虾、黄鱼、带鱼、墨鱼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如今,市场里多是鲜活的海鲜,各种鱼、虾、蟹甚至大龙虾等高端食材都能买到。

市民对食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挑选新鲜、品质好的食材各有心得,越来越多新奇的食材和吃法受到人们追捧。

从家常菜到融合菜 口味回归质朴重营养

黄良涛1985年开始学厨师,从事餐饮行业已近40年,现为国家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金华市八婺工匠。说起金华人餐桌上的变化,他颇有感触。

“刚开始学厨师那会,大多是招待餐,下馆子吃饭的普通市民很少。”黄良涛记得,那时饭店里烧的多是家常菜,比如豆腐、豆芽、香菇、青菜等,有回锅肉、箬笋烧肉等已算丰盛。百姓光顾多是一些小吃店,买的是包子、烧饼等。

上世纪90年代,小饭店越开越多,下馆子吃饭的金华人也多了起来。黄良涛印象很深的是,当时海参是“顶流”食材,一道酸辣海参羹几乎是进饭店的必点菜,还有一道红烧金银蹄也是各餐馆招牌,几乎每桌必点。他说,那时市民到饭店吃饭就是想吃好一点,大鱼大肉,菜式体面。“那几年金华经济发展得快,外地人多,餐饮越做越兴,尤其是义乌,一下开出不少饭店,厨师收入也水涨船高。”他说。

人口的流动让饮食打破地域限制,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餐馆在金华遍地开花,如川菜、沙县小吃、江西小炒等。渐渐地,金华人的口味越来越多元。黄良涛说,以前金华人吃辣很少,有的菜会加些本地辣椒,辣味不重。随着菜式融合各地口味,辣的菜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重。现在在餐馆点菜,服务员大多会问上一句,“要辣吗”?

不过这几年,黄良涛发现市民的口味变得更挑剔,不再一味追求味美,而是注重营养健康,吃得更精致。“现在很多人买食材都要‘土’的,越‘土’营养越好,价格也贵。”黄良涛说,烹制方法也从前些年重油、重调料,减化到低油、低脂、低糖,用简单的烹饪方法保留食物原有味道,荤素搭配,讲究吃得健康。

黄良涛特别提到金华火腿,过去作为金华特产的火腿本地人其实吃得少,价格高,也很难做出美味。一些饭店会用火腿做佐料,放在鸭煲等菜里提鲜。如今,金华火腿打破传统观念,延伸产品越来越多,逐渐成为金华人家里的“常客”。小包装火腿块经过处理适合日常烹饪,价格也不高。黄良涛拿出一包即食火腿片说,这个现在颇受年轻人欢迎……金华火腿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特产,走上百姓的日常餐桌。

餐桌连接味蕾

传递人与人的情感

从前的吃只求果腹,在物资丰盈的今天,餐桌所承载的意义不止于此。

年夜饭是金华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餐。过去,一年中最好的食物要留到这一晚才上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华人过年会做鱼冻、肉冻、卤牛肉,放得住,可以招待客人。后来,年年有“鱼”、炖鸡汤是年夜饭桌上的“常客”。如今,越来越多金华人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

金华的饭店早在2000年左右就陆续推出年夜饭,从刚开始一桌588元、688元,到如今有各种价位的年夜饭供市民选择,丰俭由人。市民朱秋玲近几年都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家里兄弟姐妹几户凑在一块,订一桌年夜饭,冷盘热菜,荤素搭配,吃得很好”。她说,大家忙碌了一年,过年时休息一下挺好。至于餐桌上的菜式,平时也都吃得到,最重要的是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餐桌更像是一根纽带,连接着味蕾,更传递着彼此间最真挚的情感。

同样在变的还有婚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人及家人很看重婚宴上的菜,会有一些平日家里吃不到的样式。进入21世纪后,金华的婚宴市场热火朝天,动辄五六十桌甚至八九十桌的婚宴并不鲜见,许多新人和父母挑选婚宴菜式喜欢丰盛,一些价格稍贵的食材更受欢迎。如今,婚宴酒席不再盲目攀比排场,而是回归到婚宴分享喜悦、传递喜气的本质。菜式平时在饭店都能吃到,种类搭配均衡,摆盘精致,且尽量避免浪费。刚办完婚宴的市民小陈考察过多家酒店,他说,现在年轻人挑的是场地,看重布置和氛围,餐桌就像是传递喜悦和祝福的媒介,新人想要的是在婚宴上为自己和亲友留下美好的回忆。

时代的变迁,餐桌上的风景有所不同,那份连接人心的温暖与情感始终如一。

适应时代发展

饮食方式多元化

餐桌的变化不仅仅是食物种类、口味的更迭,也包含生活方式的变革。

兰溪游埠古镇早茶文化承载着当地生活习惯与饮食文化,如今成为金华网红打卡地。鸡子馃、肉沉子等特色美食给食客们带去味蕾的享受,也带来悠闲品茶尝美食、享受慢生活的方式。一年四季,金华各地采摘游连续不断,越来越多市民喜欢在假日走进菜地果园,从枝头采摘新鲜食材品尝,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忙碌之余的悠闲。

这几年,商场餐饮风越刮越盛。一到节假日,金华各大商场人声鼎沸,许多餐饮店门口排起长队。商场餐饮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成为人们社交、聚会新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感受不同的饮食文化,在快节奏生活中得到放松。

外卖普及更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产物。随着工作压力增大和时间成本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外卖平台解决日常饮食问题。这种即时、便捷的餐饮获取方式,从快餐小吃到高端料理可以满足不同口味需求,节省时间,让食客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找到一些平衡。不同的饮食方式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为城市生活描绘丰富的色彩与活力。

餐桌虽小,承载着大时代的风云变幻;饮食虽微,透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与向往。每一次饮食内容与方式的革新,都烙印着时代的变迁。当我们围坐于餐桌旁,品尝美味佳肴,也品味着时代发展带来的幸福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