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凝心聚力促发展 奋楫笃行启新程
潘佳薇/文 图片由兰溪市委宣传部提供
自《金华日报》创刊以来,已走过75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八婺大地的变迁与发展。在这其中,兰溪紧紧锚定“典型的工业城市”这一坐标定位,一任接着一任干,在1313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持续上演着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百姓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传承:从“一锭铝”到“一条链”
兰溪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工业蓬勃发展的因子。
从上世纪80年代“全国工业学兰溪”开始,工业基因和创新精神就深深植入城市血脉。华东地区曾经最大的电解铝冶炼企业华铝,就是兰溪工业辉煌时期的注解。虽然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替带来的阵痛,但是兰溪发展的目标愈发明晰——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
近年来,兰溪坚持“以工兴市”目标不动摇,聚焦改革创新根本动力,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1+4+X”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大市迈向现代化工业强市。
2013年7月,华铝在省、金华及兰溪市政府的推动下完成战略重组,彻底关停了高耗能的电解铝生产线,将目光瞄准了厚度比头发丝还要微小、用途巨大的光学膜。2015年,华铝正式进军光学膜新材料产业,完成从“一锭铝”到“一张膜”的破冰转型。
产业转型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兰溪快速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时机,布局消费电池产业链,大力强链补链,招引上下游企业。2020年,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锂离子电芯和模组项目落户兰溪。去年,总投资26亿元的欣旺达SIP系统封测项目在兰溪签约,这是欣旺达直接投资兰溪的第7个产业项目;今年11月,总投资23亿元的欣旺达浙江锂欣产业园开园,这是欣旺达在兰溪布局的第4个产业园。从0到7,从1到4,目前兰溪已拥有新能源锂电池上下游企业24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一条链”新能源锂电池产业生态。
此外,在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目标定位的引领下,兰溪还积极探索镁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大力实施“镁材产业集聚工程”,着力打造“镁好兰溪科创地”。
跃升:从“一大批毛猪”到地标富农
兰溪是一个农业大县,拥有兰溪杨梅、兰溪枇杷、汇潭甘蔗、兰江蟹、兰溪小萝卜、兰溪毛峰六大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居全省第一,成为兰溪一张张亮丽名片。
说起兰溪农业史,不得不提一篇文章——1955年4月26日,《浙江农村工作通讯》第55期刊登了《上华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动社员增养生猪》一文,对“上华经验”表示肯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兰溪农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势资源,兰溪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马涧镇,一座座现代化的杨梅大棚拔地而起,大棚内的控温控湿系统和自动化喷灌设备,为杨梅的生长提供了最佳条件。这些设施不仅提高了杨梅的产量和品质,还延长了杨梅的上市时间,使果农的收入大幅增加。杨梅采摘季节,一架架小型无人机在杨梅山上空穿梭,将一筐筐新鲜的杨梅从山顶运送到山脚。这种无人机运输方式不仅高效快捷,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保证了杨梅的鲜度。当前,兰溪杨梅种植面积近70000亩,其中大棚杨梅面积3000多亩,占全省40%以上,是浙江目前最大的大棚杨梅种植区。
“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准备出口事宜,通过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和帮助,打通了出口壁垒,确保出口杨梅符合国际标准。”汤友贵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汤友贵介绍。今年夏天,兰溪杨梅首次成功出口新加坡和迪拜,每斤售价高达500元,单颗杨梅售价达到30多元。除了鲜果销售,近年来兰溪还大力发展杨梅深加工产业,推出了杨梅酒、杨梅干、杨梅果汁等一系列衍生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杨梅的附加值。
六大地理标志农产品不仅代表了兰溪农业特色,还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助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据统计,2023年,六大地标农产品一产产值12.33亿元,增幅15.2%。
迭代:从单一景点到“多点开花”
兰溪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美誉。诸葛八卦村、地下长河等景点名声在外。诸葛八卦村以其独特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三国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地下长河则以其神秘的地下溶洞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兰溪合力打造“兰溪日子·有戏有味”文旅品牌,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推出一系列特色文旅路线,积极推进全域化文旅发展。
千年古镇成网红。游埠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不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早茶文化同样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打卡。牛肉面、肉圆、麻糍、鸡子馃等传统美食,让游客们大饱口福。今年国庆假期,游埠古镇再次成为“体验式旅游”的热点,累计接待游客36.77万人次,同比增长54.82%,达到历史峰值,单日接待游客7.24万人次。
老街焕发生机。李渔是兰溪文旅的另一张金名片,永昌街道深入挖掘李渔文化和老街资源,通过保留传统元素和引入新业态,让李渔风情街焕发出新活力。古街不仅保留了传统糕点坊、打铁铺、老戏台等传统元素,还引入了李渔生活馆、闲人渔舍等李渔主题美食茶饮品牌,以及繁锦园艺、涂个开心手作铺等文化体验类的新业态。为了与游埠形成互补,李渔风情街还以“夜经济”为特色拓展产业发展,夜幕降临,古街上灯光璀璨,音乐悠扬,游客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表演。“整条街的商铺都与李渔文化有关,让人十分享受,没想到美食也那么赞。”游客章先生说。
游埠古镇和李渔风情街的成功“出圈”,恰恰是兰溪“有戏有味”生活的一个缩影。此外,兰溪的中洲公园、兰湖、白露山、越龙山等也一直是金华地区热门景区。接下来,兰溪将继续深化“兰溪日子·有戏有味”的全域旅游格局,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兰溪的魅力,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变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兰溪城市面貌和能级也在不断提升,城市空间持续优化、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城市活力日益增强。
沿着迎宾大道一路行驶,蔚蓝的天空、金色的银杏、一幢幢地标建筑……勾勒出一幅幅和谐的秋景图。在大道一侧是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2017年其正式落户兰溪,现有在校学生近万人,每年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超过2000人。不远处,重庆大学长三角(兰溪)镁材料研究院的大楼矗立着,为兰溪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持。近年来,研究院还与行知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如今,这两处地标已成为兰溪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助力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廊道和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为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贡献力量。
在市区各处,各类小游园成为兰溪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民们可以在这里悠闲地健身锻炼。近年来,在推进小微公园建设同时,兰溪不断加大城市绿化提升力度,努力实现“推窗见景,出门进园”的城市愿景。据统计,目前兰溪已建成各类公园20余座,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了35%。城区已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乔、灌、花、草科学配置的城市绿化网络,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提升。
城市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兰溪正朝着更加现代化、文明化的方向迈进。
75年来,《金华日报》一直是兰溪这座城市蝶变历程的见证者。兰溪的故事,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生动案例。兰溪在工农业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不断突破,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兰城的故事,也将继续在《金华日报》上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