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27版:庆祝《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特刊

打造民族和融圈 构造多彩民族文化

永康西溪绘就民族互嵌互融和美画卷

高婷婷

10月29日晚上7时,“团结共建 和彩上坛”上坛村民族团结火把嘉年华活动在永康西溪镇北湾古镇景区圆满落幕。火把嘉年华举办至第二届,规模越发壮大,舞台愈发专业,火把旁各民族同胞起舞的身影,更成为火把嘉年华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火把节是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溪镇现有本地常住人口2.2万人,其中,在此务工或婚嫁到此的少数民族群众有2459人,是一座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城镇。近年来,西溪镇全力推进“一小时民族和融圈”培育,高质量锻造“‘西’望有你”“丽州·石榴红”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描绘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和美画卷。

文化为媒 筑牢共同精神家园

当晚,一簇火焰在空地中央冲天而起,将火把嘉年华推至高潮。身着民族服饰的男女手牵手,围着火堆跳起舞蹈。他们欢快优美的舞姿,让村民们深受感染,纷纷加入舞蹈队伍。人们穿着不同,脸上的笑容却如出一辙,气氛热烈、融洽。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上坛村文化礼堂,正是西溪民族和融路上立起的新坐标。走进文化礼堂二楼的民族文化科普馆,游客不仅能看到上坛村的发展历史,还能看到一个个陈列柜,展示着来自苗族、彝族、侗族等民族的服饰、药物、矿石、木雕、银器等。退休干部、村文化礼堂指导员吕土金介绍,村文化礼堂重建时,各族群众自发捐献多主题的民族民俗文化展品317件,丰富馆藏,使之成为对外展现“石榴情”的重要窗口。

这些民族风情器具,来自5名上坛媳妇兰永珍、胡世琴、李小英、字云子、陈娟的馈赠。她们操着流利的永康腔,做地道的永康美食,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俨然已经把上坛村当作她们的“第二故乡”。“嫁到永康17年了,这里的人都很照顾我们。现在我的永康话说得可溜了。”来自土家族的兰永珍津津乐道。

“我们要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特色,发挥作用,把村子的文化礼堂维护好、运营好!”2022年上坛村文化礼堂理事会上,5名“新西溪人”全票当选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为村子做事的劲头更足了。火把嘉年华上,她们联合3名上坛妇女表演《甩手舞》,大家身着不同民族的服饰,大大方方地展示各民族间的深厚友谊。

市文化馆副馆长、火把嘉年华的节目策划之一的骆丹阳是驻上坛村的文化特派员,前期调研中,她发现当地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便积极调动汉族、土家族、彝族、侗族等各族群众共同筹划、共同参与,展现各民族文化风采。

火把节作为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不仅传承着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更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产业背景下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价值。将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搬到西溪,既是对“新西溪人”乡情的延续和慰藉,也是西溪镇立足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文兴旅”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火为媒”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走深走实 建设民族服务阵地

西溪的龙头企业、龙鹰飞科技有限公司里的“西溪·石榴红”民族调解室已经许久没有“营业”了。对于调解室的“门可罗雀”,负责人林玉春打心眼里高兴:“已经记不得调解室上一次‘开业’是什么时候了。在我们这里工作的很多是几十年的老员工,大家相处很和睦。”

龙鹰飞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共有100多名员工,八成是来自云贵川地区的各族同胞。2022年,民族调解室由此而生,并从西溪范围内筛选5名工作热情高、调解能力强的民族同胞担任调解员,积极化解龙鹰飞公司及附近企业的员工与企业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像民族调解室这样的服务型设施,西溪还有不少。该镇利用西溪影视基地各族游客人流量大的特色,在基地内建成“丽州·石榴红”西溪民族服务站,内设导览、休闲、阅读、茶水、观影、购物等功能,并由5名生活在西溪的民族志愿者为各族游客提供导游、救援、医务等旅游服务;结合现代社区建设,在西溪综合文化站内建成“丽州·石榴红”西溪镇图书室,为各族群众提供参与读书、健身、排练、打球等各类文娱活动的场地。

与此同时,西溪镇锚定就业、就学、安居等方面入手,建立东溪湾民族文化主题公园、西溪民族服务站等“丽州·石榴红”系列品牌场所,大力解决外来各族员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难的问题,各族受益学生达300余人,有力缓解企业留才压力;召开西溪初中民族学生“我与世界冠军面对面”交流会,举办“石榴籽心向党 民族少年一家亲”快乐一日营活动,组织在西溪就读的各族青少年参观永康市青少年水情教育馆、永康博物馆、五金精品馆,体验永康传统百工文化,增强民族青少年对第二故乡的热爱。

共建共享 携手同居幸福西溪

“来,您在这儿坐好,我给您洗脚。”11月5日的西溪村“雷峰广场”,“石榴红”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老人们享受完洗头、剪指甲、按摩捶背等志愿服务,吃上了热乎乎、新鲜出炉的免费美食,笑得合不拢嘴。

队长章柏祥介绍,“石榴红”志愿队是由各民族同胞自发组成的社会服务组织,共有120多名成员,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志愿服务,包括敬老、扶幼、助农等。志愿队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各族群众家门口,并不断影响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创新社区治理新格局,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格局。

苗族同胞赵春是1985年嫁到西溪的,她几乎每场志愿活动都到,期期不落。“镇里很关注我们的生活起居,我们也想力所能及为西溪做点事。队友知道要来康养中心志愿服务,还自费买了水果给老人吃。”赵春的一番话道出了各民族志愿者的心声。

村里组织搞卫生、打擂台、评先进,居住在西溪的各族同胞当仁不让,热心村务,把村子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村庄农产品滞销,各族同胞帮忙吆喝,掏腰包采购。“把西溪的环境搞好,我们也住得更舒坦。”这些“新西溪人”纷纷表示。

近年来,西溪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更好地促进多民族团结融入、服务乡镇,荣辱与共、互相帮扶、真情服务,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歌。

该镇落实“共建共享”,以更实举措形成山区乡镇民族和融圈。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权益保障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给予各族群众及时、高效的服务,提升服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建立“石榴籽联系户”制度,将嫁到西溪、户口落在本地的外嫁女吸收进护村队队伍,并分别联系暂住本地的各族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

此外,在西溪民族服务站设置“‘西’望有你”直播间,通过直播的方式展销当地特色农产品,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共同富裕。

各民族同胞从“客人”变“自家人”,他们齐聚“一线”,从受邀到主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推动西溪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西溪镇实施村级会议“石榴籽”列席制度,在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期间,特邀部分“石榴籽”列席会议,共同参与村务决策,并积极将政治素质好、学历高、责任心较强的“石榴籽”推优为入党积极分子及镇妇代会代表。该镇还开展先进评比,选出民族团结先进典型18人,并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户外显示屏、报纸等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宣传,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进礼堂、进企业。

互嵌互融 同心绘就团结画卷

上坛村对面,一座民族连心桥连接两岸。桥上描绘着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故事。

在“丽州·石榴红”东溪湾公园,一条宽阔、整洁的民族文化路生动展示着56个民族的科普。

在西溪,象征民族团结的地标随处可见。

西溪将民族和融事业融入中心赛道,助推重点工作,组织各族同胞共同参与“除险保安”百日攻坚消防大检查行动,利用他们来自他乡、懂乡音、会乡语的优势,与出租户讲解消防安全注意事项,推动实现和谐稳定。组织各族同胞常态化参与河长制巡河工作,在五水共治中践行“石榴红”。围绕西溪影视产业特色,组织民族代表人士参与西溪镇统一战线代表人士座谈会,为西溪影视发展出谋划策。

守望相助,真情服务,提高少数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该镇以落实解难救困,开展暖心帮扶为重点,主动为他们送去温暖,切实解决其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西溪初中定期召开民族学生座谈会,邀请各民族学生代表参加,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充分了解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开展“心连心,同携手”“爱心书香助成长 民族团结共富裕”图书捐赠等民族团结帮扶活动,积极募集善款4万余元,捐赠书籍300余本,捐助困难民族学生46名。

此外,每月固定开展的“雷峰广场”公益活动以“西溪清流”文明实践为特色,启动“学雷锋,倡十礼,立弃扬”——“西溪清流”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西溪“雷锋广场”,每月5日为各族群众提供小家电维修、义诊、理发、洗脚等便民服务,服务人次达1万以上。

西溪镇线下线上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宣传教育体系。依托各村文化礼堂、便民服务站等平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参与读书、健身、排练、打球等各类文娱活动场地,举行形式丰富的文艺活动,增进各族同胞之间的友谊,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