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金东新闻

“金华名优特产之问”系列报道之四

曾经风靡的金华酒为何走得这么难

记者 陈玉杰 单光辉 苏宣萌 文/摄

说起金华味道,不少“老金华”会告诉你“四香”——佛手香、酥饼香、火腿香以及酒香。酒是指金华酒,古代金华郡、州、府及辖县黄酒的总称。

在中国酒文化的星空中,特别是在元明时期,金华酒曾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元代《酒小史》收录了很多种酒名,金华酒位列第6。明代《酒史》表明,当时金华酒被誉为“字、酒、棋、文”四绝中的一绝,誉满京城。而在这两本史书中,既无茅台酒,更无绍兴酒。

1915年,金华酒与金华火腿同时获得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1963年,金华酒在全国首届评酒会上被评为优质酒,在黄酒系列中与绍兴加饭、福建陈缸齐名。

如果说绍兴酒困在苏浙沪,那么金华酒则连走出金华都显得困难。2015年,金华曾成立金华市酒类流通行业协会,试图振兴金华酒产业,如今协会关门,行业没落。

现今,国内黄酒行业整体探底回升,业内人士欢欣鼓舞。作为中国黄酒代表之一的金华酒,是继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尴尬,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地再创辉煌?

一问 现状为何堪忧

上世纪80年代,金华酒仍然不容小觑。“当时,金华酒可与绍兴酒一争高低,有80多家酒厂,年产量达4万多吨。”原国营金华县寿生酒厂厂长何学军介绍。

遗憾的是,金华酒和绍兴酒逐渐拉开了差距。2023年,绍兴市11家黄酒规上企业销售收入超36亿元,利润9亿多元,并提出到2027年该市黄酒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金华酒对外公布的数据还停留在2014年,当时金华酒总产量1.6万吨,总产值1.3亿元,销售收入0.94亿元。

10年过去了,金华酒产销量甚至还比不上当年,规上企业几乎全军覆没。

“整个金华只有不到40家黄酒厂,年产量不及绍兴一家三等厂。整个行业除了义乌的‘丹溪’、东阳的‘东龙’、市本级的‘鸳鸯林’等少数几家厂还在生产瓶装酒,其余大多是作坊式小厂。”金华寿生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方明说。

黄金木经营的曹宅镇法尚寺寿生酒厂的前身就是国营酒厂曹宅车间。如今,偌大的车间里码放着上千吨十年陈、二十年陈的寿生酒。“金华酒的繁荣兴盛于此,巅峰时这一带曾聚集8家酒厂,目前都已关门。”黄金木说,在艰难的市场行情下,只能转型生产白酒。

事实上,2010年前后,金华酒行业一度看到过复兴的曙光。当时,金华寿生酒业有限公司获得“寿生”商标,产能一度达5000吨,是浙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酒企,产品最远卖到福建。投资过亿元的义乌丹溪酒业有限公司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和国内红曲酒产销龙头企业……2015年,金华市酒类流通行业协会成立,共有43家会员单位,兰溪“芥子园”,义乌“丹溪”,市本级的“寿生”“浙牌”“鸳鸯林”等都在市场上热闹过一阵子。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内黄酒市场的低迷,金华酒也是一年不如一年。金华寿生酒业有限公司过渡到以生产白酒和料酒为主,丹溪酒业破产重整后依然低迷……蒋方明说,当年协会成立时的43家会员单位,有半数已停产退出,剩下的靠生产白酒、料酒维持。

2019年,金华市酒类流通行业协会被金华市民政局列入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不久协会被注销。

二问 发展为何所困

“白酒、啤酒、葡萄酒的盛行,给黄酒带来巨大的市场压力,缺少绍兴黄酒这类地标品牌的加持,金华酒企业只能转型做其他酒类或退出市场,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蒋方明说,协会曾一度启动申请地理商标的工作,但没有成功。

事实上,金华酒的困境非一日之寒。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华酒的供应量就很少,顾客很难买到正宗的金华酒,只得改饮普通干型黄酒或啤酒等。由此,许多金华人不再喝金华酒。

蒋方明认为,缺少政策支持和品牌建设,或许是导致金华优质酒品没落的主要原因。他说:“与同时期的绍兴黄酒相比,金华酒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金华酒采用传统工艺,成本较高,然而为了生存,在定位和价格上又要低于绍兴黄酒,酒企无利可图。反观绍兴,扩建黄酒标准化车间,设计中央酒库,逐步发展出‘会稽山’‘古越龙山’‘塔牌’等绍兴黄酒品牌,有消费者认可,自然卖得起价格。”

此外,本地酒厂的无序竞争也是金华酒没落的原因。“过去,寿生酒曾是金华酒的品质标杆,但仅仅‘寿生’商标的归属和使用就争得‘一地鸡毛’。”黄金木告诉记者,由于“寿生”商标早在1990年被主营啤酒的市酒厂注册,1999年该酒厂在国企改制中倒闭,随后涌现出“浙”牌和“浙福”“浙中”等一批酒厂品牌,虽然都主营寿生酒,但品质和标准不一,导致认可寿生酒的消费者逐渐减少。一些企业为牟利,甚至把干型普通黄酒冒充寿生酒出售。

“金华酒独特风味的酿造技艺靠的是传统纯手工制作方式,有的企业引进现代机械设备,虽然提高了产量,却将传统的金华酒风味丢失了。” 在何学军看来,金华酒没落的背后,一方面是因为科研投入偏低,加上对产业保护不足,颇具地方特色的金华酒被贬至料酒档次;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宣传,真正了解金华酒的人十分有限。

不仅如此,金华酒发展到现在,一直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就是传承人日益减少。“传统酿造寿生酒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必须使用纯糯米,制作周期长、步骤繁琐、时间有特定要求,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作为首批金华酒酿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何学军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技艺传承人年龄偏大,大家都凭着对金华酒的热爱坚持下来,而这样的情感在青年一代中已逐渐丧失,金华酒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三问 金华酒的春天会来吗

与金华酒的走势相反,国内黄酒产业已开始探底回升。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黄酒生产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利润总额19.5亿元,同比增长8.5%。

国内其他地方的黄酒也正在努力崛起,湖北房县黄酒2023年总产量达8.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35亿元;江苏沙洲牌黄酒2022年销售额达10亿元;而紧邻浙江的福建省,早在2019年,其红曲酒产值就达45亿元……此外,随着全球低度酒市场的火热,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国黄酒被重新置于行业视野当中。数据显示,中国低度酒市场规模整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3年销售额达6341.7亿元,2018—2022年的复合增长率达29.3%。

年轻消费者对黄酒的关注度正在上升。“古越龙山”已入驻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2023年电商销售同比增长48.61%。“塔牌集团”为年轻人打造的“丽春酒”年销售额超2亿元。塔牌绍兴酒公司董事长魏健说:“黄酒的春天要来了。”

那么,金华酒做好准备了吗?

“虽然金华酒缺少龙头企业,但民间酿酒饮酒的氛围一直很好,在15~60度的酿酒领域,黄酒、白酒总产销量不会低于绍兴。”蒋方明说,在金华农村,人们一直有喝黄酒的习惯,农村市场也一直是黄酒销售的潜在巨大市场。近些年,金华农村家酿米酒增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市场对保护、抢救、发展金华酒的强烈愿望。

如何振兴金华酒?蒋方明认为,金华酒不应只局限在黄酒上,也可以有白酒等其他酒种,这样既能适应当前的消费形势,也能带动金华酒产业整个品类价值的提升。“金华酒在历史上本身具有特殊性,而地理标志农产品之所以由‘地域名+产品名’组成,是因为这些农产品产自特定地域和区域,借用这种模式更易打响品牌。”此外,由于黄酒产业资金流动性差,需要政府从政策端入手,出台政策,对产业加以扶持。

何学军则认为,金华酒一方面需要创新思维、适应市场,向清爽型、淡爽型发展,比如推出黄酒咖啡、黄酒冰激凌、黄酒提拉米苏、黄酒鸡尾酒等黄酒类产品,持续开发年轻化新品,加大对年轻市场的营销投入;另一方面,金华酒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所有有志于金华酒的企业应齐心协力,共同制定标准、界定商标,凡是在规模、品质、工艺上达标的企业允许使用金华酒商标。

此外,跳出黄酒做黄酒也是一个办法。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红曲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豪锋介绍,“丹溪酒业”在降脂红曲醋、红曲酒糟降血压、酿酒功能红曲等三大科技部重大项目上倾尽人力、财力,已取得红色红曲霉菌株“丹溪1号”、紫红曲菌株“丹溪2号”、红曲霉菌株“丹溪3号”等8项发明专利授权,并把目光从传统的丹溪红曲酒,延伸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功能的红曲酵醋上。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过定论,‘入药用东阳酒最佳’。经现代科学鉴定,红曲酒内含洛伐他汀降血脂成分和γ-氨基丁酸降血压成分等,这印证了《本草纲目》中‘入药用东阳酒最佳’的真实性。”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执行院长寿旗扬表示,金华酒完全可以发挥食用和药用价值高的优势,结合中药材开发系列保健酒以及大健康产品。

记者手记

《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对黄酒产业提出了“高端化、年轻化、时尚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明确表示要“实现黄酒的价值回归”。国家相关政策的加持,显示黄酒产业价值底部回归,加上全国主要的黄酒产区政府对黄酒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这是黄酒发展最大的利好。

从黄酒行业内部来看,尽管产业存在发展瓶颈,但黄酒企业并没有躺平,而是不断向“高端化、年轻化、时尚化”迈进,创新正成为黄酒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作为低度酒饮,黄酒具备流行的基础。近些年,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黄酒被不断注入“青春因子”,咖啡黄酒、青柠黄酒、威士忌黄酒、气泡黄酒、无糖黄酒……“古越龙山”开设“古越龙山·慢酒馆”,提供黄酒乳酸菌、大象气泡酒酿、酒酿伯爵茶等多款含有黄酒的产品;“会稽山”推出“1743黄酒吧”,提供黄酒奶茶、黄酒棒冰、黄酒巧克力等产品。

围绕年轻化这一命题,黄酒企业推出产品年轻化、品质年轻化、消费场景年轻化等举措,都是扩大市场容量、突破发展之困的关键所在。

相信有了青春的力量,古老的黄酒产业和文化必将焕发新生,走向春天。这个春天里,应该有金华酒这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