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浦江板凳龙被写入春节申遗文本

本报消息(记者 孙媛媛 徐桢瑾)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市浦江县被写入申报文本,来自该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舞(浦江板凳龙)是其组成部分之一。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官网上的申报书上可以看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被列入项目相关人群中的“新年庙会、社火(民间表演)、庙会、灯会等”一段。项目书中提到,春节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在春节期间,人们享受着家庭团聚,并开展各种家庭和社区活动。在一些代表性社区、群体和个人的举例中,我市浦江县榜上有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春节申遗视频长9分53秒,浦江板凳龙出现在第5分21秒。视频中,能看到夜色中长长的浦江板凳龙绕成圈,每一节都点亮了灯,活灵活现的龙头尤其显眼。这一幕正是2023年春节期间,浦江县仙华街道冯村的板凳龙舞龙现场。视频中提到:“欢度春节的丰富体验,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舞龙,是庆祝新年的重要民俗活动。”

2006年,龙舞(浦江板凳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轩虹介绍,浦江板凳龙是典型的“聚是一条龙,散是一盏灯”的群众文化。她说,去年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向全省各地征集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浦江县上报浦江板凳龙项目,包括相关的图文、视频素材。“直到看到申遗视频,我们才知道板凳龙上榜,这是浦江和金华非遗的骄傲。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也将进一步对浦江板凳龙进行保护和传承。”

“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显示,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根据龙头造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因凳板(龙身)上的设置造型不同,亦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11种不同的形态。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表演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