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特别报道

李祖村:“创”出新天地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陈浩洋/文 楼冀阳/摄

李祖村位于义乌西北部,距离义乌市区不过15分钟车程。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庄,一度被称为“水牛角村”,意思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村庄。村民们无奈自嘲,“无中生有商贸城,无欲无求李祖人”。

村庄的蜕变因一项工程而起。

2003年,“千万工程”的号角吹响。李祖村从整治环境入手,进而引入职业经理人运营模式,吸引一批有情怀的青年创客进村创业。乡村和创客的双向奔赴,盘活了资源要素,也激活了“沉睡”的村庄。2003—2023年,李祖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5000元升至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1.1万元升至365万元。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祖村考察调研。他指出,“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在“生机花园农场”陪伴孩子亲近自然,在“沙漠的染坊”“乡恋学堂”体验非遗项目,在“左琴右书二十四间书院”安静阅读……如今的李祖村,俨然是一方抬头见山的生活热土、近悦远来的创业智谷。

创客生长

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创建精品村,李祖村迎来“颜值”大提升。但新问题摆在村两委面前:怎样让村庄的人气旺起来、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几番尝试后,村两委最终决定,运用市场化机制,把李祖村打造成“国际文化创客村”。一方面,延续乡村肌理,留住“白墙黛瓦、长廊亭舫”的古朴气韵;另一方面,注入生机活力,制定免租优惠、给予项目启动资金等政策,吸引青年农创客。2018年,李祖村着手流转村民的闲置用房,再以同样的价格租给农创客。

就在那年,学习服装设计的楼沙漠霜来到李祖村,租下一幢四合院,开了“沙漠的染坊”。她说:“最让我心动的是,李祖村为创业者提供了开放平台。”

如今,“沙漠的染坊”从“一个人”的小店,变成了一个团队。设计推出的扎染玩偶小兔子成为李祖村最受欢迎的伴手礼,到目前为止,卖出了约10万只;在这里兼职的村民人均增收达3万元左右。近一年来,来店里体验扎染传统工艺研学游客8000多人,其中不少是国际游客。为此,染坊还开发了全英文教学的扎染研学课。

“旧貌换新颜”的李祖村同样吸引了“生机花园农场”主理人朱佳莉。2019年,她与李祖村签订10年土地租赁协议,在村口的坡地上打造了一个集亲子耕作、农事体验、自然教育为一体的活动基地。

“2023年,我们做了100场活动,服务近2万人次,单项收入100万元左右。”今年,朱佳莉又将农场从18亩扩大到55亩,不断丰富农场的“可玩性”。

2020年,80后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金靖带着10余个年轻人入驻李祖。“村子要想得到更多人关注,首先得好玩。”金靖认为,“年轻化”才能增添村子的活力与创造力。

招募网红餐厅、网红酒吧来村里开设分店,每月1日和15日,村里举办音乐会,邀请新老村民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祖村吸引一批各具特色的年轻创客。

2023年,李祖村创客产业年销售额超5848万元,全年游客量达70余万人次。截至目前,李祖村已有72个经营业态,265位农创客。因为创客不断生长,这个让人身心宁静的村庄,也升腾着一种乡村振兴的活力。

产业发展

去年9月以来,李祖村持续火热,成为旅游、考察的热门“打卡地”。“如何把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增量’,如何持续提升李祖村的吸引力?”李祖村干部开始新的思考和探索。

“创客”是李祖村的亮点产业,要升级升维。

“南瓜家森林厨房”是今年新入驻的项目之一,项目主理人是80后封玲。

这是封玲在李祖村的第二次创业。今年7月,封玲转让了“南瓜家糖水铺”,转而决定打造一家全植物料理厨房,这个想法与朱佳莉不谋而合。两人在“生机花园农场”的小山坡上,建了一座小木屋,为游客提供一系列原生态食材。

“南瓜家糖水铺”曾经的服务员叶露嫔,转个身就在村里开起了“皮皮杂货铺”,成为李祖村最年轻的创客之一。

今年4月,叶露嫔把男朋友杜冰涛也带到了李祖村,租下杂货铺隔壁的小院,开了一家叫“三菓”的比萨店。

老业态在更新,新人又带来新业态。吴璇和丈夫陈洵开出三旬文化创意工作室,“主业”是设计自主IP的潮玩,还帮李祖村核心文创品牌IP“有礼的祖儿”设计了几款潮玩形象;曾从事园林设计的陈奕洁花了两个月设计、施工、造景,小店“浮绿”成了她的理想田园,也成了村里最热门的“新景点”……

“想当农创客,就来李祖村。”如今,创客的影响力也走出了李祖村。

村里的不少农创客成了义乌市农创客联合会的创客导师。有空的时候,他们还会为慕名前来的乡村CEO和农创客上一堂分享培训课。今年6月,李祖村成立了全省首个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学院,首期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培训班同步开班。截至目前,李祖村已有近万人次完成培训。

从线下创客培训到搭建线上平台,李祖村常态化开展农创客培育孵化,争取打造全国农创客的“摇篮”和“梦开始的地方”。

“梨产业”是村集体的主导产业,要做深做实。

李祖村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梨产业”,栽下200余亩梨树,打造“有礼的祖儿”村庄品牌IP。如今,在李祖村楼德塘的西侧,一座“梨工坊”拔地而起。这是村里的共富项目,集梨膏糖等特色农产品加工、现场体验于一体。“项目运行后不仅可以延伸产业链,还可以借此开展相关研学活动,一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500万元。”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豪龙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只有推动特色主导产业迭代发展,不断壮大业态规模,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空间拓展

“一村富,不是富”“跳出李祖,发展李祖”——这是李祖村的新追求。

年初,李祖村所在的义乌市后宅街道组建了“大李祖共富联盟”,李祖、稠岩、方塘、岭脚、大傅宅、岩南、坞灶、下万、陈宅等9个行政村,以及义乌市城投集团、交旅集团、水务集团等国企,共同探索区域联动发展。

从一个村到9个村、从700多人到1.5万人、从1.09平方公里到18.76平方公里的“大李祖”蓝图正徐徐展开。“每个村庄像葡萄一样串联在一起,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方豪龙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大李祖”。

根据规划,“大李祖”将构筑“一核(李祖)一芯(稠岩)两带(稠岩生态景观带、田园乡创共富带)多节点(岩南、岭脚等村庄节点)”的发展框架,推动片区“各村特色彰显、整体共同富裕”。

前期,“大李祖”片区成功获批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以此为契机,“大李祖”共富联盟9个村还成立了大李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统筹谋划实施81个强村富民项目,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李祖村,“大李祖国际文化农创谷”正在建设中。这个项目以“千万工程”经验展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品牌营造、研学培训、创客孵化为核心,着力构建大李祖农创客平台,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样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稠岩村与李祖相邻,该村党委书记曹俊民踌躇满志。当下,村里的农业共富园项目在稳步推进,接下去还要在观光精品线、民俗文化夜市、“千亩畈”改造等方面下功夫。

德胜岩山脚下的岩南村村民们,对“大李祖”发展也充满了期待。“我们村在德胜岩风景区入口处,风景好、交通方便,适合做餐饮和民宿生意。”后宅街道岩南村党支部书记方新民说,村里的旧村改造,既圆了村民安居梦,也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村村求变。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共富之路,使得一村之变逐步发展为一域之变。通过连片打造,推进规划提升、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服务优化等,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片区组团协调联动发展,“大李祖”片区建设致力成为义乌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村级治理、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本。

记者家访

乡村追梦人

12月1日,深秋暖阳下,李祖村雾也农场迎来一拨拨的游客。围炉煮茶、野外火锅……农场推出的“冬季新品”成为大家品尝美食、拍照打卡的新选择。“做农场就是这样,既要扎进泥土里,还要不断想创意。”忙碌的间歇,90后农场主理人方志向说起了创办农场的经历。

小时候,方志向随父母离开李祖村,一直在外读书、参军、创业。2023年2月,再次回到李祖村时,记忆中“破旧的”村庄,已经大变样。“没想到村里有了染坊、咖啡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很有氛围。”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发芽”——“回村种地”。4个多月后,方志向流转了75亩土地,创办农场,发展生态农业。

只是,打造理想的诗意田园,并非一帆风顺。经营农场一年多时间,方志向就遭遇了两次“不可抗力”:一次是狂风暴雨,6万多颗向日葵种子被冲得七零八落;一次是强对流天气,“鸽子蛋”大小的冰雹砸坏了10多万株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创业难,做农业更难。”遇到困难时,方志向没有气馁,每次都是选择收拾残局、从头再来。他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赞许:“部队的锻炼能够为干事业打下好基础,你现在的精神头就是不一样!”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造,昔日的荒山有了“俏”模样,咖啡屋、草坪、天幕、木屋等设施点缀山坡,游客可以在此研学、团建、烧烤、骑马……雾也农场的名气越来越大,时常会吸引“取经者”,在大大方方分享经验的同时,方志向又在思考明年新创意、新业态。“我想策划一些活动,把乡村夜经济做起来。”他说,现在每到晚上七八点,整个村庄就开始安静下来,如果能通过一些富有创意的“夜生活”,让乡村的夜晚变得多姿多彩,不再单调乏味,就可以让更多“过路客”成为“过夜客”,“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当然,这光靠我一个人努力还不够,希望村里所有的农创客一起想办法。”方志向说。

数据新闻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金华市深入开展“百镇共建强基”行动,整合百余个乡镇(街道)特色资源,集中开发利用,推动优势互补,重点在农村地区打造“共富工坊”,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点,创新性地发展了多种共富工坊模式,包括“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电商直播式”等,盘活各类资源,推动农村居民增收、集体增富。

部分农村引入有经验的市场运营团队,以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打造形成“共富市集”,拓展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来源,强村富民同时,帮助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农创客等就业创业。

从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看,从2021年8869元增长到2023年10276元,年均增长5.0%,占农村居民收入比重达到了26.9%,较城镇居民高11个百分点。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91.40%,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56.95%。

专家观点

做好“兴村”“融合”大文章

浙江大学(德清)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华夏公益民生研究院执行院长 杜英森: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李祖村考察调研时叮嘱大家,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李祖村所在的义乌市后宅街道谋划建设“大李祖”共富联盟,探索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谋深做实“兴村”“融合”这篇大文章。

“兴村”关键在于产业和人才。李祖村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将义乌国际化大市场、非遗传统特色文化、互联网现代科技等创新要素赋能李祖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梨产业”、非遗美食、时尚文创等产业,打造“有礼的祖儿”村庄品牌IP,探索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打造李祖特色的乡村“土特产”,走出了一条新要素赋能、全要素优化组合的乡村新质生产力改革创新之路。

同时,紧紧抓住“创客”这个要素,以“青年入乡”改革为牵引,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汇聚国内外各类农创要素,通过“实操实训实战”的价值赋能和“共创共享共富”的陪跑孵化机制,为广大青年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提供最充沛的“阳光雨露”。让青年看见乡村的价值,也通过乡村为青年发展创造价值。力争把李祖打造成未来的“国际农创梦工厂”。

“融合”关键在于资源整合、品牌共享,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下的要素重新组合和集成创新,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基于乡村多元价值供给的空间优化、主体创新、产业协同、文化传承和利益共享。李祖村和周边几个行政村组建“大李祖”共富联盟,成立强村公司,探索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统筹谋划实施81个强村富民项目。

以共同富裕示范地、创客经济孵化地、文旅产业样板地、国际文化交流地、社会治理创新地为目标,做好“兴村”“融合”这篇大文章,“大李祖”正用新时代眼光探索中国乡村振兴新未来,努力成为“‘千万工程’缩影、共同富裕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