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城乡新“途”景开辟共富新路径
王卫英/文 时宽兵/摄
冬阳暖照,山色宜人。从市区出发,大家沿着新朝线、罗电线一条蜿蜒向上,直到鹿女湖、观景台、盘前村,芙蓉山和芙蓉湖的秀美春色一路后退,进入大岭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全长520米左右的公路,路两侧布满花草树木,32种不同国家的“我爱你”语言穿插其中,一路上随处可见打卡拍照的市民、游客,还有“全副武装”的骑行队自身边飞快驶过。
这条路被市民叫作“爱情公路”,既是我市“四好农村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岭村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主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宛如一条条“毛细血管”散布在八婺大地上,犹如一根根经脉,见证着乡村的巨变和群众的共富印记。10年来,金华市交通部门围绕“一圈九环、路景联动”主框架,共计投资185亿元,建成“四好农村路”8100公里,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4个(东阳市、义乌市、浦江县、武义县),实现“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创建市级示范乡镇40个。2023年农村公路路况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已连续三年保持全省前二。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有力助推,金华市每年带动1700余万旅游人次,有效激活了全市旅游经济发展态势。
10年来,金华市“四好农村路”发展坚持整体规划、示范引领、特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创建工作居全省第一方阵。
10年来,金华市成功打造“畅、安、舒、美、洁”“四好农村路”,其建设成果走在浙江全省第一方阵。12月4日,金华市交通运输局、金华市公路港航与运输管理中心联合各县(市、区)交通部门举办了金华市“四好农村路”10周年融合发展典型案例采风直播活动,走进婺城区、永康市的样板“四好农村路”进行采风,展现交通建设经验成果、助推城乡发展,是农村公路惠民发展的生动实践。
婺城美丽“途景”绘就乡村新图景
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人。大岭,谐音“Darling”,是金华人公认的浪漫胜地。站在大岭村高处俯瞰,一座座干净舒适的民居矗立在山坡上,环境整洁,景色秀美,阡陌交通。
曾经的大岭村虽距离城区仅20多分钟的车程,但村庄鲜有人“问津”,然而,近年来在“四好农村路”的加持下,乡村音乐会、农家乐悄然兴起,顺利在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公路精神的交旅融合发展中获得了红利,形成自然生态、畅通舒适、美丽致富的“北山风情走廊”,真正实现“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人”。目前,大岭村共有5家农家乐,3家民宿,还有1家影视基地,村上还通过房屋流转,收取房租、管理费等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也积极谋求转型探索新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沿新朝线一路踏访,直到罗电线。“农村公路+农业产业”既是连接城乡的纽带,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通道。婺城区的“两头乌”猪、北山盘前村的蔬菜以及新能源汽车小镇的发展,均通过农村公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成功打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截至2023年底,婺城全区公路里程达1638.54公里,居金华市第二位,其中农村公路699条,累计1466.834公里,占总里程的89.5%,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村公路为支线,连接全区的区域网络体系逐渐成形。
“我们坚持‘建、管、养、运’全方位统筹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公路+’模式,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婺城区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2023年,双龙仙养环线公路入选了金华市首批“十大最美农村路”,2021年和2023年罗电线、新朝线获评省级绿化美化精品路线,2022年婺城区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2023年,婺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12元,同比增长4.8%。
总投资超1.6亿元的金华山双龙仙养环线、总投资约1.19亿元的南山漫道美丽风景线、总投资超2000万元的九峰游景环线……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不仅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更是串起婺城故事的金丝线。
永康数智管养赋能“四好农村路”
坐落在永康市花街镇的双舟线,是永康市西北部交通“主动脉”,境内八字墙村每年春天一到梨花、桃花盛开的时节,便是游人扎堆的日子。新修的农村公路,如何管养,在这里有了很好的答案。
示范引领,文化润泽,串珠成线。起始于世雅路口的双舟线,终至方岩镇后山头村,于2002年建成通车,途经永康经济最发达的乡镇——古山镇,连通方岩景区和省道东永线,日车流量约1.7万辆。
20年来,双舟线始终保持着优良的路况,该路段中的方岩大道段从未大中修,成为交通优质工程助推“千万工程”的交通表率,它是永康市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中探索创新的“三联三共区域联盟机制”的试点线路。在这个机制下,双舟线沿线的村、乡、镇、工业园区、小微企业、特色农村园区、公路养护站以及公路管理部门联合起来,组成联盟工作小组,建立起市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企业学校有志愿者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实现了双舟线全民共建、共管、共享。
驱车行驶在双舟线,犹如踏入了永康的人文历史长河,徜徉在五金之城的活力韵味中。胡公精神、红色文化(刘英烈士纪念碑)、廉洁元素、五金标志等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元素融入景观小品,让双舟线实现了从“走得通”到“走得美”的悄然蝶变。
小路小富,大路大富。双舟线的迭代升级极大地提升了永康市西北部开放发展的“造血能力”,作为连通330国道与长深高速公路的纽带,它的改造升级更好地实现了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助推内外循环。被誉为“永康井冈山”的金竹降村,“借”路生财,打出“游革命老区,喝农家酒,品农家菜”的宣传口号,遍地开起了“农家乐”;方岩和石鼓寮影视城“红利外溢”,让周边村镇及村民享受到了道路建设带来的实际效益。“农家乐与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可以为金竹降村带来4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金竹降村村民卢平宣说。
建好共富路的同时,也要管护好。永康市积极探索“四好农村路”基层治理机制,在全省首创“三联三共”区域联盟工作机制。同时,以打造“数智公路”为抓手,实现“一路一码”公示牌全面覆盖,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参与,齐抓共管”模式,为现代农村公路建设与管养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