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致敬

文章导航

打造信义之城 建设道德高地

——2024年第四季度“金华好人”先进事迹(二)

张小海:七旬老人冒高温骑行3.5公里寻失主 张小海,男,1953年7月出生,东阳市横店镇禹山社区东一小区居民。 7月11日,张小海在捡拾路边的几个空矿泉水瓶时,意外发现一个黑色皮包。他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有4.6万余元现金、多张证件、银行卡等贵重物品。面对“从天而降”的财富,家境并不富裕的张小海没有心动,在察看四周未发现失主后,他选择报警求助。已经72岁的张小海骑着自行车,顶着38℃高温,赶到了3.5公里外的横店派出所,把财物交到值班民警手中。民警通过证件信息迅速与失主彭先生取得联系,张小海如愿将黑色皮包交还到失主手中。 其拾金不昧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国网、美丽浙江等媒体报道,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389万,获广大网民纷纷点赞。个人曾获东阳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东阳市文明办)

余祖德:一个承诺,五代人坚持了82年 余祖德,男,1949年12月出生,武义县俞源乡下杨村村民。 1942年,余祖德的爷爷冒着生命危险收殓了三名在抗战中牺牲的士兵,并拆掉家里的门板、床板,将抗战英烈安葬在离家四五十米的地方,立了一块“三个兵”的墓碑,并留下一句家训:“逢年过节要把他们三个‘带’上,不能让英雄成为孤魂。” 作为“三个兵”抗战英烈墓第三代守护人,余祖德始终不忘祖训,逢年过节带着一家老小20多人祭扫“三个兵”墓。2002年,因为公路亮化需要,三位英烈和先祖的坟墓都要迁移。余祖德一家人经过商量,并征得本村村民同意,将三位英烈和9位先祖一起迁入大慈寺旁的村公墓,作为自己的族亲世代供奉。至今,余祖德一家五代人已经默默守护三位无名英烈82年。 其事迹被浙江新闻、钱江晚报、浙江之声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武义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武义县文明办)

俞正强:坚守教学一线38年 为师生寻找幸福 俞正强,男,196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 俞正强坚守教学一线38年,致力于研究探索儿童数学基础教育和德育养成体系教育。他开发“种子课”课程,形成《种子课》系列专著,成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案头书。他提出“儿童德育始于行”育人模式,8年来开展“十会课程”“十能课程”“活动课程”“报告课程”四大育人课程体系教育实践,已成为浙江省幼小衔接与特殊儿童教育典型案例,并在6个省份应用。他热衷于培养发展青年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教师成长规划畅谈会、“一周一课”、“迎新赛课季”活动等,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传授给青年教师,培养了一批教育中坚力量。 其事迹被中国教育报、浙江卫视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浙江省春蚕奖、第二届“明远教育奖”、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等荣誉。(申报单位:婺城区文明办)

牟加义:从一线技工到全国劳模 牟加义,男,197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星月集团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机械加工厂(永康)厂长。 1993年到星月集团工作后,牟加义31年如一日,凭着对机械加工事业的热爱,将自己的青春热情与智慧全部倾注于机械加工工作中,在生产一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把“在岗就要爱岗,爱岗就要敬业”作为职业理念,在平凡的机械加工岗位上,用实际行动阐释“工匠精神”。 31年来,他扎根一线开展技术研发,累计参与攻克技术难关258项,完成技改项目28项,申请各类国家专利136项,其中101项已经投入生产。他开展废旧设备的修复和再利用,平均每年可降低费用50余万元,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近千万元。牟加义始终不忘培养年轻工匠,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牵头成立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传帮带,成功带出了11名技术能手,在省市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 其事迹被浙江新闻、金彩云客户端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永康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永康市文明办)

韦荻雅: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晴空 韦荻雅,女,1973年12月出生,磐安县特殊教育启智园负责人。 2004年,韦荻雅在广东一所少儿康复学校做义工时感受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想到了自己家乡磐安那些精神心理有障碍的孩子们。2017年,她回到磐安成立了该县唯一一家面向特殊孩童提供康复、就学、就业服务的机构——特殊教育启智园。 7年来,韦荻雅东奔西走,一心扑在特殊教育事业上,她推进落地就业赋能融合项目4个,开辟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业增收和实践活动等特教课程,为全县100多个残疾孩子提供康复教育,其中企业工疗车间实现辅助性就业19人,成功转学到普校3人,为“折翼天使”们撑起了一片晴空。启智园被授予磐安县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医教融合特需托育实践基地。 其事迹被浙江教育报、金彩云客户端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金华市好家风导师、金华市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磐安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磐安县文明办)

施希江:永不褪色的“检察蓝” 施希江,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磐安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 1995年1月,施希江进入磐安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以来,始终奋战在检察一线。他秉持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办案理念,用心用情办理每一件案件,工作近30年来实现办案零差错,成了群众信赖的好检察官。 2022年4月27日,施希江不幸中风,半身偏瘫,无法行走。这场病让他高速运转的工作,被迫按下暂停键。经过半年多的康复训练,施希江可以独立行走且手部精细动作恢复较好。2022年9月,他向组织申请回到办案岗位。他说:“不用特别照顾我,我跟其他人一样办案。”今年7月7日,办理的一起酒驾案件开庭时,他未能如期赴约,距离退休还剩4个多月的施希江突发疾病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9岁。 其事迹被中国新闻网、中国蓝新闻、潮新闻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三等功、磐安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磐安县文明办)

戴琴仙:倾力付出照顾患病姐姐十多年 戴琴仙,女,1974年4月出生,婺城区蒋堂镇下尹村村民。 2012年,戴琴仙得知远嫁美国的姐姐戴云仙身患肾炎,其丈夫因心肌梗死去世,一家人缺乏经济来源等一系列困难。她二话不说,把身处异国他乡的姐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接回蒋堂老家照顾。 2015年9月,不幸再度降临,戴云仙因脑干出血生命垂危。为了抢救姐姐,戴琴仙把存起来准备买房的钱全部拿出,并向亲戚朋友四处筹钱,最终花费20多万元将姐姐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为了照顾半边瘫痪且每周要做透析的姐姐,戴琴仙辞去工作,一边打零工补贴家用,一边照顾姐姐生活和治疗。10多年来,戴琴仙为了照顾姐姐不仅掏空了家里的积蓄,一路的辛苦更是说不清,却无怨无悔。她常说:“姐姐是我的亲人,也是一辈子的牵绊!” 戴琴仙不离不弃照顾姐姐的事迹被潮新闻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婺城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婺城区文明办)

童友兰:好媳妇撑起一个家 童友兰,女,1966年2月出生,兰溪市香溪镇前黄新村村民。 在前黄新村,童友兰的遭遇既让人心疼又令人敬佩。1997年,童友兰的婆婆犯心脏病及中风后卧床不起,她悉心照料十余年。2011年,童友兰的公公又因脑出血中风卧病在床。她丝毫没有怨言,每天给二老喂饭洗衣,陪着看病就医,像亲生女儿一样侍奉二老。 2016年,不幸再次降临,童友兰丈夫外出打工时不慎从高处摔下,导致脑部重创。当时,就诊医生提醒:“救回来也可能是植物人。”童友兰不放弃,她四处借钱帮丈夫治疗,每天帮丈夫擦身体、做复健运动。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丈夫奇迹般清醒过来,如今已经能缓慢走路。 20多年来,面对家庭连遭不幸,童友兰始终乐观面对,辛苦撑起一个家。其事迹被中国蓝新闻、金彩云客户端、兰精灵客户端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兰溪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兰溪市文明办)

邵成仁:七旬老人照顾瘫痪妻子38年 邵成仁,男,1950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村民。 38年前,邵成仁妻子因中风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为了给妻子治病,他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让原本困难的家雪上加霜。 但生活的苦难没有将他压倒,这些年来,邵成仁每天悉心照料妻子的衣食起居,用一条木板凳背着妻子外出散步、去田里干活。他“主外”又“主内”,日复一日,妻子也在其照顾下逐渐好转,能起身坐一会儿。邵成仁说,妻子在一天,我就陪她一天。一条木板凳、两个人,成了紫溪村农田里独一无二的风景。 夫妻俩的爱情故事也在网络走红,#七旬老人照顾瘫痪妻子38年#相关话题全网累计阅读量超1亿次。他们的爱情故事受到了网民的热赞。其事迹被中国新闻网、潮新闻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东阳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东阳市文明办)

陈智雅:85后博士办养老院服务老人 陈智雅,女,198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义乌市上溪镇养老服务中心院长。 陈智雅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神经科学博士。2019年,她回到义乌开始为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群体服务,把养老院做成“老年大学”,被院内百名老人亲切地称呼为“孙女”。为了收治失能失智老人,陈智雅带着一批90后、00后年轻人率先起草省内地方标准《养老机构失智症康复护理服务规范》《康养联合体服务规范》,坚持每天4场小活动,每月1个主题活动,每季度一场家属开放参与的大型活动,通过细致温暖的管理,让养老院成为老人的幸福港湾。 截至目前,她已累计开展5000余场活动,有超过10万人次老年人参与。养老院成为浙江省标准化改革试点。她拍摄科普宣传片《雪绒花》,开展认知症筛查工作,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完成认知症筛查2600余人,已有超过200位老人从中获益。 其事迹被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省养老服务工作成绩突出个人、金华市巾帼建功标兵、义乌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义乌市文明办)

徐美姣: “超级奶奶”无微不至照顾患病孙儿 徐美姣,女,1958年10月出生,金华开发区西关街道山嘴头社区油田小区居民。 2003年,徐美姣的孙子小霖被查出患有遗传性重症肌无力,生活无法自理。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家庭破裂,照顾小霖的重担落在了奶奶徐美姣的肩上。 为了照顾孙子,徐美姣每天6点左右起床做饭,随后帮孙子穿衣、洗漱。夏季来临,徐美姣还坚持每日为孙子擦洗身子、按摩。成长中的小霖最重时有60多公斤,瘦弱的徐美娇一个人抱着他,脚蹬床腿,每挪一次都要半个多小时,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但她默默咬牙坚持。在“超级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小霖打破了医学诊断最多活不过16岁的预言,今年已过完22周岁生日。 徐美姣照顾孙子的事迹被潮新闻、金华日报、金华晚报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金开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金华开发区文明办)

邵立正:悉心照料百岁母亲和失明妻子 邵立正,男,1943年9月出生,金华开发区汤溪镇石羊村村民。 2012年,邵立正妻子因青光眼失明。失明的12年间,邵立正成了妻子的“眼”,他接手了所有家务,悉心照料妻子。他牵着妻子的手,带着她一寸一寸摸索周遭,让妻子逐渐适应了黑暗。 2018年,邵立正96岁高龄的母亲不慎摔倒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邵立正和妻子每天搭档着给母亲洗脸擦身、清洁卫生、翻身按摩、变着花样做饭……老人卧床的6年多时间,身上干干净净,没有出现一个褥疮,也没有任何消瘦。2023年,邵立正妻子突发脑梗,邵立正又担起了一个人照顾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如今,102岁的母亲依然身体硬朗,妻子身体也被照顾得很好。 其事迹被潮新闻、金彩云客户端等媒体报道,个人曾获金开好人等荣誉。(申报单位:金华开发区文明办)

记者 陈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