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做优就业帮扶“精细活”

何思涵

在婺城区零工市场前,几辆穿梭的“零工快车”成了连接用工企业与求职者的桥梁。这是去年起我市在全省首创的就业帮扶模式,通过免费送求职者至应聘单位、精准对接供需,不仅为急需短期劳动力的企业解了燃眉之急,更为广大求职者铺就一条就业“快车道”。搭建平台、精准输送,金华版“零工快车”,解决的是用工难与求职难的痛点。就业帮扶就是要做好这样的“精细活”。

“零工快车”的背后,也昭示了一定现实语境——一些技能单一、年龄较大的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存在一定困难,一些农民工在返乡就业和进城务工之间徘徊,一些劳动者面临养老育幼难以平衡等急难愁盼问题……要真正打通就业用工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企业和用工者“双向奔赴”还远远不够。

为此,金华做了很多新探索。比如立足本地实际,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困难家庭提供“共富工坊”等“点对点、一对一”家门口就业服务;创新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重点培育义乌国际商贸城主播、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磐安药膳师等一批区域特色劳务品牌,推进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区创建;一体化布局就业帮扶和维权服务,联动相关部门坚决纠治“黑中介”、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违规行为……通过业务联动、数据共享、科学管理等“精细活”,汇聚稳就业合力,让“快车”对接起线上与线下、行业与区域、政府与市场,就业服务才能“找得到”“进得来”,驶入更畅通无阻的“快车道”。

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要“精细”,还应向外延伸,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劳动力构成等差异。对此,我市各地提供公共就业创新服务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农民工返乡就业人数较多的地方,可以考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工业化、城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可以侧重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其转岗再就业。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