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0公里外500多个日夜,援疆医生的温情旅程
潘雨婷:让爱与希望在温宿生长
记者 董超毅 通讯员 姜孝波
“欢迎回家!”当接送车辆缓缓驶入东阳市人民医院,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一期援疆医生潘雨婷顺利完成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任务。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潘雨婷在4600公里之外的新疆温宿县,以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热情,为当地患者带去健康,也为医疗队伍注入活力。她的援疆故事温暖了当地患者的心。
迅速融入新环境 援疆从“陌生”到“熟悉”
去年5月,副主任医师潘雨婷带着家乡的期望与嘱托,赴新疆温宿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初到温宿,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工作特点,她迅速融入集体。“既然来了,就要全力以赴!”这是她给自己的第一份承诺。
在工作中,潘雨婷发现科室的医疗设备相对匮乏,导致治疗手段有限,无法为危重患者提供更为及时的救治服务。为了提升诊疗能力,她积极协调,引入了CRRT机器、亚低温治疗仪等一批先进设备。设备到位后,她又自己上阵,为同事们进行培训,从原理到操作手把手教学,帮助大家快速掌握新技能。通过她的努力,该院的重症医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
医术精湛显身手
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3年6月,一名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沙吾提(化名)因为病情恶化住进了ICU。长期以来,他全身浮肿,无法正常生活。潘雨婷迅速为他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方案,利用床旁超声技术评估病情,精准实施治疗。不到一个月,沙吾提的病情明显好转。患者家属专门送来一面写着“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的锦旗,感谢潘雨婷的妙手回春之术。
“这只是我该做的工作,但患者和家属的肯定让我感到非常温暖。”潘雨婷说。这并不是她唯一一次挽救危重患者生命。从心肺复苏到复杂插管,从床旁超声到气道管理,潘雨婷一次次用她的专业技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每当患者康复出院,她都感到无比欣慰。
传帮带注新活力
让本地医生“强”起来
“援疆不仅是自己去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留得住的本地医疗队。”这是潘雨婷的援疆理念。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她将更多精力放在“传帮带”上。
在她的带领下,温宿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展了多项新技术——CRRT技术、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引导下穿刺术等。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潘雨婷参与开展了150余例床旁重症超声检查、10余例亚低温治疗、4例床旁经皮气管切开术等,填补了该院的多项技术空白。她还系统化培训本地医护人员,从病历书写到病例讨论,从操作规范到技术创新,全方位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她的到来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心。”一名科室医生这样评价。
心系患者
病人眼中的“暖心天使”
援疆期间,潘雨婷不仅是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病人眼中的“暖心天使”。她特别注重与患者的沟通,用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有一次,一名重症患者因为病情复杂,情绪崩溃到大哭。潘雨婷没有着急诊治,而是坐下来耐心开导,用专业知识解释病情,用亲切的话语给予鼓励。她说:“治病救人不仅是治身体,更是治心。”最终,这位患者在她精心治疗下康复出院。
潘雨婷还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下乡义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群众送医送药。无论是疾病筛查还是健康咨询,她都尽心尽责,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医疗的温暖和希望。
援疆500多个日夜
收获感动与成长
援疆生涯对潘雨婷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她说:“援疆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更是一段让我不断成长的旅程。”这段时间,她从陌生到熟悉,从学习到传授,逐步融入新疆的工作和生活。患者的信任、同事的支持,以及当地群众的热情,成为她最宝贵的收获。
回到家乡后,潘雨婷依然心系新疆。她表示,会继续关注温宿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搭建两地医疗交流的桥梁。
从东阳到温宿,跨越千山万水,潘雨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她不仅治愈了无数患者的身体疾病,也用温暖与专业传递了大爱和希望。在她的努力下,新疆温宿县的重症医学科有了质的提升,而她也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潘雨婷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援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这份跨越千里的医者仁心,不仅是两地医疗交流的桥梁,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