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新区新闻

“金华名优特产之问”系列报道之五

金华葡萄曾经论颗卖 “江南吐鲁番”今何在?

记者 陈玉杰 单光辉 胡一谦

“先生,需要葡萄吗?”

“怎么收费?”

“1元钱1颗。”

……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广东深圳歌厅里的常见对话。

当时,金华出产的藤稔葡萄论颗销售,供不应求。

金华县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巨峰”、80年代引进“藤稔”等葡萄品种后,葡萄产业迅猛发展,有“江南吐鲁番”美誉,塘雅镇还被命名为中国藤稔葡萄之乡。当年的“乒乓葡萄”擂台赛上,最高奖励是一辆小汽车。

如今,“乒乓葡萄”风光不再。许多葡萄种植户奔赴云南、广西等地开拓新市场。金华市本级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08年金东区葡萄种植面积近2万亩,如今仅剩一半。

近年来,每当外地产的“阳光玫瑰”等新品种葡萄横扫高端市场时,许多业内人士不禁感叹,“江南吐鲁番”盛况能否再现?

一问

“乒乓葡萄”

曾经有多风光

1987年,金华葡萄种植专家江文彬从日本引进藤稔葡萄,在市区上浮桥附近的一亩地里试种。两年后,这种果粒硕大、色泽鲜艳的葡萄在市场上引起轰动,被誉为“乒乓葡萄”。“一般来说,一串藤稔葡萄重量在500—1000克,如果果实长得紧凑,重达1500克也不足为奇。”

“‘乒乓葡萄’曾是金华农业的一张金名片,红遍大江南北。当时,浙江省省长访问乌拉圭时,曾把它作为外交礼物引种到乌拉圭。”曾任金华市特产站高级农艺师的蒋飞荣说,“乒乓葡萄”在不少地方出现按颗卖的现象,1颗能卖1元钱。

金东区多湖街道牛皮塘村是最早种植藤稔葡萄的地方之一。当时,牛皮塘村的水稻田摇身变成葡萄田,一眼望去,满村尽是葡萄架。盛炳溪是第一批种植“乒乓葡萄”的农户。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牛皮塘村近80%的村民种植“乒乓葡萄”。每到6月葡萄成熟时节,9.6米长的大货车在村里来回穿梭,每辆车能载17吨。一天后,这些葡萄进入上海、无锡等城市。据悉,当年1亩葡萄的净利润就有1万元,“乒乓葡萄”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塘雅镇最早种植葡萄是在1984年,当时的主要品种为“金皇后”“甲洲三尺”等,抗病性较差,之后开始引种抗病性较强、效益较好的“巨峰”“红富士”“京亚”“藤稔”等新品种。1995年,该镇葡萄种植面积达400余亩,在浙赣线上的塘雅火车站附近创办了塘雅葡萄交易市场,举办了第一届塘雅葡萄节。

2000年,塘雅镇被授予“中国藤稔葡萄之乡”称号。每年7月初至8月底,铁路部门专门预留12节车厢为葡萄专用车厢。鼎盛时期,该镇的葡萄种植面积超万亩,涵盖“藤稔”“巨峰”“红富士”“京亚”“红提”“美人指”等10多个品种。

塘雅镇黄古塘村村民陶建林回忆,当年“乒乓葡萄”最贵的时候卖8元/公斤,一亩“乒乓葡萄”有1.5万元毛收入,和种植其他农作物相比,收成非常不错。“葡萄成熟的季节,村里停满外地车,整车整车的葡萄往外运。”

据悉,1991年以来,藤稔葡萄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包括5个金奖、1个银奖和1个铜奖。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振声和“诗坛泰斗”艾青都曾为藤稔葡萄题词。金东区一带涌现出一大批像牛皮塘村一样的“乒乓葡萄”专业村。随后,嘉兴、上虞等地的种植户纷纷前来引种“乒乓葡萄”。

二问 金华葡萄为何不再受宠

“金华葡萄曾风靡全国,得益于它的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沈建生说,上世纪90年代初,“乒乓葡萄”作为新品种以其独特的大果成为市场宠儿。后来,随着葡萄新品种不断迭代,市场不再一味追求“以大为美”,加上“乒乓葡萄”口感不及“巨峰”“阳光玫瑰”等品种,逐渐被市场淘汰。此外,随着城市发展及粮食保供政策实施,金华市区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金华在葡萄新品种的研发、引进、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一度走在全国前列。”过去,全国各地种植户都到金华来引种新品种葡萄苗,加上以金华为代表的南方葡萄种植技术不断走出去,带动了云南、陕西、河南等多地的葡萄产业迅速发展。

除了浙江,省外尤其是云南的葡萄产业迅速崛起。“在建水种植的葡萄面积将近10万亩,其中浙江人种植的面积占九成。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葡萄数量不断增加。”云南建水县浙商葡萄协会会长王贤近表示,云南葡萄产区因为光热资源好,成熟期早,可以做两季栽培,甚至可以通过修剪和破眠时间的调整,实现一年四季上市。因此,云南既是中国葡萄上市最早的产区,也是中国葡萄上市最晚的产区。

因为有利可图,云南葡萄吸引一大批浙江温岭、金华的葡萄种植者。有种植者说,2012—2014年建水的葡萄种植发展特别快,他收成最好的一年,280亩“夏黑”葡萄纯收入1280万元。

二代葡萄种植者的缺失,让金华的葡萄产业面临考验。2024年夏,金东区塘雅镇的金师傅20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去杭州卖葡萄,这让吃惯了金师傅家葡萄的杭州胭脂巷居民很是牵挂。

年轻时,金师傅跟老乡挑扁担坐绿皮火车到杭州卖葡萄,刚开始在浙江展览馆附近卖,没多久相中了胭脂巷,一卖就是20多年。后来,从金华背着箩筐到杭州卖葡萄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金师傅一人。靠着一箩筐一箩筐的葡萄,金师傅成了家,夫妻俩依旧每年在葡萄成熟的夏天来胭脂巷,金师傅负责来回运,妻子负责卖。

对于这个夏天“失约”的原因,金师傅说:“儿子在做销售,经常要出差,孙女还太小。”在塘雅镇,第一代葡萄种植户普遍上了年纪,即使还在种葡萄,也无力扩大面积或更新品种,因为从事农业比较辛苦,第二代葡萄种植户很少。

三问 金华葡萄能否再创辉煌

目前,浙江葡萄栽培面积44万亩,产量74万吨,产值35亿元,产区主要集中在宁波慈溪、嘉兴海盐及南湖、湖州长兴、金华浦江、台州温岭等地。全省葡萄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17个,金华占4个,分别是浦江、金东、永康、义乌。

浦江葡萄产业已成为金华葡萄的代表,目前有葡萄专业合作社149家、家庭农场561家、种植户1万多家,纳入组织化管理的葡萄面积已超过4.5万亩。2023年,浦江葡萄种植面积6.7万亩,占浙江省葡萄面积的1/8,年产量13.95万吨,产值13.82亿元,“浦江葡萄”品牌价值达27.29亿元。

作为“老大哥”的金华葡萄,能否再创辉煌?

事实上,金华本地传统的葡萄种植基地家底还在。“以前亩均收入不足1万元,亩产量约2400公斤,且品质参差不齐。”塘雅镇横山村党支部书记金美新是85后退伍军人,一直致力于葡萄种植技术的钻研,带领全村种植户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葡萄品质。“现在我们村的葡萄每亩收入能达2万元,亩产量提升至4000公斤,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据了解,横山村已渐渐恢复葡萄专业村的热闹。目前,该村葡萄种植面积达900亩,葡萄产业年收入超2000万元。“明年,智慧种植基地的葡萄就要上市了,预计为村集体增收超45万元。”金美新说。

在金东区赤松镇虎岩村上项自然村,金华市诗语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项存洪种植葡萄苗已有20多年,2011年与村里5名种植户成立合作社。这些年,该合作社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先后获得“浙江省AAA级葡萄单位”“浙江省重质量守诚信单位”“浙江省第六届AAA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荣誉。

除了本地葡萄人在努力,还有许多葡萄人立足金华、走向全国。2023年,河南九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金华市金藤藤稔葡萄有限公司合作,投资2000万元,独家代理罗拉玫瑰葡萄,自建300亩罗拉示范园,以及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合作基地1000亩。

金华市金藤藤稔葡萄有限公司负责人俞才澜说,公司采用独特的俱乐部模式,种植户需要缴纳1万元/亩的保证金加入俱乐部,接受统一的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销售渠道,最终销售收入的80%归种植户所有,20%归运营方。“授权种植模式在国外司空见惯,我们希望通过控制种植规模,保证产品品质、打造高端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才澜说,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只会导致产品同质化和价格战。

“乒乓葡萄”“阳光玫瑰”的成功先例表明,对葡萄产业而言,一个优质品种可以富裕一方水土。“罗拉玫瑰葡萄是中国的全新红色葡萄品种,有着媲美甚至超越‘阳光玫瑰’的潜力。今年,罗拉玫瑰葡萄特级果能卖到200多元/公斤,一级果能卖到120元/公斤,亩均收益达6万—8万元。”俞才澜说,罗拉玫瑰葡萄2023年获得专利证书,以前是引进日本优质葡萄品种,如今金华培育出的优质葡萄品种越来越多,金华葡萄有能力卖到全球。

事实上,农产品走出去成功开花结果的例子不少。“玉麟西瓜”虽然起步在温岭,但目前在当地已很难见到成片的西瓜种植基地。是产业没落了吗?不是!而是产业“走出去”了。跟随“玉麟西瓜”走出去的还有葡萄,温岭因此获得“中国大棚葡萄之乡”的美誉。

除了果品,葡萄苗的销售也是金华葡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石门农场的金华金裕葡萄物种研究所共有400多个葡萄品种,葡萄苗卖到新疆、云南、贵州等全国各地。金华市金藤藤稔葡萄有限公司年育“金藤”葡萄苗300多万株,联合生产基地3万多亩,创建32个葡萄村(其中3个是葡萄小康示范村)。另外,上项自然村190多户村民,有一半从事葡萄苗种植,年均销售利润上千万元。

专家观点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沈建生:近年来,国内一些传统的特色农产品逐渐向生产要素更好的地区转移。像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中,藤蔓是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

金华葡萄未来发展方向,应重点从产业精品化提升和“地瓜经济”上力求突破。首先,要在本土优势产区大力推广精品,提升葡萄产业产值,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壮大产业接班人队伍;其次,通过全面优化栽培设施,提高栽培技术,结合市场的偏好需求开发培育新产品,比如红色系的“阳光玫瑰”后代、巨峰系的优良品种等,确保产出优质产品;第三,要大胆走出去,发展“地瓜经济”。俞才澜的金华市金藤藤稔葡萄有限公司就是示范,在湖北及云南等多地成立金藤分公司,将金华葡萄产业推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