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东阳什么样? 这个展览值得一逛
记者 唐旭昱 文/摄
文传百代,纸寿千年,珍贵文献是历史的见证者。
近日,“汲古——东阳民间地方古籍展”在东阳市图书馆开幕,带大家进入古籍的世界,科普古籍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盛名的书院、渊博的鸿儒、兴盛的刻坊,孕育出东阳独特的藏书文化并兴盛至今。宋濂曾点赞:“吾婺旧称礼义之郡,士生其间,皆存义气,仗忠义,而东阳为尤盛。”
本次古籍展共“晒”出古籍、雕版等文献史料60余件,内容从康熙、道光年间的东阳县志等方志,到东阳人编撰的《春秋纪传》等史书,《孙石台先生遗集》《荷亭文集》《石洞遗芳》等文学作品,再到清代东阳的《乡试对读卷》《乡、会试硃卷及履历表》等古代考卷,共13个展柜,全方位展示一个生动真实的史上东阳。
“此次展出的文献史料均来自民间收藏,通过60余件具有东阳地域性的展品,‘晒’出东阳藏书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广古籍阅读和保护等知识,让大家得以从中汲古润今。”东阳市图书馆馆长韦恋华介绍。
1907年,南京,86所学校共同参加“江南第一次联合运动会”,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校际运动会。而在此之前的一年,在北京的东阳、义乌籍学生就举办过一场运动会。其记载可见于东阳人吴品珩的《逸园日记》:“二月初一,晴,午后以东义学社开运动会,即在屋后坦地搭棚款待来宾,约黄子执往观,申回寓。”
《逸园日记》是展品之一,吴品珩为清代进士,历任外务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喜欢写日记。《逸园日记》中,可以发现不少“金华第一”的内容,比如第一个在金华宣讲铁路知识,讨论铁路利弊的人;金华学子的第一次运动会。《逸园日记》让大家从另一角度看到许多书本以外的内容,对晚清历史有更多了解。
展品中不乏有趣的故事。明代,东阳有位理学家叫孙扬,号石台。《孙石台先生遗集》中就记录了他和王阳明辩论的场景。辩论结束后,两个人都不服气。回家后,孙石台特意写下《质疑稿》抒发自己的观点。
此次展览,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松涛贡献出不少藏品。其中,康熙年间《东阳县新志》是当地县志中最完善的一部。另有《春秋纪传》为清代东阳李凤雏撰,展出的是重刻本,五十一卷,十二册,收入《四库全书》,列入史部别史类存目。“该书特别之处在于其雕版,共12箱,达605块,现收藏于东阳市博物馆,是研究我国雕版印刷史的实物资料,也是东阳私刻本连同雕版保存得较好的一部书。”徐松涛介绍。
东阳产木材、毛竹,又与富阳、江西等产纸地不远,造纸和雕版原料充足,刻书业和造纸业一度兴盛。东阳刻书分为家刻、坊刻、官刻,其中,家刻本也就是私人所刻的书,国内少见。清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提到:“婺州东阳胡仓王宅桂堂……等三十二家刻坊为宋代私家刻书作坊。”
著名版学家王国维考证:“唐朝中叶吾浙已有雕版印刷。”徐松涛表示,这个说法的根据是当时剑南东川节度使东阳人冯宿写了一封《禁版印时宪书奏》,奏请皇帝下旨禁止民间私印日历。后来,冯宿的意见被采纳,朝廷下令各地均不得私下雕刻日历的印版。这段轶事被中国历代版本学家作为有文字可考的中国雕版印刷起源佐证之一。
东阳刻书无论官刻、坊刻、家刻,发行量少、流传不多,且因自然灾害、战争、虫蛀等原因,能较为完整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徐松涛介绍,即便如此,在《中国善本书目》中东阳作为县级单位被录入的珍本、孤本、秘本还是很多。“乾隆时期,被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中,东阳作者占千分之四,足见东阳刻书业在全国的地位。”
本次展览,由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民进东阳市基层委员会主办,东阳市图书馆、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初衷是为响应“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2024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同时弘扬东阳民间地方藏书文化,推动古籍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展览时间持续至12月31日,其间,参观者还可以参加古籍修复知识讲座,体验《送东阳马生序》与《答东阳于令寒碧图诗》的雕版印刷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