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三变
——从3份协议看一个偏远乡村的价值回归
记者 单光辉 陈浩洋 张益晓
2020年,蚊子坞常住居民只剩桂花婆婆一个人。
2024年,蚊子坞迎来12万多名游客。
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三单乡,是东阳市最偏远的山区乡镇,有“小西藏”之称。全乡人口1.1万人,常住人口0.4万人,70%村庄为空心村。三单乡三单村联合自然村是其中之一,由散落在山坳里的十多个居住点组成,如蚊子坞、三十六。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乡村价值要重新审视。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
这一年,离开家乡24年的林栖(原名单钰芳)决定重启与故乡的链接,重新发现故乡的价值。
2020年,一个名为“林栖36院”的文旅项目开始实施。
自然村、行政村、乡政府,四年间,三次签约,三次迭代。三份协议,不仅见证了一个偏远山村的价值回归,也闯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产业共富之路。
一变 蚊子坞复活
2020年9月10日,蚊子坞,五六幢浙中山区常见的木结构民居,门窗紧闭,庭院荒芜。
这一天,林栖36院项目签约启动。桂花婆婆、单爱民等数十位村民和“林栖文化”签约,把闲置房屋、土地租给项目方。
林栖出生在蚊子坞附近一个叫三十六的地方。15岁那年,她走出大山,到外面求学、创业。
20多年后,她已是广州市汇美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创立了“茵曼”“生活在左”等时装品牌。
因为一床被子,林栖的乡愁被悄然拨动。
2016年,林栖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聊天,提到自己特别喜欢蓝印花布。“你的家乡肯定有,不信可以问问父母。”吴元新一脸笃定地说。
林栖发了一张蓝印花布的照片给母亲。没想到,母亲秒回一图:邻居桂花婆婆坐在太阳底下,背后晒着一床打满补丁的蓝印花布被子。
母亲告诉林栖,这床破旧的被子是桂花婆婆的嫁妆。母亲还说“一床被,一辈子”,“荷花被”是每个东阳女性出嫁时必备的嫁妆,寓意婚姻和谐美满,夫妻恩爱一辈子。
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林栖,她决定回乡记录“荷花被”的故事。2017年,林栖开始寻迹之旅。
许久未见,但三十六附近的老人都认得林栖,亲切地叫她“钰芳”或者“芳芳”。几位老婆婆还翻出压箱底的“荷花被”,讲述她们的故事。桂花婆婆从外村嫁到蚊子坞,因为年代久远,她的“荷花被”被面已布满补丁;生花婆婆是姐姐拉扯大的,50年前出嫁时,姐姐特意为她缝制了一床“荷花被”,上头有“忠”“幸福”“团结”字样,蓝底白字,清晰如昨。
100床“荷花被”,100种人生。背后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被子》。
2020年,林栖再次回乡探亲。三单乡领导登门拜访时,提出了以生态资源为形、农耕非遗文化为魂的乡村振兴计划。“我也想为家乡共富做点事。”林栖也表达了利用活化蓝印花布技艺等传统手工文化、振兴家乡的强烈愿望。
双方一拍即合。
作为东阳唯一的无工业生态乡,三单乡虽不富裕,但充满诗情画意。很快,林栖带来了非遗文化项目投资方案——林栖36院。构想是利用闲置农房、荒芜山坡,融合非遗元素,打造蓝印花布、传统纺织、银器、木艺、豆腐、酒等手工作坊集群,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内涵,营造非遗活化生态圈,聚焦36行36位传统手工匠人,建造36个“前店后坊”特色院落。
2020年10月,林栖36院开工。
2021年10月,第一个院落美学院建成运营。随后,民宿、野奢露营基地、“荷花被”印染体验研学中心、传统技艺搭建成的“粮仓”相继落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生态保护,三单乡有许多村庄都实施整村搬迁,留下了大量沉淀资源。只要利用得法,它们都能成为山乡发展文旅共富项目的重要载体。”林栖说。
蚊子坞“活”了,三单村火了。林栖36院如同拥有魔力,吸引年轻人返乡、城里人进山。
今年,偏僻的山村已经吸引游客超12万人次。“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到我们这个小地方?”85岁的张桂花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如今她家的院子成了游客休憩的好去处,看着村庄一天比一天热闹,她很欢喜。
有了客流,就有活计。
村民单云娇说,自制的蜂蜜、霉干菜、糯米酒常常不够卖。
村民单志强说,去年土地流转、房屋租金收入16万多元,妻子参与项目管理能挣7万元,儿子在项目基地做财务收入6万元。
“神农”一家三代都在村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和父亲一起负责林栖36院的物业管理,他还开了“守艺人神农”的自媒体账号,展示传统手工艺;他爱人丹青做行政接待,儿子应聘了会计岗位,今年10月还与人合伙开起村里第一家咖啡店,儿子的未婚妻做起电商运营工作。
村民马刻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创业,做起乡村直播。像他这样,先后已有8批50多人回乡创业。
游客进山,农产品进城。三单乡的花生、香榧、大米、大豆、糯米酒等各类农副产品,被分包成系列主题助农礼包,卖到了全国各地。“飨味”助农礼包每份238元,2022年试水的1200多份被一抢而空,2023年推出的3000份“我们的乡礼”助农礼包依然畅销……2024年,三单预计准备近5000份“幸福”助农礼包。
这仅是一个开始。
二变 圣门潭出圈
2023年3月14日,林栖36院民宿。早春的三单村乍暖还寒,美学博物馆、“荷花被”印染体验研学中心、餐饮会议中心笼罩在薄雾和阳光之中。
这一天,“林栖文化”与三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流转上百间传统民居,打造圣门潭博物馆艺术村。
除了农业、旅游,三单村还能发展其他产业吗?
能。答案就在纪录片《被子》里。“一个村庄怎么样才能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
2017年,林栖的纪录片《被子》出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此后,蓝印花布成为林栖参加国际时装周不可或缺的元素,蓝印花布成衣系列备受追捧。
但林栖还有不小的遗憾,因为这些蓝印花布并非出自东阳、产自三单。“发掘东阳蓝印花布的纹样、文化,通过设计创新和艺术创造,让它复活。”
做产业,最缺的还是人。手工制作蓝印花布特别辛苦,新人要成为师傅,必须经过5年历练,更不要说工作地点是在大山里。
幸运的是,林栖36院等到了第一个“守艺人”——冯千里,80后设计师,老家湖北,之前在广州创业。
2022年,林栖36院首座蓝印花布工坊在三单村圣门潭自然村落成。这是一个有着高大红豆杉树的小院子,树下几口大缸沉淀着染料。布料浸入染缸,双手左右摆动,白色的布料渐渐变成深绿,取出后又一点点氧化为蓝色……冯千里在这里染出了第一匹蓝印花布。
在冯千里的坚持和努力下,蓝染工坊成为非遗活化生态圈里至关重要的一环。今年以来,蓝染工坊便完成近2万件订单,销售额近200万元。
在蓝印花布工坊一墙之隔的“她工坊”里,村里的奶奶、阿姨在闲暇时间做起非遗手工,连带着当地上下游产业300多位妇女灵活就业。村民蓝烟是林栖36院的线上销售主力,月销售额最多时有20余万元。“现在,我的微信里有3000多个客户,主要是售卖工坊做的蓝染服装,每个月算上提成,工资至少有5000元。”对于目前的生活,蓝烟十分满意,“之前在广州打工,我来这里工作后,既能照顾小孩,又能赚钱,一举两得”。
要把传统技艺做成产业,光有染坊显然还不够。林栖36院的初衷是要集结36行。
有了染坊的成功,全国各地十多名“守艺人”慕名而来。天然染色工坊主理人何夏慕来自湖北,从事植物染材的开发研究;蓝染博物馆主理人杨晓湑来自云南,从事蓝印花布样式开发;银饰工坊主理人阿辉来自贵州,坚持用最古老的方法和最简单的工具打造银饰……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染坊到多个业态……2024年4月,圣门潭博物馆艺术村对外开放。
蓝印花布工坊、蓝染博物馆、天然染色工坊、银饰工坊、手绣编织工坊、生活在左生活馆、“招cai猫”咖啡艺术馆、《乡见中国》编辑部、林栖诗歌馆……前店后坊+电商直播+IP打造,在圣门潭,古村活化、非遗焕新乡村模式逐渐成型。
如今的三单村,已累计带动就业650多人,建成蓝染、传统纺织、银器等非遗手工作坊近20个,非遗展示场馆及博物馆3个,非遗主题民宿20间,创新研发非遗文创近200件(套)。
大山里的“宝藏”变成时尚艺术品,频频登上国际时尚秀场。
2022年11月,东阳非遗首登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120套春夏服装精彩亮相,木雕、竹编、竹根雕、木梳、行灯、土布、蓝印花布……涵盖国家、省、市三级非遗技艺。
2023年3月,东阳非遗再次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2023秋冬系列T台。
同年9月,中国·广州时尚名品展在欧洲举行,配有竹编、蓝印花布等非遗元素的马面裙,在米兰、巴黎,这两个世界时尚之都,掀起东方潮流。
……
依托林栖36院项目,“产能恢复、场景呈现、平台销售、产业融合”的非遗活化生态圈初步呈现,为非遗文化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2023年,项目营业额达312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1万元。
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孙淮滨认为,这是非遗活化、集聚一个“生态”的创新实验。资源的整合与盘活、设计的赋能与再生、产业链与用户的链接、文旅的融合与共创,为三单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故事还在继续。
三变 “东阳东”启程
2024年4月10日,圣门潭自然村,蓝印花布的精美图案无处不在、纺织机的悠扬声响此起彼伏……老房子焕发新生,艺术长廊穿梭其间,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这一天,在三单乡政府的见证下,“林栖文化”与三单村委会签下协议,合作共建“未来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林栖认为,艺术能打造出乡村的“理想国”。
近年来,因为艺术植入,三单乡变得越来越瞩目——
百名中国诗人走进林栖36院、中国乡创英雄榜颁奖典礼、“理想的村落”山谷风物市集……文化活动频频举行。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知名学者于丹,《诗刊》主编李少君,诗人俞心樵,艺术家姜军、周正昌……文化名人纷纷点赞。
把文化和艺术的种子种在山坞里。2024年9月,东阳大地艺术谷在三单落地。
“来到东阳大地艺术谷,看到的第一个作品立体书法‘东阳东’……”封新城在专门录制的短视频中逐一介绍艺术谷的艺术装置。
在封新城看来,内容新文旅时代已经来临,即以“头部度假”为核心,以全域观光为载体,以新玩法、新媒介、新渠道助推促成当代新锐生活方式。打开金华地图,连接义乌、横店和东阳三单,接近等腰三角形。封新城称之为“义乌—横店—东阳东”金三角。
“我对‘东阳东’有绝对的信心。”封新城说,他策划凤羽大地艺术谷的时候,曾说“我们不走向世界,世界会走向我们”,11年过去了,世界最大的烈酒集团帝亚吉欧已经进驻凤羽,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了投资热土。
如今,东阳大地艺术谷把三单乡这个寂寂无闻的贫瘠山区直接推到了大地艺术热潮的“内容新文旅”前沿。15位艺术家的20余件作品散落其中——
从宋代的荷塘到AI时代的3D打印立体书法;
从三个苹果到行走的七只羊;
从诗歌瀑布到星空书房;
从招财猫到天马行空;
从雷狗敲山谷到宇宙之声
……
“东阳东”不仅是艺术的版图,更是共富的组团。
从三单村出发,沿平整的沥青盘山路开车十几分钟,到达三单乡海拔第二高的村庄——山背村。
村口一组钢筋水泥包裹下的木结构建筑群正在山峦之巅生长起来,走上尚在搭建的观景平台,面前群峰叠嶂,林层郁郁,氤氲之气润人心肺,一片绿海映眼帘的天地造化。这是林栖36院联合创始人陈默每周都要“巡游”的地方。
除了山背村,陈默的“巡游”路线涵盖三单乡下西楼村、金航村、三单村和搭钩村等5个行政村的13个建筑工地、353.5间闲置房屋、105间易地搬迁古宅古建,还有流转的万亩山林、土地。
2021年起,浙江省“千万工程”进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第三阶段。2023年开始,陈默带着林栖36院的设计、建造团队“火力全开”,勾勒三单乡5村联建、抱团发展的新项目蓝图:三单村做非遗工坊,山背村做茶叶产业,搭勾、下西楼和金航村打造中药康养产业。
跟着陈默翻山越岭,顺着他的手指所向“锁定”非遗生态、茶叶、中医、康养等一个个产业带的分布区域,可以预见“千万工程”正在为这里的未来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万千可能。
“广州坐飞机到义乌再乘车到三单,还不到半天时间。只要有好业态,辐射半径比想象中更大。”陈默说。
“原本沉寂的小山村焕发生机。”三单村党支部书记单立良说,林栖36院已开展技能培训近3200人次、直播带货培训1600多人次,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近7000人次,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
2022年3月,林栖36院非遗生态圈促进山乡共富获评第二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2023年6月,林栖36院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作为“千万工程”开启未来乡村新实践范例被重点推介;2023年12月,林栖36院共富工坊获评第一批省级示范“共富工坊”。
“选中林栖36院项目作为系列专题片的拍摄对象,正是看中其以非遗文化带动村落发展的重要范本意义。”2024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俄语部携手俄罗斯独立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系列专题片《遇见中国》,把镜头对准三单村。
俄罗斯独立电视台记者伊利亚·利亚德文说:“村民们朴实的讲述传递出对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愿景。”
在“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浩荡春风的吹拂下,千万个像三单村一样的中国乡村,正昂首阔步走在价值回归的路上。
故园新梦,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