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幅墨林山居图
记者 王春雷 毛伟军 磐安融媒体中心 张黎明
《墨林村志》对磐安县安文街道墨林村村民而言,就像一把钥匙,它可以开启心灵之门。村志里记录子弟的人与事,书写着故土的根与魂。
《墨林村志》第一章“村情村史”阐述了村名的由来:原以村旁山岭而名墨岭,后改为墨林。据道光《东阳县志》载:“东阳江发源于大盘长坑岭,东北流十里入墨岭。”村以墨岭森林茂密似墨而名。另有一说,元时,进士郑境(尊为始祖)曾参与修编《通志》,重视教育。郑境之子郑讴,期盼子孙繁衍,翰墨传家,文士如林。墨林村名因此而得。
两种由来,各有千秋。但在墨林村“文房四宝”老村格局、“墨林八景”布局和口口相传的乡愁记忆里,村里的老人们更愿意相信:村名由来,源自文脉。
《墨林村志》记载:清乾隆时建了“厅门塘”后,郑氏后代将周边环境形象地比喻为“文房四宝”:厅门塘坐北朝南,以金银山两棵红豆杉为“笔”,对村南笔架山,以厅门塘做“砚池”,以宽15米、长48米的厅门堂院为“墨”,以村边的六十秤、三十秤等田为“纸”。
除了“文房四宝”,墨林村还有自己的村歌《青青的墨林亲亲的家》。这首由周梅玲作词作曲的村歌,歌词写实,描绘出一幅“墨林山居图”:
“青青的墨林,巍巍山岗,清风撑起绿纱帐。神奇螺岩,碧绿龙潭,永德桥畔故事长。青青的墨林亲亲的家,天地之间山水画;青青的墨林亲亲的家,祖祖辈辈勤耕耘,田地头写满爱她。
榧树壮壮板栗圆圆,乡土捧出珍果香。院子深深,巷子长长,铜锣小调敲心房。青青的墨林亲亲的家,家里家外多融洽……”
青山黛瓦间、清风过山岗,童声来吟唱、村歌更悠然。初冬时节,我们三次探访墨林村,从一方村志窥见墨林历史长河中的文脉传承,再从修旧如旧还原墨林古村落的“根与魂”——这其中,有古与今的交融、有旧与新的碰撞,让人看到一次文化接力和“炼火”重生,犹如聆听一曲“青青的墨林亲亲的家”的牧笛悠扬。
1 此村婺州山地风
山环水抱,古宅连绵,黛瓦错落……这里是磐安县“百里樱花谷”第一村,也是婺江源西溪发源地之一。
墨林赓续,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始祖郑境。郑境,字子奇,元代大德四年(1300)庚子科进士,授江南道提举。他为官清廉,不义之财,一介不取,终其一生,四壁萧然。郑境之子郑讴(仲八)于元统年间从磐安窈川迁居墨林。窈川、墨林相距不远,这里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民风淳朴、文气沛然,出过唐建中进士郑瑞及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等14位文士、名人,传统民居保存完好,庭院鳞次栉比。
“忠孝仁义、风雅清正”,历来被墨林人所推崇。村民郑有成说,像郑境这样的清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墨林人。“我一直以‘忠孝仁义、诚实做人、泰然谦和、孝敬长辈’的家训家规来要求我的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就谨记在心,代代相传。”
墨林村是郑氏后裔居住地,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走进墨林,随处可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巷子两侧是写满记忆的黄泥墙和青石板,村落中一座座三合院式建筑具有婺州山地民居的鲜明风格。现存的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最久的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古村内三合院建筑风格独特,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有义和堂、西厢院书院、上新屋民宿、下新屋、永德廊桥等10多处。
义和堂前有一口池塘名曰“厅门塘”,塘中央总有水泡不断往上冒,泛起阵阵涟漪。有村民打趣道:“这里的池塘水一年四季幸福得冒泡。”翠绿的池塘里鸭子畅游,时而去“捉弄”水里的红鲤鱼,墨林祠堂和后山山景倒映在水中,清雅恬然。
漫步祠堂,一檐一拱、一砖一瓦间透出神秘气息,记载着这个古村落的古往今昔。据村民郑有成说,这里曾是家族商议重大事务的地方,所以名为“义和堂”。
墨林村文化底蕴深厚,以“厅门堂”为中心,将9座院子分别打造成迥然不同的文化主题展馆,“翰墨传家、文士如林”的风雅,不仅写在《墨林村志》里,还印刻在墨林古村落的布局中。
2 美丽“小墨”在磐安
一本厚重的《墨林村志》承载着一个古村落的乡愁,传承历史,书写人文。如今,墨林已踏上如何让美丽庭院的“细胞”在古村落发展壮大的探索之路:让村庄变得更美,让村民生活更幸福,让和美乡村在这里生根发芽。
徜徉其间,一缕悠闲的夕阳透过墨绿的枝叶缓缓散开,犹如洒落于古树古宅古井的一个个故事,轻轻触摸着千年历史的青砖黛瓦。
墨林村党支部书记郑浩是位90后,干事有冲劲。他说:“建设好墨林是墨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抓住‘千万工程’的机遇,加速改变墨林的村容村貌……”
2020年,墨林村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获得7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笔钱全部投入了古民居修缮,着重解决主体结构不稳、屋顶漏水等问题,10多座古民居得以全部摘掉危房的“帽子”。同时,墨林村努力做足“旧”文章,收集村民家中的旧瓦片、旧砖头、旧物件,用于修葺古建筑;失去整体保护价值的老宅物件,被小心分拆再次利用,屋梁、木窗、砖瓦等拆卸下来,就近用于可修缮的古建筑。
“我们坚持一块老砖都不丢,一根老木都不弃,尽力保留和还原古村古韵。”郑浩说。
传统工艺和村落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挖掘各具特色的非遗传承项目,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充分发扬墨林村的文化传承。该村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依托古民居特色资源,将每个院落以不同的载体创立主题,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隐山·浔味茶餐厅”可品茶、尝美食;“金米兰”每一种咖啡具有不同的特殊风味;“前塘映月”为赏荷花、听竹笛等表演观景点;以前的“民兵室”已成为扎染、陶艺非遗项目工场,是亲子休闲游玩好去处;“竹木工坊”设置竹编等民间手工艺坊展示处,可提供大小型教培活动;“下新屋”为沉浸式剧本杀场景,可供研学、团建所需。一处处小景串联成线,将民间艺术、古法小吃、购物潮玩、休闲娱乐等融为一体,做足传统村落文章。
如今的墨林村,石子路、石板路、石墙、喷泉流水、小广场、小花坛、小竹林等随处可见,大红灯笼挂起来,大红门联贴起来,番薯、玉米、大蒜、辣椒等晒丰收图景晒出村民的丰收之情。
古村落有了新模样,也引来了更多年轻的面孔。23岁的郑钰是墨林村最年轻的党员。她说:“儿时的记忆里,墨林古村到处是泥瓦房、危旧房,经过这几年的改造,古老中透着烟火味,新面孔越来越多,村民口袋也越来越鼓。”郑钰清晰记得儿时的雨天,可以一路端着碗在村子里转悠,也淋不到一滴雨。这些老宅凋敝,一度只剩几个老人居住其中,如今重新开门纳客,古民居添了新生命和新活力。
郑钰主动放弃义乌一家企业的丰厚待遇,毅然返乡加入墨林沉浸式文旅项目的推广,让自己的家乡活起来。她说:“有首老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觉得这里大有作为。”
今年7月25日,两个“侠客”手持宝剑,穿梭在墨林村的古建筑之间。他们正在为次日的直播,拍摄不一样的武侠预热短视频。“这里是墨林古村,一阵风吹过,远处山上的竹林泛起层层叶浪”“这里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散发出历史的味道”“这里有很多新的修缮与保护,才刚刚开始”……
7月26日,郑钰作为浙江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训计划首期学员,既代表这里的原住民,又代表渴望建设墨林、传承历史文脉的一分子,在“浙里的乡村最美丽”主题活动直播间里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墨林村。这场直播活动引来7.3万人次收看。
“我正在对接金融专业毕业的村民张芦萍,她比我更年轻,也有意向返乡创业。”郑钰说,只要发展好新鲜业态,进一步挖掘和盘活文化产业,将村子里的有限资源变成无限资源,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和生活,墨林才有新活力和新希望。
在郑钰的“小墨在磐安”视频号里,这样的宣发短视频还有很多条:顶着台风天的雨,她和村民一起表演当地非遗的铜锣调、腰鼓;她与村民一起制作当地美食“择子豆腐”……
墨林村有了人气,在磐安县城做亮化工程的36岁村民郑益军返乡了,在厅门塘转角处开了家“有段岁月”簪花拍摄房。“这两天,我老婆正在外地学习化妆,学成后让游客在墨林村打卡美美的。”郑益军说,他的同窗好友郑钢梁也在边上开了家直播卖花的工坊,还租了个“塘口下”的四合院,作为剧组的拍戏基地。
墨林村的年轻人越聚越多,一到晚上,这里灯火阑珊,人声鼎沸。
3 “36计”唤醒古村落
如何让古村落在保护的同时进行活化利用,让古村落“活”起来?这成了郑浩完成古村落改造后的头等大事,“我们要探索适合墨林发展的文旅融合新路径,‘36计’富民为上!”
2023年底,墨林村根据当地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等特色,创新性地打造了“剧本杀”实景文旅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剧本杀”主题古村落。
“目前,我们根据墨林九院的历史文化创作了6套适合10—500人的大型剧本,2套针对5—12岁儿童研学剧本,特别适合中小学生研学剧本的推出,受到学校与家长的好评,还有百余套桌面剧本。”中国研学网负责人朱弈伊说,将“剧本杀”融入文旅产品中,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旅游观光的局限,让游客沉浸其中,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加深对农旅产业、景区、美食等的印象,让游客出游体验更加丰富。
除了“剧本杀”项目,墨林村还因地制宜招引业态,每个院子布局不同业态。今年夏季,墨林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年轻创业者们冒酷暑、战高温完成了“隐山·浔味茶餐厅”“共享创作室”“南寻文创”“安游礼”共富工坊等项目。
初冬的墨林,还有一批新项目在同步施工,“竹木工坊”“墨林驿站”“上新屋民宿”“香云纱”“墨咖”等等,多数将在年内完工。
“以前,游客进村只能用茶叶招待,如今小山村有了‘村咖’。”90后“村咖人”应燕是冷水镇人,因为对乡村有着深厚的眷恋与独特的情感,在外打拼多年的她决定回乡创业。今年11月,她在厅门塘边开了家“金米兰”咖啡馆,“当时我一踏入墨林村,就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吸引。村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仿佛诉说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就这样,应燕把梦想“开”到了墨林村。“接下来,咖啡馆在风格上将更加突出墨林文化,让人们不仅能享受咖啡,更能感受到墨林村的历史与文化。同时,我还将推出香榧拿铁、覆盆子饮品等特色产品,尽己所能地帮助村民增收。”
“我们四个同学合伙开了‘隐山·浔味茶餐厅’,就是把年轻人的想法融入古村,聚集人气,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和农副产品销售。看到每天人流不断,心里挺高兴的。”“隐山·浔味茶餐厅”合伙人陈利萍说,一到周末,茶餐厅还经常出现排队等候的现象。
一个月前,网红“江南寻”入驻墨林,在两棵800多岁的红豆杉下打造他的“潮空间”创作室。“墨林很适合我们的短视频创作,在开拓业务的同时,将这里的业态以短视频向全网发布,以吸引流量带火墨林。”“江南寻”主创王大锤说。
在家门口 吃上 “旅游饭”
记者手记
业态有了,游客多了,磐安县安文街道墨林农户忙了,连赋闲在家农活都已不太干的老人也不得闲,他们可以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做保洁,添一份收入。同时,农户也可将自产的香榧、小番薯等土特产品摆到家门口叫卖,不用再为卖不出去而烦恼。
以县城为中心,安文街道正在全域打造康养旅居目的地,而墨林正是“二十分钟旅游圈”的重要节点。游客到达墨林,来场“剧本杀”,吃顿乡村宴,吹山风看云海,偷得浮生半日闲,清茶一盏也醉人。
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笑意洋溢在墨林村民的脸上。据统计,目前墨林村正在营业的农家乐民宿有6家,今年民宿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村集体收入近90万元。
目前,墨林村文旅业态还不够完善,郑浩和朱弈伊正在积极对接周边村落,设计墨林村的新旅游线路,主动与磐安乡村旅游明星村花溪村、乌石村对接联动、抱团发展。
今年11月27日,省委书记、省长王浩深入金华磐安县开展调研,在墨林村考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情况后对当地干部说,古村落是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做好保护传承、活化利用,赓续好乡村文脉。要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突出地域特点、依托特色资源,打造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
王浩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支持农创客培育发展,创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做法,夯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人才基础。
而墨林村的蝶变,正是缩小“三大差距”、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生动实践。
初冬的山村墨林,微风吹皱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清清池塘,一旁的土黄色老屋在夕阳下泛起亮色;平整开阔的青石板路上,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手持自拍杆行走在墨林山居图中。
古民居“活”了,墨林“靓”了,共富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