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改善残疾人处境的 每一次尝试
◇ 记者 俞夏冰
在帮助残疾人就业这条路上,朱叶春尝试过多种模式(参见《金华日报》刊发文章《两次“爆改”车间,让37名残疾人安身立命》)。从起初直接雇用残疾人来家庭农场工作,到成立罗埠镇残疾人之家做来料加工,再到与浙江金华事必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工疗车间,每一次模式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残疾人的就业处境。
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行动,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弱势群体各有各的不幸,残疾人是比较典型的一个群体。每一个残疾人背后都有一个承压的家庭,一方面医疗保健等刚性支出负担较重,另一方面他们部分还面临着多子女照顾和赡养老人的需求。因此朱叶春“庇护一人,解放全家”的口号精准切中了他们的需求痛点。
从实践中看,朱叶春倡导的残疾人就业模式更像是一种支持性就业。工疗车间里先上岗,后培训,37名残疾人配备8名管理员。当残疾人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管理员对他们提供充分的现场支持,包括工作技能的培训、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一模式克服了普通残疾人职业训练的缺点,能够避免残疾人由于不适应就业环境或工作内容而放弃工作。
近年来,在残保金等政策影响下,更多企业尝试吸纳残疾人就业。但企业对直接聘用、管理残疾人存在多重顾虑,如缺少措施保障残疾人人身安全,缺乏无障碍设施,怀疑残疾人的工作能力等。朱叶春的工疗车间模式,虽然从社会参与度的角度来看效果有限——残疾人群的能力发展和社会角色并没有显著变化,却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实惠。
这样的实践,也许是基于朱叶春本人的经历与处境,也许是出于他个人的担当和关注。值得肯定的是,他的善举是改善弱势群体处境的有益尝试,为改善残疾人就业处境作出了贡献。这个来自基层一线的助残样本,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与助残的力度,打开了助残新视野,因此格外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