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全民阅读时间

情怀不似旧家时

——《燕食记》读后感

金 璐

读《燕食记》,正是我对粤式点心兴趣最浓之时。这样一本讲美食又讲掌故的小说出现在眼前,自然是要看的。

初看风味颇佳。一个年轻人去拜访最负盛名的粤式点心大师傅,这位荣师傅已经退休,又有钱,又空闲,还寂寞,忍不住将当年旧事与年轻人细细讲来……仿佛一部好电影的开头,镜头从木地板吱吱呀呀的唐楼推过去,经过几秒钟的黑屏,现代鲜亮的色彩便褪去,怀旧的色彩上来,这就到了几十年前。

作者葛亮考据功夫做得细,才几章篇幅,各种有关茶楼的掌故便纷至沓来:茶楼的熟客与跑堂的有默契,进来坐下,并不说话,而是以手势点茶:手指指鼻子即要“香片”,意即清香扑鼻;指指嘴即要“水仙”,水中升仙;指指耳即要“普洱”,字有耳旁;指指眉则是要“寿眉”。进茶楼里掌着茶壶的半大孩子,必须把这套暗语背得熟谙于心,才有资格接待客人。

跑堂除了端茶倒水,更要口齿伶俐,新闻时事、娱乐八卦还有赛马经,都要对答如流;客人来了一两次,跑堂就要记住客人的名字,下次见到就能叫出来;还要随时察言观色,比如发现客人要吐痰,跑堂就得随时举起台下的黄铜痰罐,伺候客人“放飞箭”。这还不算,若要成为一名正式的“企堂”,还得掌握“苏州码子”,才能看懂价目表。

你若要问,连跑个堂都要学这么多的东西,谁乐意?此一时彼一时,在那个年月里,对于一个长期处于饥饿中的十多岁孩子来说,这样一份能吃饱饭还有薪水领的工作,已经美好得超出想象。

书中的男二“五举山伯”,便是这样一个深陷贫困、生计无着的少年。他被邻居推荐来茶楼学跑堂,心怀感激,知足常乐,有一天被粤式点心界的老行尊荣师傅看上要收为学徒,他居然拒绝了!

少年不想学,师傅却偏要教,而旁边人早就看得眼热——点心师傅的前途可比跑堂好太多了!经前辈一番劝说,少年终于跟荣师傅走了。可是,来到当地最大的茶楼同钦楼,荣师傅却把少年扔给了别人。

原来,这茶楼点心师傅,分为“大按”“小按”两种,“大按”主要做月饼、龙凤饼、核桃酥、皮蛋酥,这些用于逢年过节馈赠的礼饼是一间茶楼的门面;“小按”则做虾饺、烧卖、叉烧包、糯米鸡等,这是日常供客人佐茶的点心,人们常说的“一盅两件”,远不如“大按”体面。少年虽是被荣师傅发掘,师傅却只让他跟别人学“小按”。

少年不理解,却未曾沮丧,照样天天凌晨三点上班,拖地、洗菜、刷蒸笼,既不偷懒,也不偷师。带他学“小按”的师傅感到诧异,这才开始用心教他。过了两个月,少年成为同钦楼有史以来最快升至“大细路”的学徒。两年后,少年才知道,同钦楼规定学“大按”之前先学“小按”,既练基本功,又磨炼心性;若是他急着想去“大按”,便去不了,他不忮不求,荣师傅反倒来接他了。

学“大按”,同样是从做杂事开始。荣师傅让少年做酥皮,面揉出形状来,师傅却拿擀面杖狠狠一压,便又成了死面,只能从头再来;师傅又让他炸芋虾,大芋头刨成丝,裹上糯米粉浆下锅,火大则硬,火小则软,要炸脆全靠眼明手快,一天炸十个,炸了一年,整个人熬得形销骨立……这时候,荣师傅才唤他:“进来,跟我做月饼。”

同钦楼有着整个香港最出名的莲蓉月饼。其中的关窍在于莲蓉馅,荣师傅总是关起门来独自制作:大锅像是小艇,木铲像是船桨,划啊划啊,眼见着那莲蓉渐渐地,就滑了、黏了、稠了。荣师傅对于这少年徒儿的诸般磨砺,为的都是去掉他的浮躁之气,如此方能炒好一锅莲蓉。事情做完,少年听到荣师傅唱小调:“欢欲见莲时,移湖安屋里。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

在整个故事里,荣师傅收“五举山伯”为徒是最好看的一段,也是最接近古典小说的一段。茶楼里的种种掌故、点心厨房里的种种窍门、人心的种种试探与拉扯,便在其中汩汩流淌。靠着这一段,荣师傅与“五举山伯”两个人物跃然纸上,也奠定了《燕食记》作为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的格局。

很可惜,整本书里能够如此文史兼备、气韵生动的篇章只有这么一部分,占了不到1/10的篇幅。其他内容只能说是“有佳句而无佳章”,某几章化用掌故较佳,某几章人物塑造不错,但整体上却再无浑融。尤其是情节设计,有种仿佛TVB八点档剧情般的撒狗血感,一会儿师徒决裂,一会儿徒弟的老婆死了,一会儿师傅身世起底,一会儿师傅的情人受难,一会儿徒弟的女友被抢,用如此上乘的文笔写出来,令人啼笑皆非。我猜想,或许是作者查到的资料太多太好,全都想要塞进这样一部小说里,就只能让场景不停更换,情节因此崎岖。说到底,就如同炒顶级莲蓉那么难一样,人难免失之于躁。

看完《燕食记》,查得其中的同钦楼原型是广州莲香楼,特地网购了一盒莲香楼的莲蓉月饼。莲蓉是我一度很喜欢的口味,几年没吃过了,这回被小说勾起馋虫,想要回味一下那种软滑绵密的口感。然而,莲蓉入口,并无惊艳,只觉太甜太腻太饱腹。想来,莲蓉月饼并无变化,有变化的是我。在这个物资极大丰富的年代里,想要被什么事物惊艳,着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