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讲述

曾经的横店“饼王” 如今在深山创业

这里的“jue jue ming”味道好

记者 杨霄

楼山坑距离永康市区30公里,是永康市东面的一个边界村。通往村子的道路很平坦,沿着村道蜿蜒而上,道路两旁的绿植郁郁葱葱,让人感到无比宁静和放松。

村里现有两家农家乐:一家叫楼山坑山庄,以村名命名;另一家取名四大坑农庄,“因为村附近有个四大坑水库”。这两家店有着统一的特征:女主人掌勺、本村人,男主人负责制作玉米饼,以本地新鲜的土鸡煲、大头鱼、用土猪肉腌制的腊肉、农家自己种的时令蔬菜以及玉米饼著称。

杨笑莲和丈夫施顶小经营着四大坑农庄。农庄的大厅里摆放着一张张大圆桌,再往里走,就是开放式厨房。灶台上几大锅土鸡煲、炖豆腐正用小火炖着,“咕咚咕咚”冒着热气。

“所有的菜都是现做的,即便再忙,都是我自己掌勺。”四大坑农庄的女掌柜杨笑莲笑着说。

“jue jue ming” 大山深处闻香寻饼

听村里的老人说,楼山坑祖祖辈辈都会做玉米饼,这里地处大山深处,气温偏低,水田较少。地里的农作物以玉米、土豆、生姜为主,玉米产量比较高,所以成了每家餐桌上的主食。

近年来游客接踵而来,起初用于果腹的玉米饼,摇身一变成了很受欢迎的特色小吃。

“知道玉米用永康方言怎么说的吗?”

我摇了摇头。

“永康方言中,玉米的发音是‘jue jue’,玉米饼就是‘jue jue ming’。”同行的老陈笑着说。

施顶小带我观摩了一番,成形的玉米饼被均匀地放入烤锅,一口大锅能烤20个,不刷油,只加少量清水,利用蒸汽烘烤至熟透,就制作完成了。

制作玉米饼最难的一步是拍饼,取一小块面团,夹在手心里,边转边用掌心压薄,双手犹如一根擀面杖将圆饼压得既薄又匀,最后压出的成品正好是一个盘子的大小。

烤好的玉米饼颜色金黄,摆放在竹筛上,朝上的一面质感有点像春卷皮,很有韧劲,朝下的一面经过炙烤出现棕黄色的斑点。

搭配玉米饼的咸菜,是用本地九头芥腌制的,玉米饼上桌之前,杨笑莲在厨房起油锅,将咸菜搭配肉丝入锅爆炒一番,咸菜本身就是咸的,所以不用放盐,加点蒜片翻炒几下,即可出锅。

玉米饼的酥脆,加上咸菜的鲜香,吃起来既酥脆又有嚼劲。和来此吃饭的食客交流,我能感受到相较永康肉麦饼而言,玉米饼承载着楼山坑人深厚的乡愁。

曾是横店“永康肉麦饼”一姐

“她是女强人。”丈夫施顶小站在一旁笑着说。

如同名字中带有“笑”字,杨笑莲说话时,总是笑脸盈盈,眼睛弯弯的,像一轮月牙。她干起活来十分麻利,挥舞着锅铲,掌控着火候,火焰在锅底舞动,菜肴的颜色逐渐变得鲜亮,菜香气弥漫整个厨房。

杨笑莲能烹饪一桌好菜,最拿手的还是永康肉麦饼。她和丈夫曾在东阳横店镇最繁华的医学路上开永康肉麦饼店,在那一带颇有名气,不少在横店拍戏的演员和剧组都曾光顾过。“差不多有20来年,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明星来吃过了。2012年到2016年那几年真的很火,电视台、报社都来采访过。”施顶小自豪地说。2013年11月18日,正在横店拍戏的影星何润东发了条微博:“上一次吃是七年前!七年前的一次误会让我以为它关门大吉了,害我想念了那么久。但今早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一直都在等着我!”微博里,何润东还配了三张吃饼自拍照。照片中的永康肉麦饼就是出自杨笑莲之手。

“那时候,凌晨4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6点。”杨笑莲做的永康肉麦饼,薄薄的一层饼皮,完美地包裹住肉馅,一口咬下去,就能同时品尝到松软的饼皮和浓郁的肉汁,好手艺为她积累很多回头客。

2020年,考虑到子女都已经工作,远在楼山坑的父母也已年迈,夫妻俩便回乡开了农庄,同时方便照顾父母。

偶尔返回横店,那边的老客都会问上一句:“很想念你家的肉麦饼,什么时候回来啊?”现如今,杨笑莲每周都会制作一批永康肉麦饼,快递给上海、杭州、舟山的老主顾。

家门口就业 一起创业搞钱

忙不过来的时候,杨笑莲会找附近的村民来店里做钟点工,收拾卫生、上菜、招呼客人。“只要电话打去,他们就会来帮我们的。”杨笑莲说,这样既能解决节假日人手紧缺的难题,又一定程度上帮助村民赚点钱。

此外,越来越多人特地赶来吃玉米饼,也使得村里的笋干、咸菜、择子粉、土鸡蛋、扫帚、生姜、猕猴桃等农副产品有了销路。“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以前我们都得拿着农产品去集市上卖,出行不太方便。现在来村里玩的人多了,家门口就可以销售。”坐在村口的老人说。

杨笑莲的店门口挂着一副她想的对联“乡野有美食 感恩天下客”。“我们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希望有越来越多人来我们这个村赏景、吃土菜、品玉米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