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文化

一百二十幅真迹亮相,感受丰子恺的“人间情味”

丰子恺在金华通济桥上留影 丰一吟 摄

丰子恺家族藏

记者 唐旭昱 文/摄

义乌市美术馆3、4号展厅内,循环播放着《送别》,这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音量不大,与人们逛展的心境适配。

12月20日,“人间有情——丰子恺漫画艺术精品展”拉开序幕,展出120件珍贵原作。李叔同是丰子恺的恩师。丰子恺的嫡孙丰羽说,听到《送别》,爷爷常常会沉思不语。

展览分4个板块

寥寥数笔画出人间情味

丰子恺(1898-1975),画家、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鼻祖”,祖籍地是金华汤溪镇,出生在浙江桐乡石门镇。

丰子恺曾说:“我的画既不摹拟什么八大山人、七大山人的笔法,也不根据什么立体派、平面派的理论,只是像记账般地用写字的笔来记录平日的感兴而已。”他寥寥数笔,便能画出百般形态、人间情味。

丰子恺一生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漫画作品,本次展览分为“护生之心”“童真之趣”“诗意之情”“闲逸之韵”4个板块,将漫画、文字、视频等形式巧妙结合,全面展示丰子恺的漫画艺术与为人之道。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介绍,漫画一词很早就出现,但在中国的使用始于丰子恺。1924年,朱自清将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发表在文艺期刊上,这是丰子恺简笔画首次公开发表,一画成名。

当时,这幅画也引起著名学者郑振铎关注。不久后,由郑振铎担任主编的《文学周报》开始连续刊载丰子恺的画作,郑振铎给这些画定了“子恺漫画”的标题。

开幕式上,郑振铎嫡孙郑源、朱自清嫡孙朱小涛、漫画家丁聪之子丁小都来了。郑源说:“祖父曾助力丰子恺出版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让‘漫画’这一画种在中国画坛生根发芽。”

义乌的这场展览,是裔萼近年来做的第七场关于丰子恺的漫画艺术展,也是规模最大、作品数量最多的一次。“丰子恺的祖上从金华迁到桐乡,这次来金华义乌办展,也算是回归故土,特别有意义。”裔萼说。

丰子恺画了60多年,有一部作品创作过程长达45年,这就是《护生画集》。这本画集的背后,是丰子恺与李叔同半个世纪的约定与兑现。

本次展览第一板块“护生之心”中的作品,就出自《护生画集》。裔萼说,丰子恺作《护生画集》,劝人爱惜生命,长养仁爱,倡导和平。“爱,既是丰子恺生命的底色,也是他艺术的基调。”

喜欢给孩子们作画

曾回过一次故土金华

开幕式当天举办的《丰子恺绘画艺术》讲座,主讲人是丰羽,他也是本次展览的顾问。“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是丰家唯一单名的孩子。”

丰子恺去世的两年前,把自己很多作品的手稿交给最小的儿子丰新枚,丰新枚是丰羽的父亲。丰新枚去世时,手稿又全部交给丰羽。

在丰羽五个半月大时,丰子恺用铅笔给他画了一幅肖像。“我6岁时爷爷去世,他去世的前两天,还寥寥画了几笔。”丰羽回忆,当时大家以为只是一些笔画,后来通过笔迹还原,才发现画的是他与爷爷,“这幅画的上半部分是戴着羽绒帽的我,下半部分是躺在床上的爷爷”。这是丰子恺的最后一幅画作。

丰羽印象最深的,是在他四五岁的时候,跟母亲从北方坐火车到上海,爷爷叫了一辆小轿车到上海站接他们。“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小轿车,花了5元钱。”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温暖又甜蜜。丰子恺经常给丰羽买巧克力,当时可是稀罕物。“他喜欢抱着我,我喜欢撸他的胡子,就像他撸猫一样。”丰羽说,后来他住在上海,每周都能见到爷爷。

丰羽离开上海后,丰子恺给儿子写的家书里,很多信都提到丰羽。丰羽记得,有一次爷爷发了钱,寄给父亲一点,还特别写明要给他20元钱买东西。

丰子恺一直保持着童心,他在上海的居住地离襄阳公园不远,常常过去活动。襄阳公园有很多孩子,丰子恺曾说,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是他创作的源泉。

本次展览第二板块“童真之趣”中,有20幅“给恩狗的画”,这是丰子恺画给丰新枚的。“我父亲是在抗战期间逃难途中出生的,爷爷给他取名新枚,画作大部分是在逃难途中所作,却看不到苦难。”丰羽说,“爷爷说过,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丰子恺回过金华,丰羽准确记得是在1962年。1962年7月,丰子恺带着妻子和女儿丰一吟来到金华,住在北山招待所,游玩了双龙洞等地。当他们逛到通济桥上时,丰一吟用父亲送给她的照相机,留下了父亲与故土金华最宝贵的影像。

丰羽说,义乌是国际化都市,希望有更多人看到、了解爷爷的作品。“中国的漫画如何在新时代获得新生、获得青少年的喜爱,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丰羽还说,来义乌办展藏着他的小心思,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他想在义乌寻求合作,将爷爷的漫画做成文创产品,传播到更多地方。

本次展览由义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丰子恺研究会主办,义乌市美术馆承办,时间持续到2025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