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武义新闻

上海教授驻企深耕 智启武义工业新篇

武义融媒体中心 应佳丽

“今天企业对接过吗?还有哪些细节需要修改?”眼下,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当地某企业升级的角磨机智能组装生产线已进入方案认证阶段,研究院院长杨敬辉和团队每天跟踪项目进展。“前期升级了一部分,企业使用下来觉得效果不错,现在正讨论后半部分组装。”杨敬辉介绍,整条生产线投入使用后,该企业人工成本将减少三分之二。

杨敬辉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2018年成为武义技术转移工作站第五任站长,“经过挖掘,我发现武义企业需求挺多。我们很有信心,只要持续深耕肯定会有成果”。

针对武义产业集聚、技术人才短缺现状,杨敬辉积极通过当地科技大市场和企业沟通接洽。2019年,她以“揭榜挂帅”方式带领团队帮助武义某企业完成包装线自动化改造,总金额达500万元,受到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关注。那次实践也成为杨敬辉建立研究院的重要契机,“想专门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2020年,在当地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一个教授带着5个学生,在此开启创业之路。

研究院成立了,谁来负责?资金从哪里来?谁来监管?有什么风险?“当时没有一个可参考的先例,也难免有部门持怀疑态度。科学研究不可能立竿见影,得用时间来证明,我只能坚持。”杨敬辉说。

对勇于挑战的人而言,压力是成长的动力。“有激情,做事很拼”是学生对杨敬辉的一致评价。在她的感染下,学生们在不断跑现场做项目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快速提升,最初跟她创业的几个学生现在都已独当一面。这个50多人的团队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00后,在某种意义上,研究院的成立为武义招徕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智能制造不仅仅是自动化生产线的构建,更是整个生产流程智能化升级。”随着研究院不断发展壮大,杨敬辉开始针对行业共性难题,研发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力求在技术上填补企业不足,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角磨机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构建就是在两年多研发基础上,确定角磨机新内在结构后才提上日程。

杨敬辉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踏实,在时间沉淀中探索确定研究方向。研究院成立3年多来已为武义400多家企业提供智能化诊断服务,累计与企业签订项目合同80余项,达成合作金额超4500万元,为武义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解决企业留人难的问题,明年我们计划联合县科技局成立校企合作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研究院,打造一支队伍扎根企业,专门为企业服务。”杨敬辉介绍,目前已有企业和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希望用两年时间实现研究院从方案、设备、产品到商品的闭环,达成自我造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