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潮澎湃
记者 周垚/文 宋洁梅/摄
冬日的金开大地,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新”意盎然。
新能源汽车产业3年实现3个百亿级跨越;金华健康生物产业园入选省首批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示范单位;国家级孵化器占全市比重达到60%,3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7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在这里深耕发展……
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作为金华市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培育新质生产力主阵地,金华开发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凝心聚力向“新”而行,以新质生产力的如椽巨笔,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破与立 驰骋赛道激扬风采
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在总装线上一字排开,各类机器人、机械臂穿梭摆动……近日,在零跑汽车金华智能制造基地,一派繁忙生产景象。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势力中的佼佼者,今年零跑汽车1—11月销量达251207辆,同比增长100%,11月零跑汽车单月销量更首次突破4万辆大关。
零跑汽车金华智能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负责人武岳霖说,之所以能把新车源源不断地输入市场,得益于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强大生产能力。
新能源汽车是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金华开发区依托龙头“零跑”科技引领和产业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迸发出强劲发展动能。
可以说,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变革之际,金华开发区通过前瞻布局、抢抓机遇、优化服务,走出一条“先立后破再立”的发展之路。
早在2014年,金华开发区就谋划建设10.18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园,其中核心区为3.6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小镇,并先后布局一批汽车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当年华科汽车的引领下,金华开发区开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高速发展时代。
而在2018年之后的全球车市巨变中,以华科为代表的国产车进入至暗时刻,导致当年开发区汽车行业产值下跌近40%。此后,金华开发区痛定思痛,引育并举,依托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始抢滩新能源汽车领域。
从壮大整车规模、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强化突破关键领域和突出市场拓展等方面入手,开发区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强根固基,逐步形成以整车制造为核心、涵盖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随着零跑汽车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落地,2021年金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市本级产值首个破百亿产业,产业开启发展新篇章。如今,该区块已集聚零跑、今飞、万里扬、佛吉亚、达亚、常熟汽饰、胜德等知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知名企业,有规上企业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产业集群持续向新向强发展。
2020至2023年,金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产值分别为78.2亿元、149.6亿元、272亿元、340.3亿元,产业年均规模增长率达49.3%,已连续实现3个百亿级跨越。
取与舍
转型升级破圈出彩
生物健康产业是金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金华开发区瞄准这一新赛道,规划建设的金华健康生物产业园,是金华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是省、市重点培育的“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目前平台内集聚包括尖峰药业、康恩贝、花园营养、亚峰制药、赛默制药、寰领制药等优秀医药企业在内的25家规上工业企业,形成“以化学制药为基础,生物制药为先导,维生素D3系列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新格局。
“以技术创新、智能化转型为载体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正在健康生物产业加速推进。”金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金华开发区健康生物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2016年以来,康恩贝投资14亿元先后在健康生物产业园落地国际化先进制药基地项目、年产520吨配套中间体技改项目、原料药异地搬迁项目等,已建成占地212亩、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先进制造厂区。
走进企业生产车间,一个个从4层垂直贯穿到1层的巨型储罐十分醒目,几条灰色管道自上而下将其串联。“以前都是单层厂房,靠人工输送原料,容易造成资源损耗。”厂区技术总监周兴积说,“现在只要在4楼放料,原料自上而下垂直转移,到了1楼就能出产品,不仅节约用地,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厂区最终形成“中间体—原料药—成品制剂”一体化完整产业链。
在不远处的赛默制药百诚医药产业化平台项目,偌大的车间里,“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起点放料,密闭的玻璃罩内,机械手飞快地来回操作,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平均能将17000支药剂灌装入软瓶中。
“企业不断加大新技术投入,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又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金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综观开发区整个健康生物产业,企业取“新”舍“旧”脚步不断加快,数智化转型升级加速,技术创新迭代,以科技创新塑造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创新加持下,更成熟更具竞争力的健康生物产业生态正逐渐形成。
新与进
科技赋能硕果连连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在浙工大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数台大型专业科研仪器设备运转有序,科研团队正在紧张攻关。“目前我们已在产业转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如碳中和实验室与金华开发区中科孵化器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绿色零碳工业园区。”研究院理事长鲍健强表示。
这也是金华开发区推进重要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开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建成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7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6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孵化器占全市比重达到60%。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金华开发区通过构建“企业主体+平台赋能”一体贯通创新模式,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展开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建立领导联系机制和驻企服务员工作机制,成立“专精特新”联盟,设立事先审核流程、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等一系列举措,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数据显示,金华开发区研发强度连续3年位列全市首位;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增加值比重80.1%,高新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投比重25.4%,2项高新产业结构性指标均居全市首位。
针对企业的研发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创新、知识产权和专利申报,金华开发区相关部门积极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指导,为企业发展“开良方”“抓良药”,帮助企业实现“补短板”“锻长板”。
金华畅能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全自动刀旋式切管机及煤矿托辊加工专用设备及管件加工成套设备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在金华开发区大力支持下,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推动数控机床向设备性能高端化发展。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畅能机械被认定为2024年第一批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如今,金华开发区已形成逐级提升、特色鲜明、梯度发展的三级梯度培育路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截至目前,金华开发区共培育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培育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家,位居市区第一、全市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