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00后大学生向“新”发力,收获全国首创

记者 季俊磊 文/摄

上周二,金华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度“双华”奖学金名单揭晓,全校两万多名学生激烈竞争,最终仅5人获奖,智能制造学院大三学生史旭豪是其中之一。他是该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创新班学生,该班由专业综测成绩前20%学生组成,是专业创新领域佼佼者。史旭豪说:“从入学开始,我就坚定了走自主创新之路,希望能为行业创新赋能,填补一些行业发展空白。”

入学两年多以来,史旭豪带领团队承担机器人项目10个,获得省级、国家级各类比赛奖项5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公开发表论文4篇,还有6项发明专利正在受理中。更难得的是,他与团队研发的不少产品已投入市场。他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勇闯人工智能无人区,将前沿技术带出实验室,带动产业升级与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从小耳濡目染

毅然报考机械制造类专业

记者见到史旭豪时,他穿着黑色卫衣和深蓝色牛仔裤。“黑色耐脏,就算蹭上些机油,旁人也看不出来。”大多数时间,他都泡在实验室里。在他看来,一步步脚踏实地去尝试,实际进展远比在会议室里讨论快得多。

史旭豪的爷爷是一名手扶拖拉机维修工,父亲是八级钳工,年轻时两人都是妥妥的高尖端技术人才。“全家人都从事与机械行业相关的工作,我从小跟在他们身边,慢慢就喜欢上捣鼓各种机械设备。”从高一开始,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到亲戚家的机械厂学习。史旭豪从打螺丝、拆板子、钻孔切割开始学起,手上长满水泡是家常便饭。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机器视觉,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几乎每往前走一步都具有开创性。

为了解这一新兴领域,史旭豪整天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同时向车间里的高级技工当面请教,慢慢发现工业领域加入机器视觉后能实现许多智能化、自动化操作,不仅生产效率提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他说:“从那时起,我就制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希望能使机械更智能,解放生产力。”

高考那年,史旭豪超本科线80多分,寻遍能上线的本科高校却没有找到想读的机械相关专业。“当时我看到金职院(2022年)在全国专业院校里排名第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还是双高A档国家建设专业,就毫不犹豫填报了志愿。”身边同学都说他放弃本科读专科不明智,他一笑置之。在他眼里,这里就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加入机器视觉实验室

首个负责项目拿下全国首创

入学第二天,史旭豪便迫不及待地找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白东明博士,希望能加入他的机器视觉实验室。“白老师考验了我,幸好高中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顺利过关。”史旭豪说,当时白东明正带学生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他很羡慕,学习更加努力,仅一个月便掌握了通常需要学习半年的海康威视机器视觉软件。

这两年,史旭豪作为主力队员参加10余次国赛,不仅获得专业技能竞赛国赛3金1银、双创大赛国赛1金1铜,更铸就超强抗压能力与专注力。不久前,为了备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字化改造”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史旭豪直接睡到实训室,把书桌搬到设备边。“在这个项目中,需要解决上百种阀体的精准定位问题,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全盘重来。”为了避坑,史旭豪编写了近万字的“错题本”,经过千余次参数调试、图像识别、位置修正、目标分类、对比度测试,最终在2秒内完成全过程73个视觉信息程序测试。

在实践中磨练技能,在挑战中收获成长。大一下学期,史旭豪首次以负责人身份组建团队承接校企合作研发项目:仿生测试机。“这其实是一款工业机器人,可以模拟人在跑步机上跑步。”从接到企业诉求到完成产品研发,史旭豪团队前后耗时6个多月,仿生测试机更新4代,如今已在多家公司生产线投入使用。

“仿生测试机的研发难点在于智能视觉监控设计,它在跑步机上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预警,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史旭豪坦言,新一代仿生测试机还增添了配重伺服功能,能模拟人的不同体重测试跑步机性能。值得一提的是,史旭豪凭借此项研发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脚踏控制、配重伺服设计为全国首创。

99分也是废品

人工智能蓝海中勇闯新路

“在学校里,60分就能及格,但在企业里,做到99分也是废品。”专业始业教育时专业课老师说的这句话,史旭豪始终铭记在心。在2023年“精密零件自动分拣系统”项目中,史旭豪通过3D相机进行三维重建时,一次次调试检查、一遍遍反复操作、一回回推倒重来,最终成功将三维重建精度缩小至0.03毫米。在他看来,每0.01毫米的推进体现的不仅是成败,更是作为一个匠人追求极致的匠心。

2024年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史旭豪作为一名蓝领技工站在全国舞台上向大家讲述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赢得满堂喝彩。“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不断进步,机器人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新的编程语言、框架和工具层出不穷。”史旭豪对新技术时刻保持好奇心,努力学习,勇于尝试,熟练掌握机器学习算法以及机器视觉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不断提高竞争力。他和团队积极应对挑战,成功跨越技术关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

2024年,史旭豪参与了采茶机器人、农渔双形机器人两个项目的研发,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受理专利2项,立项新苗计划课题3项,其中《常见失效机理与可靠性试验方法》一文在知网上点击引用率超3000次。“随着技术突破,无人农场农机装备不断改进升级,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绿色、智能发展的大趋势。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技的核心力量,正逐步渗透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他说,希望未来在人工智能蓝海中勇闯新路,让更多人看到奋斗在中国创新浪潮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