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新区新闻

一路向“新”

2025,金义新区这样当先锋打头阵

记者 苏宣萌

2024年的9个“新”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

2024年12月31日,金东区召开区委五届七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对2025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公布了新区2025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增长7.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长20%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然明晰,新的一年,新区如何继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如何为全市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当先锋打头阵?

稳中有进 质效提升

行至岁尾,回看全年。

过去的2024年,是充满变数与挑战的一年。

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等冲击,新区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积极因素增多的良好态势。

去年前三季度,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位列全市第二;去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增长4.5%,其中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1%。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份殊为不易的成绩单,不仅是全区上下躬身入局、攻坚克难、共同奋斗的结果,也蕴含着新区守正创新、把握发展主动的内在逻辑。

回看新区2024年的发展路径,新区的“新”主要体现在9个方面:

政策争取实现新突破。向上争取专项债资金61.2亿元,占全市份额的13.4%;落地省级“8+4”政策资金3.5亿元,“两重”“两新”政策资金38.9亿元,“两重”份额占全市的42%。早谋划、早行动,抢先承接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谋划入库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9个,资金需求25.7亿元;债券项目88个,资金需求160.4亿元。

“三大突破”实现新跨越。七星拱月式平台发展矩阵协同发力,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江岭、贸创、胡思等特色平台加速建设;芯瓷科技、小远机器人、华创商用车、骊勒新能源等一批新项目竣工投产;成功招引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5个,“3+3”产业聚链成势,主导产业集聚度超60%,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60亿元。

创新能级实现新跃升。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为3.21%,增幅位列全省第二。金华科技城运营管理机制优化、力量充实;连续5年引进大学生超万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分列全市第二、第一,研发费用投入增长21.9%,位列全市第二;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0.6%,连续11个月位列全市第一。

改革攻坚实现新破题。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11项“牵一发而动全身”攻坚性改革和202项具体改革举措,形成“大场景、小切口、关键处”三位一体改革攻坚格局。持续打造以效率为核心的最优营商环境。创新“揭榜挂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刷新信用等级评定全市新纪录。

枢纽开放实现新拓展。聚焦国际陆港建设,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征迁跑出“杨梅塘速度”,借势谋划保障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内畅外联、港城融合、港产联动、港贸互促项目48个。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金义综合保税区实现争先进位,创新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金义“第六港区”建设顺利推进,形成义甬舟、金丽温开放大通道起点效应,海铁联运发行11.9万标箱,同比增长57.4%。

城乡融合实现新蝶变、消费信心实现新提振、公共服务实现新迭代、平安法治实现新提升……可以说,2024年,“新”蕴含了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亮出了无惧风浪、行稳致远的发展底色。

2025年的10个“新实践”

路径清晰 支点明确

今年经济工作如何着力?会议传递出鲜明信号,持续攻坚平台项目产业“三大突破”,以重点工作的攻坚冲锋、突围突破,牵引带动各项工作整体提升、全面跃升。

同时,对标2025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以“三大突破”为牵引,狠抓10个“新实践”,加快攻坚打造各领域各方面标志性成果。

如果把2024年的9个“新”看作是对发展结构的概括,那么这10个“新”就是未来发展路径明晰、支点明确。

狠抓项目建设新实践,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各类政策资金争取总量占全市份额“只增不减”;以“十项重大工程”特别是“千项万亿”工程项目为关键,确保“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和亿元以上新建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达50%、二季度达80%、10月底前全部开工;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保障机制,核心要素争取规模占全市15%以上。

狠抓招大引强新实践,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集中力量招引一批高能级项目、高质量项目、产业链关键环节外资项目,并为更多符合产业导向的成长型本土企业创造发展空间;创新准入清单、产业图谱、政策支持、政务服务等新举措,力争招引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5个以上,实际使用外资超1亿美元;切实推动海内外金东籍人士助力家乡发展;全力开辟“赛道、团队、资本、盈利模式”四维招商新境界。

狠抓产业崛起新实践,加快构建新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速壮大新兴产业,塑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应和集群效应,强化关键环节聚链补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有机融合;因地制宜推动科创平台与创新企业双向赋能,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3.5%;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购租房补贴、生活津贴、人才住房、科研项目申报等各方面保障,着力打造“人才向往之城”。

狠抓扩大内需新实践,增强消费促发展基础性作用。持续释放“两新”政策效应,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新型消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狠抓共富提质新实践,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牵引,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加速城乡融合,深化林苗一体化改革试点和“爱心卡”集成改革,启动实施稻香东湖共富带,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3以内。

狠抓枢纽开放新实践,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优化新区城市规划,做好金义高铁站站城一体规划和金义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布局;建成金义数字经济总部中心,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增强外贸新动能;加快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以及甬金、甬金衢上高速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曹塘澧公路改造及其连接线工程、金义中央大道配套工程,构建内畅外联、多式联运、多港联动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

狠抓深化改革新实践,加快推动重大改革落地见效。以经济领域的重大改革为牵引,因地制宜找准“小切口”、借势聚力撬动“大变革”;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民营经济32条”等一揽子政策落地效果评估,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探索分村有机更新、整村集中托浮、集镇公寓安置等落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狠抓优化营商环境新实践,不断塑造最强核心竞争力;狠抓人文兴盛新实践,着力构筑新时代文化文明高地;狠抓积道善治新实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金义新区管委会主任、金东区委书记黄国钧指出,新区已全面迈入“港廊一体、双核聚变”发展新阶段,正处在全面突破、赶超跨越的关键期、窗口期。新区发展的主战场主平台定位持续凸显,重大战略叠加优势持续发力,重大项目突围突破的动能持续释放。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交出“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的高分答卷。

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作为推动金义一体化发展的“主平台、主力军、主战场”,让我们期待新区以一地一域之发展,为奋力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