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文化

《文锦华夏》亮相九三学社艺术展

用《金华日报》织出的汉服 就是这么美

王雷(左)向观众介绍《文锦华夏》

《文锦华夏》

《文锦华夏》局部

记者 金璐 文/摄

2024年2月23日《金华日报》第11版刊登过一篇《百卷册页化丝缕,蟠龙破云透字来 用纸作线织龙袍是什么玩法?》,讲的是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老师、实验艺术家王雷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路径,把有文字的纸搓成线,当成创作的原材料,他用纸线织出的汉、唐、明、清等不同朝代形制的龙袍,让人啧啧称奇。

在采访结束时,王雷透露,他正在织的一件作品以《金华日报》作为原料,由于制作周期要好几个月,先搓线,再编织,工序繁复,他预计还要两三个月才能织完。

然而,这件作品的工期远远超出王雷的预计。最终,它用了8个月。在本周日开幕的《蓄力前行——庆祝九三学社金华市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艺术作品展》上,它终于首次与广大市民见面。

用了300份《金华日报》

市民胡先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市文化馆群星展厅搞了个新的艺术展,他刚好开车到了附近,便停了车,上二楼去看一看。

刚进展厅,胡先生的视线便被展厅右侧悬挂的一件汉服所吸引——它两臂张开,仿佛一只巨鸟展翅凌空翱翔,在展厅里一众挂在墙上的艺术作品中特别显眼。

这件汉服看上去仿佛是用毛线编织而成的,上面的花纹极为立体。胡先生想:居然有人织了件毛衣来参加艺术展,挺有趣!但他对于织毛衣并不怎么感兴趣,只望了一眼,就把注意力投向展厅里的其他作品,逛了三圈,他都没有想起要去看看这件汉服的标签。

第四次路过这件汉服时,胡先生突然听到有人说:“这件衣服是用纸做的!太神奇了!”

纸做的?胡先生吃了一惊,走过去仔细观察,这才发现,织衣服的线颜色灰白,却又夹杂着一点点的彩色图案,这不但是纸,而且是报纸。在汉服边的基座上,胡先生看到了说明,原来,这是一件用《金华日报》搓线织成的汉服。

胡先生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他说,从来没有想过,报纸居然有这样的应用,能搓成柔软的纸线,并编织出如此精美的图案,这一件衣服要用多少报纸,要织多久啊?

制作它的艺术家王雷刚好在现场,他回答说,衣服做好以后他称了一下重量,大概15公斤,按照每份报纸50克左右的重量来算,大约用掉300份《金华日报》。

这么多份报纸是怎么来的,花了多少成本?王雷回答,自己是2019年下半年到浙师大任教的,来金华第二年,他考虑到接下来创作要本地化,就特地囤了一大批《金华日报》。因为是找收废品阿姨买的过期报纸,没有花太多钱。

其实,王雷原本没打算这么快就把这批《金华日报》用了,他构思这件作品时,原本打算用另一份全国性报纸,但刚搓成第一个纸线团,开始编织,就发现这种纸线非常容易断。他查了资料才知道,有些报纸的纸浆是用回收后的纸二次化浆的,因为纤维被两次打碎,所以特别脆弱,纸线容易断,无法承载编织的重任。于是紧急换上《金华日报》,从头开始制作这件作品。他从编织的角度说:“《金华日报》很好用,纸质很好,韧性很足!”

形制来自山东孔府旧藏

“这是一件龙袍吗?”胡先生问。他看到这件汉服上有着明显的龙纹,以浮凸的织法呈现。

“这不是龙袍,而是蟒袍,它的形制来自山东孔府旧藏。”王雷回答说。分辨龙袍和蟒袍最重要的指标是:看衣服上面的龙是五个爪,还是四个爪。五爪为龙袍,只能皇帝穿;而蟒袍最早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恩赐,后来成为文武百官的一种赐服以及王侯将相的通用礼服,主要用于吉庆典礼等场合。明代,蟒袍的赐予有严格的等级和规定,通常只赐予有巨大贡献且受皇帝信任的内外臣工及其女性亲属,因此能够穿着蟒袍者具有极高的地位和身份。这件蟒袍的原型由明代皇帝赐予孔氏,山东孔府一代代珍藏,保存至今,现藏山东博物馆。

这件名叫“香色芝麻纱绣过肩蟒女长衫”的文物,是明代服饰中的珍品,它竖领,大襟右衽,阔袖,右侧腋下缀一对白色暗花纱彩绣蝴蝶纹垂带。前胸、后背采用平金绣等技法绣过肩蟒、花卉等纹饰,左右袖前后各绣一只盘金侧蟒,蟒纹周围绣饰浪花、花卉、盘金线如意云头。这些特点也在这件以《金华日报》为材料的汉服上一一体现了出来。

用纸是如何织出汉服上各种繁复图案的?王雷说,多年前最早他只能织平针,后来随着经验的丰富,他终于把纸线的直径从5毫米降到1毫米,有了在衣服上编出各种浮雕纹样的可能性。而在编织工艺方面,他也是不断摸索和改进,甚至创造出了好多种连编织教材上都没有的针法,这才让图案如此立体生动。

是“华夏”,也是“金华”

“这件作品名叫《文锦华夏》。”王雷说。所谓“文锦”,这里的意思是用文字织成的锦,今天的报纸承载着今天的文化;明代形制的汉服正是华夏衣冠的集大成者,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以这种独特方式组合在一起,有一种古今结合、既传承又创新的美。题目里的“华”字有多重意蕴,它既是“华夏”的“华”,也是“金华”的华,还是“金华日报”的华。

跟王雷以往的作品相比,《文锦华夏》与众不同。它是王雷织出的第一件比例为1∶1的汉服,尺寸更大,视觉冲击力更强;在纹饰方面,模仿了古代的缂丝工艺进行编织;选择孔府旧藏的文物为原型,为的也是衣服后面承载的孔子文化。

王雷将纸作为创作材料始于2007年。纸在他眼中是一种神奇的材质。他说,人们总觉得,纸张脆弱,钢铁结实,其实钢铁遇到湿润环境很容易氧化,纸的生命周期可能比钢铁的生命还长。老话说,纸寿千年,藏在合适环境下的纸,能够在千百年后依然清晰地呈现当时艺术家的所思所想。

上面有字的纸,在王雷眼中本身就蕴含着力量,能与编织成的衣服构成一种独特的矛盾张力。报纸是王雷钟爱的创作原材料之一。他认为,报纸有着权威性的特征,又有与时俱进的入世感。他用许多报纸制作过艺术作品,他老家的《大河报》与求学地的《北京晚报》都曾经有过专门的作品。

听了王雷的讲解,在场的观众们都挺激动。

参观者周芳芳说,看到这件汉服,她突然有一种冲动,很想试穿一下,因为它的色调太美了,有一种古朴雅致的感觉,上面隐隐约约透着的图案,让它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好像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都扑面而来。

“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被这种磅礴的气势所吸引;走近一看,又被编织的细节所惊叹;再走近,发现它每一根线都是用报纸搓成,那么细致,那么均匀,会为这种特别的材料和工艺而惊叹;知道是用《金华日报》做的,会很感谢艺术家用这种方式,让金华文化走向世界。”参观者洪淑芸说。

我市画家吕虎林说:“这件汉服能吸引人的眼球,能让我心里一颤,这就是艺术品的成功。”

将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巡展

王雷说,《文锦华夏》是在2024年夏天完成的,一直舍不得拿出来,接到过北京的几个展览邀请,但觉得这些展览不够大,都没有去参加。之所以选择在这次艺术展上首展,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是九三学社成员,现在又担任了九三学社金华书画院院长,想让这次展览增加一些有分量的展品;另一方面则是他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金华市民的情感。他说:“家门口的展览,来参观的人可能就是你的亲人或者是你的挚友,我想让他们看到我这两年的努力。”

“你在哪个地方生活,就像树在哪里扎根一样。在金华,就会表达金华的内容,我不可能再去用河南的报纸来承载。”王雷说。来到金华几年,王雷很喜欢这个“第二故乡”。他说,一个人适不适合在一个地方生活,就相当于花草是否适应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金华水好,空气好,绿化也好,来金华居住,比他之前想象的更舒服。同时,金华这个城市在人文上包容性很强,他身边的不少河南老乡在金华都生活得不错,在事业上找到了各自的平台和空间,这让他有一种自由感,创作上能够更好地释放自己。

据王雷透露,《文锦华夏》将在市文化馆的群星展厅展览到1月6日,然后去北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全国优秀作品巡展的审核,之前他接到邀请,报送了这件作品,已经通过初选。他想让这件《金华日报》制成的汉服,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