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江潮声”·润“婺”有声宣讲团成员付千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沙古堰三十六,琅琊无处不峰回;铁店遗有婺州韵,双湖水墨烟雨迷”。当我行走在琅琊的青山绿水间,领略旖旎唯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一村一品”的独特韵味,“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变得具象生动。
闲暇时光,约上同事在镇域周边逛逛,涓流千年的白沙溪,烟雨迷离的琅峰山,碧波荡漾的金兰水库,都是“我在村里拍大片”的背景板,朋友圈获赞无数的“打卡照”吸引周边地市的亲友前来游赏。节日假期,可以加入村里的广场舞队伍,一起看一场家门口的婺剧,或是到露营基地骑马、烧烤,参加一场村BA,喝一杯乡野咖啡。从千年窑韵焕新的泉口,到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上盛,从忆农悟廉的杨塘下,到产学研一体的徐联。这些,只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婺城乡村精彩蝶变的一个缩影。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宣讲员,我感受着文化的蓬勃力量,也把讲好以文兴业富村的故事、传递以文润心亲民的声音作为追求。
蹲下来,用心体悟。把蹲点调研与深度阅读相结合,努力学懂理论体系、把准精髓要义、学透发展脉络,真正感受“思想伟力”,读出“真理味道”,学到“看家本领”。
走进去,用情发声。让语言接地气更冒热气,让形式有颜值更有言值,在共情中引发共鸣,以真心换得真情,实现互动满满,群众有感。
携手行,用力合鸣。努力挖掘农创客、“新农人”、文化特派员、乡村运营师等新力量,引进民企、国企、央企及各类社会组织,一同在金淘金,点石成金。当“文化味”的烟火气在乡村升腾萦绕,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实践的文化根基越扎越深,催动加速绘就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我想,我可以是一扇窗,关时照映“浙”里故事、风景,开时共享潮声、传递能量;我想,我们可以同唱一首歌,奔跑在之江大地,相约在下处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