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民生

“三问东阳渔具业”之二:

世界一流还要“再等20年”?

记者 何思涵

从独占全国渔线产业七成份额,到国际、国内渔具产业标兵、追兵崛起,歌山渔线全国第一的“江湖地位”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全新竞争格局的东阳渔具产业,处境有些尴尬。

有业内人士戏言,东阳渔具产业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大,想追上要“再等20年”。对此,东阳市渔具产业协会会长楼亚军并不认同,他说:“在迈向世界一流渔具产业的道路上,东阳渔具业不想‘再等20年’,我们要只争朝夕,迎头赶上。”

问路 代工困境 一根渔线的不同身份

代工困境

一根渔线的不同身份

走进东阳市怡乐钓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上千台编织机轰鸣作响,生产场景颇为壮观。然而,在龙头企业开足马力、热火朝天的生产背后,东阳渔具业的作坊主中,不少人正直面代工困境。

“同样的原材料,国外企业制造出的渔线拉力高出15%,耐磨性更强,不易掉色,切水性更佳。”怡乐钓具有限公司是东阳较早一批拥有自有渔具品牌的公司之一。公司副总经理朱斐婷坦言,东阳渔具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国内渔具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在多地形成细分产业基地,如山东的钓竿、湖北的鱼饵、江西的鱼钩等。东阳生产的渔线虽市场占有率高,但利润微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想要“以小博大”,并不简单。

“日本渔线生产水平为什么这么高?一是其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二则其‘干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使然。”东阳市渔魁钓具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纲曾多次赴日考察,感触颇深。日本渔线工厂,虽人数寥寥,却数十年如一日,专攻渔线,工艺代代相传。反观东阳,渔线虽产量庞大,但技术含量不足,缺乏专业生产原丝的企业,更鲜有钻研的技术者。

董纲告诉记者,东阳的渔线业者多为加工式“分装”,准入门槛低,家庭作坊式企业或个体户购入绕线机器即可投产,传统工艺与设备大行其道,自主研发与核心竞争力缺失,致使东阳渔线众多业者深陷“廉价”“代工”的泥淖中。

同一根渔线,“身份”各异,“含金量”自然不同。此现状,揭示了东阳渔具产业不少从业者的困境:创新滞后,传承乏力,仅凭模仿他国技术,难以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实现赶超。

探路 倾注匠心

更加优秀方可脱颖而出

技术突破非一日之功。面对困境,东阳渔具企业正选择迎难而上,在这根日新月异的渔线上,凝结更多匠心。

“日企高度细分的产业模式自然有其优点,比如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但他们在应对小批量、高频率新品开发以及快速交货方面也存在不少短板。我们应该扬长补短,吸取经验。”楼捍民经营的喜曼多钓具有限公司是东阳渔具产业的“老大哥”,凭借对行业风向的敏锐嗅觉,公司率先转型,定位中高档渔线市场。

公司董事长楼捍民表示,喜曼多有意培养国内原材料供应商,对供应商的产品品质和交货期提出了严格要求,并于2003年专门成立新品研发设计部。而他另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做法,则是在公司成立“钓鱼团队”。

早在2003年,喜曼多联合中国钓鱼协会,主办了首届喜曼多杯全国钓鱼大奖赛,开创了由企业承办全国大赛的先河。之后,企业每年参与或承办各类全国性和国家级的钓鱼大赛,与全国各地垂钓高手、钓手爱好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喜曼多每一款研发新品都会经过全国试钓专员的实战测试和检验,既推动了垂钓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有效扩大和巩固了企业的市场覆盖面。

在怡乐钓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每一根新品渔线同样会经受多种测试设备的多次极限测试。“各环节完成后我们会对渔线进行一次拉力检测,确保每批产品的变形拉力值都在同一个标准数据范围内。”公司董事长楼向南是建筑行业的高级工程师出身,科研背景赋予的严谨与专注,也被他牢牢投注在了产品上。“市场需求日益旺盛,能否‘接得住’‘接得稳’,归根结底还是看产品本身。足够优秀的产品,方可真正在行业内脱颖而出。”

赶路 赶超一流

必须“放长线,钓大鱼”

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方能紧握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匠心之外,东阳渔具产业如何进一步“放长线,钓大鱼”?

近年来,在几家规上企业的引领下,东阳渔具行业开始持续深耕科技创新领域,通过自主研发、自创品牌,在新材料开发应用、产品轻量化、自动化生产线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坚守工匠精神,并非墨守成规,而应与现代科技融合,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市场的适应与创新。”东阳另一家规上企业——山野钓具首先将目光投向上游,力图实现“原材料供给自由”。董事长楼江伟来自歌山镇著名的渔线专业村象塘夏楼村,3年前,他拿出上千万元投资了杭州一家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企业,保障渔线生产的原材料供应,以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山野钓具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东阳渔具业树立了榜样。

“以前是吃身体上的苦,现在是破技术上的难。”和喜曼多一样,楼亚军的东阳现代钓具有限公司是歌山最早一批自有渔具品牌之一,也是东阳唯一一家渔具类高新技术企业。

“去年,我们公司对注塑车间进行全面升级,采用更为先进的自动供料系统,能自动进行余料回收系统,生产效率提升了30%。”近年来,现代钓具每年都会投入上百万元进行研发,针对用户的精细化、个性化需求,生产适应不同水域、鱼种、垂钓环境的渔线。

渔线品质的提升为现代钓具进军高端市场打下了深厚基础。去年,现代钓具携带新品参加了欧洲国际渔具展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PE线制造的精湛技术。其中两款产品荣获国际奖项,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新模式的探索、新业态的成长、新技术的突破,让东阳钓具产业之路走出了生机活力。但想要领跑渔线行业发展方向,仍需政府和企业在品牌建设、质量管理、行业规范等方面持续发力。

“东阳渔线产业短板之一,在于缺乏行业标准与质量体系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歌山镇的歌山产业园区内,集聚了七八家中等规模的渔具企业,企业经营者纷纷呼吁制定行业标准。

东阳市杰尼钓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冯立平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都是标注0.6线号的渔线,有的公司会‘涨号’做,即实际做0.8线号,这样一来就误导了客户,让自家的产品显得比其他渔线更结实,拉力更好。”这样的行为如不限制,长此以往必将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2024年10月24日,东阳市渔具产业协会正式成立。在当选协会首任会长的楼亚军看来,东阳渔具产业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确有很大差距,这是给行业注射的一针清醒剂。政府与企业需携手并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串珠成链”,扭住“微笑曲线”两端,这根小小的渔线才能在风浪中抛得出,抛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