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圈粉青年 思想引领成长
——我市开展“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纪实
记者 陈浩洋
党的创新理论是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最好养分。如何让青年学理论、听理论、说理论,推动理论普及大众化、年轻化,培养一代又一代理想远大、报效国家的有志青年,是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的重要课题。
去年3月,我市创新启动“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招募100名来自全市各级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的95后优秀青年加入宣讲人才孵化队伍,培育壮大“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群体,以“新”的话语、“活”的讲述、“潮”的传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到青年心坎上。
把“话筒”交给青年、用理论打动青年、让青年讲给青年听,近一年的“青言青语”成为我市擦亮青年理论宣讲这张“金名片”的生动注解。
理论与青年双向奔赴
一纸“招募令”,引来理想青年积极响应。
去年3月19日,“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面向全市发布“招募令”,来自各级机关、学校、企业300余名95后青年踊跃报名。
随着选拔流程的推进,遴选出的50个优秀作品在全网展播,更是在网络社交“朋友圈”收获一大波关注与支持。
通过网络助力和线下PK,100名95后宣讲新秀脱颖而出、正式“成团”。这当中有帅气的男主播,既酷又飒的女特警,温文尔雅的人民教师,也有初入职场的00后,扎根基层的年轻干部。
“这是一次理论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理论青年化传播主要靠青年,只有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使理论直抵青年人的内心。
新秀要成长,离不开完善的孵化机制。为此,“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实施“边学边讲”“以老带新”两步走。
一方面,签订全周期“积分制”成长协议,搭建全市首个线下青年宣讲员“学讲用”一体的“婺江潮声”理论宣讲孵化基地,常态化开展青训营、开放麦、新秀赛等活动,在多元化系统培训中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这次蹲点宣讲,对我而言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全新体验。我也从中汲取了多样化的宣讲技巧,例如情景剧等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在参加完去年4月举行的“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金东专场蹲点宣讲活动后,来自金东区孝顺镇的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汤琳璐这样说。
另一方面,从社科理论工作者、高校教师、老干部中邀请13位专家组建1个导师团;在全市范围遴选15名理论素养较高、宣讲成绩突出的优秀宣讲员组建1支旗手团,对青年宣讲员进行成长全阶段培养,每年指导宣讲员备课磨课,稳步提高宣讲队伍专业化水平,形成“13+15+X”裂变效应。
去年5月,在“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思享”大讲堂暨2024年全市理论宣讲青训营上,“婺江潮声”宣讲团优秀宣讲员方振、张博文、张永成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宣讲经验。
“蹲点宣讲就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民风民情,在近距离接触中找寻切入点,讲大家听得懂的话,讲大家听得进去的话。”张博文说,在蹲点宣讲的过程中,宣讲员不仅要向群众学怎么“讲人话”,打捞最真实的宣讲素材,也要思考如何活用党的创新理论去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
过去一年,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深入基层一线和青年身边,在田间地头、车间工厂、文化礼堂、社区和广场,拿起话筒就讲,搬起板凳就听,处处都是“练兵场”。
“一个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叶剑鹏说,每次宣讲,望着台下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心底有一种力量在升腾。理论与青年的“化学反应”,正激起青年学习理论、认同理论,又再用理论影响更多青年的正向循环。
宣讲与传播双向出圈
理论具有权威性,但不等于理论传播是“高冷”的,“可望而不可即”的。
“李渔身兼作家、商人、编剧等多重身份,还是个爱玩会玩的生活家,从他身上更能理解‘兰溪日子 有戏有味’这个文旅大IP”“90后陈凌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学毕业礼物会是一座百年老酱坊,而她也学会了坚守,一直用心呵护这份来自老祖宗的宝贵手艺”“当村里要复建姚氏家庙时,姚宝熙老人一人独捐400余万元,自己却节衣缩食,一根皮带用了20年”……
去年5月15日至17日,文化赋能擦亮浙中“金”名片——“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兰溪专场蹲点宣讲活动举行。带着所见所闻、问题和思考,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大学生宣讲团宣讲员纷纷上台“抢麦”;当地基层年轻干部更是一改往日的“羞涩”,结合工作分享自己的思考。现场时不时冒出的“金句”、抖落的“包袱”,让整场理论宣讲轻松欢快、笑声不断。
创新话语表达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只有用普通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感染力的表述来进行理论传播,把理论讲透彻、思想讲鲜活、实践讲生动,才能不断提高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青年宣讲“开放麦”就是浙江探索的新型理论宣讲模式,以脱口秀“一个人、一支麦、一束光”去繁就简的表现形式,让宣讲员利用大众文化,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破圈”发展、“跨界”传播。
除“开放麦”宣讲,“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还不断尝试转变话语体系,探索突破固有形式,相继推出“蹲点宣讲”“快闪式宣讲”“情景式宣讲”“辩论式宣讲”等多种形式。
去年7月,“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义乌专场蹲点宣讲活动举行。百名“婺江潮声”优秀宣讲员、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和百名浙江大学政治与公共服务强化班学员,分赴兰溪、东阳、义乌、武义、磐安,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调研走访过的其中10个村庄进行“解剖式”调研。
“空心村”改造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年轻人如何在新时代乡村治理改革中发挥用武之地、生态何以富县富民……带着通过调研而来的问题和思考,浙大学子和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在“联动式”学习、“解剖式”调研、“蹲点式”宣讲的基础上,形成了10堂生动的“浙里·乡村公开课”。
去年11月,在“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浦江专场蹲点宣讲活动中,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以情景宣讲形式,讲述了“‘泥土干部’的奉献精神”“‘四下基层’的为民情怀”“家风文化助力廉政教育”3个故事,让宣讲既“走新”又“走心”。
在去年10月举办的“全国优秀宣讲员浙江行”活动上,张博文分享了自己从艺术生考公上岸,在职场遭遇困难时用《之江新语》治好了精神内耗,最终实现个人成长的故事。生动的讲述和幽默的表达,给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石磊留下了深刻印象。“既能直面现实困境,也能用理论去‘破圈’。”
在上月30日召开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座谈会上,张博文作为唯一一名宣讲员代表作了交流发言。他说,当青年人被“理论潮品”吸引,他们也会不断“催更”,甚至从听众变为“播主”,成为传播科学理论的新成员。
能讲和能干双向促进
宣讲源发于理论,指向于实践。
在“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兰溪专场蹲点宣讲活动中,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在蹲点调研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制作了视频或VLOG。其中,《永昌,我来了》在婺江潮声视频号、美丽兰溪抖音号上的总阅读量达11万人次。“拍得太美了”“这是一部永昌的文旅推广片”“有机会一定来永昌”……网友们纷纷留言。
把理论宣讲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过去一年,“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发挥“蹲点宣讲+”效应,引导青年蹲点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市情社情民情,认真学习群众智慧、群众话语,做到带着思考去调研、融入群众找答案、就地取材做宣讲,在沉浸体验、实训实战中提升宣讲水平的同时,推动理论宣讲赋能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共同富裕。
“组织青年宣讲员沉到一线去‘碰钉子’‘想辙子’,在最真实的宣讲场景中培养一批能讲能干的优秀青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婺江潮声”青年宣讲百人计划以理论宣讲为切口,为广大青年锤炼思想、锻炼本领创造有利条件,激励广大青年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去年7月,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金华开放大学老师王多多又多了一个身份——派驻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的市级文化特派员。“一次又一次参加蹲点宣讲的磨砺,让我对调查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做好文化特派员工作有了更大的底气。”一到岗,王多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家底”,然后提出“结合夏李村的戏剧文化优势和李渔名人效应,推动打造多情夏李——李渔文化戏味体验地”项目。
“举办村晚、录制村歌、策划儿童节目《笠翁对韵》、组建李渔家班,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不少人气,特别是举办2024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首届‘我们的村K’大赛兰溪片区预选赛活动,让夏李村的知名度提升了不少。”夏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敬说,王多多的到来,给村子注入新鲜力量,也带来很多新思路,让大家对村子走文旅融合的路子信心满满。
去年,百人计划青年宣讲员陈康妮同样成了一名东阳市文化特派员,派驻白云街道十里头社区。“在参加百人计划蹲点宣讲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蹲下去’找问题、‘站起来’想办法。”陈康妮说。
去年11月,她和社区共同策划了“拾理”宣讲文化市集活动,设置了10个摊位,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的“改革热词”与“创新热词”,立足本土特色,融合糖画、漆扇、剪纸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结合Rap、弹唱、开放麦等新潮形式,在古新交融中,让文化的香气飘得更远。宣讲员走下舞台,化身店小二,一条条理论政策从晦涩难懂的文件中走出来,走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