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出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今年我市预计建成39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记者 陈月丹
以你所在社区为圆心,步行15分钟为半径,画一个圈,圈里都有什么?
家住市区万江社区三江国际花园小区的退休教师钭秀芬说“好像什么都有”:从小区出发,15分钟步行路程内有轨道交通、BRT、商场、超市、学校、医院、公园,还有社区食堂、老年学堂……“社区里不光有适合老年人的各种设施,还有青年夜校、暑期托管班,生活方便,幸福指数高。”
类似这样的“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在我市很多地方都实现了。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近年来,我市从财政、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扎实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工作。目前已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4个,覆盖24个社区。多湖万江、东孝滨江、苏孟湖海塘、三江三路口、江南南苑、汤溪仙舟6个便民生活圈,被纳入国家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其中万江、湖海塘、三路口、南苑4个生活圈业态齐全、功能完善、规范有序,被评价为“品质型”生活圈。
如何让居民生活更方便
如何加快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确保它们能长期、可持续运转?市政协委员邵发明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去年市两会期间,他曾提出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要更多关注“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全城布局,建议在目前建设成果基础上,充分开展前期调研,根据我市居民生活习惯、已有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情况,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年龄人群对品质生活的多元需求。
“就像环境需要大树也需要小草,除了大型商超,也要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配套设施。”他提出“一店多能”方式,即将社区服务中心(或物业服务中心)建设成集文化服务、健身服务、托管服务、助餐服务、居民生活服务(小修小补、快捷理发、定期法律咨询、出借修理工具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菜市场也可容纳居民生活服务。
邵发明建议,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小程序或App),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接入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家政、维修、工具出租等线上功能,提供周边商品和服务搜索、信息查询、生活缴费、地理导航及线上发券、线下兑换等免费服务,做到线上线下融合。
“可以充分调动物业企业积极性,鼓励在生活小区提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展示,在小区显著位置提供周边服务信息,为居民生活、出行提供方便。”邵发明认为,可以推出相应政策,开设物业管理项目经理培训班,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发挥物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的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配合推动设施配套化,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扩容
邵发明关注的问题,有了最新回应。
近年来,我市持续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对市民呼声较大的业态开展补短板行动,试点区域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维修点、药店、快递综合服务点、养老站点、托育站点等业态不断完善。针对一些试点生活圈中临近菜市场较少的情况,鼓励引导本土品牌零售企业开设终端生鲜网点,基本满足居民一刻钟步行路程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同时,积极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放宽临时外摆场地、业态、时间等限制条件,允许临街店铺在划定区域内开展外摆经营活动。优化审批服务、创新服务举措,简化营销活动报批流程。
此外,结合智慧商圈、智慧商场建设,对生活圈内商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提供现场交互、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等服务。联合“爱金华”城市大脑,将水果店、家政服务店、母婴店、小超市、餐饮店、修理店、服装店等各行业的小店加入云平台,打造本地便民服务生态圈。目前我市消费地图已发布,市本级地图点位相关数据已归集。
后续我市将持续加强配套建设,通过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社区内空置公共区域,提高配套设施集成度,确保居民可以在社区内享受“一站式”服务。一方面,根据各社区不同的人口结构,因地制宜调整养老、托育、教培等机构入驻比例,为居民提供便捷实惠、多元化的机构服务;另一方面,采用鼓励社区内居民创业入驻、对接连锁品牌入驻、鼓励店铺入驻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降低店铺空置率,缩短店铺空置期,尽力为居民提供不间断、全业态服务。
“今年我市预计新建1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总量达到39个。”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组织商务部门、乡镇(街道)开展生活圈建设培训会和交叉检查,对建设进度相对落后地区开展指导帮扶,提升各地建设进度,保质保量完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