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长啥样?他画出来了
应佳丽
“我们以前住老房子的时候,就是用这样的柴火土灶做饭的。”
“小时候在爷爷家见过这种八仙桌。”
“看着这些老房子,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家。”
日前,疏瓦鱼鳞寻旧忆——薛骁百乡土建筑写生作品展在武义县博物馆展出。卵石砌置的墙脚,黄泥夯筑的墙体,鱼鳞般的灰瓦……年关将至,一幢幢承载了乡土记忆的建筑激起人们心中的乡愁涟漪。
这百余幅画作的创作者薛骁百是武义县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同时也是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版画家协会会员。年轻时,薛骁百受连环画影响,主攻白描人物,2015年退休后,他深入武义100多个乡村,以写生的方式记录乡土建筑,目前已经积累200多幅画作。
“那些没人关注的普通乡土建筑,一旦没人住,很快会坏掉。”因此,薛骁百眼下更关注普通的老房子,“有一次,我采风的时候看到一幢比较特殊的建筑,想着下次来画,结果过了一周再去,房子已经没了,原址上正在打地基准备建新房,没画下来很可惜。”
在一座老房子前,薛骁百一般会先在脑海中构思好,不起草图直接落笔,用三四个小时完成一幅作品,“不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要讲结构的逻辑性,比如房子木构的逻辑性,希望我对结构的理解能在画上有所体现。”
站在艺术工作者的角度,乡土建筑因为原始和真实而显得更有灵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和周围环境通常会有比较好的自然结合,如牛栏猪圈、柴铺杂房等附属建筑的搭建,呈现出传统农业生活的样貌,真实传递出农村生活状态,体现了农民的经验和智慧。薛骁百说,越是细小的东西越能体现乡土建筑的灵魂。
“乡愁不仅是保留那些有雕梁画栋和体面外观的建筑,而是更多种类的乡土建筑得以留存下来。”在薛骁百看来,这些其貌不扬的老房子才是人们的乡愁载体,灶台、晒场、牛栏……处处透着生活气息的场景,才让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和房子有了内在情感。
“虽然很多建筑已经残败,但它们是人类的作品,也是时间的创造物,在我眼里是美的。”薛骁百认为,那些破旧而普通的版筑墙、瓦木泥砖朴素简单,却都是当初的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浸润着他们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薛骁百的身影仍将活跃在武义的山间乡野,他的乡土建筑写生作品还在更新,“现在年纪还轻嘛,起码比明天年轻。”薛骁百打趣道。
薛骁百的话让我想起这场作品展序语中的一段话: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人们往前,那一幢幢承载了乡土记忆的建筑依旧驻留原地。远走的游子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选择离开,却也会在某个瞬间怀念那些曾在老房子里度过的春夏秋冬。我们所留念的,是时间带来的产物,那一幢幢老房子,或许已经到了它使命的尽头,但它依旧在那儿,等待它的归客……
(除署名外,武义县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