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民生

每年投入约150万元开展1500名英才教育教师培养行动

我市活用“近水楼台”培养科学教育“英才”

本报消息(记者 陈月丹)日前,由市教育局、市科协主办,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2025年金华市第二届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和科学素养大赛落下帷幕。这是我市利用浙江师范大学优质场地和师资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推进“英才计划”提质扩面的举措之一。

如何进一步做好“双减”中科学教育的加法?如何更好地培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市政协委员、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童志斌在去年市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发挥浙师大作用以促进金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浙江师范大学的软硬件优势,开展英才培养计划。

“金华一直很重视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之一,但仅靠地方教育力量有限,家门口的浙江师范大学是很好的资源,可以通过相应协调机制进行充分利用。”童志斌介绍,浙师大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46个,拥有众多高端智力资源和先进的场馆设施,可以接纳金华中小学生参观体验、开展研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浙师大智力资源开展科学普及与英才教育。”童志斌建议,一方面,针对市级中学生,扩大“英才学生”培养范围;另一方面,鼓励浙师大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整合发挥其“科学教育中心”与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优势,开展中小学科学英才教育教师培养,提升科学教师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教研能力。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号召,坚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充分发挥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与金华城市共生作用,构成了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科学教育区域范式。

如开展名师名校长定向培训,推动科学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建设科学教育研究平台,探索师生STEM素养提升的本土实践,为金华市中小学推行科学教育提供新视角;成立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协同开发金华科学教育平台;推进实施科普服务“双减”,开展“下午三点半”科普课堂探索与实践,全力打造课后科普服务体系;采取科技大篷车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教育。同时组织学生“走出去”,到浙师大科技馆、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开展探究活动,推动学校教育课堂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

“除举行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和科学素养大赛,选育拔尖创新人才之外,金华市中小学科学英才教育教师发展行动也于2024年11月在浙江金华开班,来自金华全市科学类学科的1500名教师、浙江省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代表、浙江师范大学相关师生代表参会。”金华市教育局基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我市委托浙师大通过研训一体方式开展的1500名中小学科学英才教育教师发展行动,计划每年投入约150万元,持续5年。

据悉,该行动目前已完成第一期培训,即将实施第二期学科带头人跟岗锻炼交流活动,旨在通过高素质科学英才教育教师的培养助推中小学创新人才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全面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