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看民生冷暖
几个平常人 聊的都是生活里的温暖
记者 吴彰义 张海滨 周律江 申季灵 文/摄
春节即将到来,过去一年里,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或平凡、或琐碎的事情,与每个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正是这些大事小情,构成了一个个节点,串起了365天。它们是各部门中心工作的量化细化,也关乎每一个金华人的所思所想、急难愁盼。
2024年,市民过得怎么样?新的一年,最大的期盼是什么?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A 经历了艰难,获得了安全感
人物:张秀英 89岁
过了年,家住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阳光社区的张秀英老人就90岁了。
说起过去的一年,张秀英用“走过艰难,越来越好”来表达。去年年初,她的身体很不好。更令她忧心的是,女儿在国外,儿子陪着重病的儿媳妇去北京看病。“孩子不在身边,万一有点事该怎么办?”张秀英说,自己内心惴惴不安,直到获得了社区和志愿者的帮助,逐渐有了底气。
“他们送我去医院,忙到晚上8点都没有吃上饭。”张秀英说,去年1月10日下午,自己身体突然很难受,保姆又不在,只好打电话到社区求助。社区网格员范本冠立即与社区党委副书记吴军艳赶到张秀英家。他们帮忙整理好随身物品,送她到市中心医院。到了医院才知道张秀英此前曾在文荣医院住院治疗,未完成医保结算,他们又带着老人转到文荣医院挂号就诊。医生诊断老人肺部有炎症,需要住院治疗。“可当时我刚出院没多久,有些排斥住院。他们耐心劝我,还和我儿子联系,安抚我。”张秀英说,范本冠背着她到病房,还给她喂饭。直到晚上8点,保姆赶到医院,他们才饿着肚子离开。
之后住院的日子里,社区“暖芯伴”爱心陪伴队伍的志愿者给了张秀英很多关爱。志愿者朱艳俏专门为她做了好吃的,送到医院;志愿者余兰凤将社区制作的腊八粥送到病床边。“两碗腊八粥,给了隔壁病床的老人一碗,她也说好喝、暖心。”张秀英说,在社区和志愿者一次又一次的关怀下,她渐渐安心了,“有困难总能受到帮助,居家养老有依靠”。
余兰凤的房子在张秀英的隔壁栋。两人结对,每天都要发微信相互问候。“她回我微信了,就说明没有异常,不然我就得上门了。”余兰凤说。每次遇上事情,张秀英就会给余兰凤打电话,余兰凤就会开解她,帮助解决问题。
对张秀英来说,养老安心不仅仅体现在遇到难事的时候,还在于老有所乐。去年下半年,她的身体恢复,儿子也回到了金华,让她更开心的是,社区里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一场没落地参加了。“像重阳节,社区请我们吃水果、玩游戏,志愿者还给我们表演节目,开心极了。”她说,社区几乎每月都有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
“新年愿望就是身体好,社区里的文化活动每次都能参加。”张秀英乐呵呵地说。
在金华,像张秀英这样的独居、空巢老人不少,过去的一年,感受到了家门口养老给予的便利和安全感。90岁的陈金初和87岁的王秀君住在东莱社区盛世绿园小区。他们的独生女是警察,平时很忙碌,可老两口不觉得孤独。“微网格长王玲隔三差五来看我们,志愿者也经常来。”陈金初说,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社保认证、医保缴费,社区网格员就上门代办;不想做饭,街道老年食堂可以订餐、送餐。“现在养老没什么可发愁的,新年,身体健康是最大的福气,希望今年什么都好。”他说。
2024年以来,我市全力打造“八婺康养”品牌,推进实现“家门口幸福养老”,加快构建老年友好社会环境,让老年人共享共同富裕成果。2024年,我市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点60个、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741张,建成乡镇(街道)标准化老年学校33所、村(社区)老年学堂246个,发放养老服务“爱心卡”108.01万张,发放率86.48%,建设服务队伍5860余支,服务老年人达4000余万人次,持续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B 我在义乌拥有了自己的家
人物:“大爱无疆” 90后
“来义乌没几年,我就在这买了新房,有了真正的家,这是刚来义乌时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站在正在装修的新房内,“大爱无疆”笑得很灿烂,“我觉得义乌市推出的人才补助款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大爱无疆”是湖南人,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义乌,如今是一名教师,收入不错。不过,义乌城区房价高,想要拥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可不容易。
“我和女朋友都有公积金,还贷的压力会小一点,但问题是,要先凑齐首付款才行。”“大爱无疆”说,他的老家在湖南农村,女朋友也来自外省,毕业后在义乌上班,家里没法提供太多的支持。两人一直想着在义乌买了新房后再结婚,但买房的压力确实比较大。
喜讯来自去年9月,当时义乌发布了新的《义乌市人才购房补助实施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人才购房补助可用于首付款,减去人才购房补助,自己只要先支付不少于购房总价的10%房款就可以。“我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按规定可以申请30万元的购房补助,这等于是一下子筹集到了30万元的首付款。”“大爱无疆”说,有了这笔人才购房补助,不但解决了首付款问题,而且装修的资金也有了着落。
很快,“大爱无疆”就在义乌城区机场路附近购买了一套新房,因为这里离学校近,乘坐轻轨也方便。他说,相比前几年的高房价,现在的价格比较亲民。以前在这种地段购买新房是几乎不敢想的事情。
据了解,义乌的人才购房补助适用对象分为8类,受益人群覆盖面广,只要是大专毕业或具有浙江省核发的技师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二级),就可以申请20万元以内的人才购房补助,学历、职称越高,可以申请的人才购房补助就越高。比如,大学本科或中级职称的是30万元以内,硕士学历学位的是40万元以内,副高职称的是50万元以内……正因如此,在义乌,受益于人才购房补助的人很多,不仅带动了义乌房产销售,更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义乌安居乐业。
一套200多万元的房子,减去人才购房补助,再加上房开公司的促销价,最后办理公积金贷款,每个月先抵扣公积金,剩下要自己还的房贷就比较轻松了。“大爱无疆”说,他所在的学校,很多老师都享受过人才购房补助。轨道交通秦塘站附近有一个楼盘,就有好几个老师购买了那里的新房。除了人才购房补助,当时房开公司还给附近的单位、学校弄了团购价,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2024年义乌还推出了集聚权益房票补贴,如果不符合人才购房资格,也可以选集聚权益置换房票,也能省下不少购房款。
“一个城市能否吸引人才,让更多的人才留下来,住房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环。”“大爱无疆”说,“在义乌有了自己的住房,就从广义上的新义乌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义乌人,我们一定会为义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C 我立业了,也结婚了
人物:李也 90后
“2024年是我收获满满的一年。事业略有小成,能够安身立命了;女友成了妻子,我们领证结婚了。”回首过去一年,和记者面对面聊天的李也,收不住嘴角流露的笑容。
在李也看来,包容性强、物价不高、交通便利、物流畅通、医疗水平不错、生活节奏不快不慢……这些都是他和妻子愿意扎根金华的原因。
年届三十的李也,老家远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北京从事金融行业。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挺不错,但他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累和胖。之后,他在参加集训营减肥的过程中,感觉健身行业很有意思,既能帮助自己,也能帮到他人。于是,他辞职后决定转向发展为职业健身教练。
“取得专业资质后,先后在北京、杭州等地健身房做过私人健身教练。然而,大城市,居不易。没能留在当地的原因,主要还是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李也坦言,那时候一路向南,只为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城市实现梦想——能安身立命好好生活,还能给自己和女友安一个家。几经选择,李也应聘了金华市野兔力量健身馆的健身教练,于2022年正月初正式入职。一年后,他因业务能力出色晋升为合伙人,并在一家新开的分店担任店长兼健身教练。
“金华挺好的,特别是一点都不排外。在这里,我没有疏离感。”聊起对金华的观感,李也表示,就他在金华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而言,几乎没有本地人因为他是外来人员而表现出各种排挤行为。“或许是我比较幸运,在接待过的健身客户中,不论对方是不是本地人,都很容易沟通,对健身的认知和观念也比较清晰。客户群体的整体素质很不错。”李也说,“其中一些客户,慢慢成了朋友。大家在交流健身心得之外,会经常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有了诸多美好的切身体验,李也终于决定在金华扎下根来。随后,他不但把老家在辽宁的妻子带来金华,还把在异地从事健身行业的几个老乡也叫了过来。“去年,妻子在金华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3个同为90后的老乡,都在我负责的分店里担任私人健身教练。大家还年轻,团队氛围很不错,对未来抱有各自的期待。”李也说,目前,他和妻子仍然居住在健身房附近的租房里。在新的一年,他俩的共同愿望是购置一套房产,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让自己和妻子成为金华人。“到那个时候,金华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D 摆摊卖菜,辛苦也幸福
人物:李海涛 53岁
“这个土豆可好啦”“这是本地的西红柿,烧西葫芦很好吃”“本地的蔬菜又便宜又新鲜”……在市区江北曙光菜场,李海涛和妻子经营着一个蔬菜摊,出摊卖菜是夫妻俩的日常。
小小的一方菜摊上摆满了各类蔬菜。有的蔬菜上放着小卡片,写着“好萝卜1元”“西兰花5”“本地生菜3”“本地菠菜2.5”等。“买菜的顾客一看就知道菜品和菜价,简单又方便。”李海涛说。
曙光菜场的营业时间是早上6时至下午1时。将近中午,记者来到菜场探访,这时的菜场仍是人来人往,嘈杂热闹。李海涛领着记者来到菜场门口聊日常,妻子则留在菜摊上继续做生意。
李海涛和妻子是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人。学畜牧的李海涛在老家当过兽医站站长,由于赚不到钱,他开过厂、做过防水工程等,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为了生计,10年前,夫妻俩到天津跟着亲戚摆摊。摆摊卖菜虽是小生意,但前期投资小,每天有流水,还不会欠账,在李海涛看来是一门好生意。
“天津太冷了,我们很不适应。得知堂弟在金华做修理生意,我们便来了。”说起金华,离老家周口将近千里之遥,但李海涛并不陌生。“小时候的语文书上有双龙洞的课文,那时候就知道金华啦。”李海涛告诉记者,8年前,夫妻俩来到金华,便在曙光菜场租了一个摊位卖菜。诚信经营让夫妻俩拥有一批老顾客,生意一直很稳定。
2024年,对李海涛而言,依旧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他每天凌晨3时起床,去农批市场批发蔬菜,早上6时,夫妻俩把蔬菜摆放整理好,迎接顾客的光临,开启新一天的卖菜生活。下午2时收摊回家后,夫妻俩才有空炒几个菜,坐下来好好吃顿中饭。为了第二天早起,夫妻俩早早上床睡觉,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不吃晚饭的习惯。日复一日的忙碌,他们几乎没有好好逛过金华这座城市,当初想到双龙洞一游的计划也一直未能达成。
“去年最开心的事就是侄子结婚,我们回了趟老家,待了10天左右。”李海涛妻子回想起这段轻松惬意的日子,嘴角不自觉上扬。
时间不会辜负劳动者的汗水。“儿子在老家周口工作,我们在周口给他买了一套房。这几年积攒了一些钱,我想把卖菜的生意做得更大一点。”去年,李海涛开始尝试做蔬菜批发生意。他还特意到河南实地考察蔬菜基地,想把河南的好蔬菜送到金华市民的餐桌上。“去年我回了三趟河南,运来三车蔬菜。第一次因为夏天气温太高,蔬菜不易保鲜,赔了钱。不过,后面两次都赚钱了。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李海涛说,2025年他的重心将放在蔬菜批发生意上,曙光菜场的摊位交给妻子打理。“我的想法很实在,就是想多赚些钱。”李海涛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