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市两会特刊

金华市技师学院

匠心铸就技能强校,省一流建设迈向新高

董易 戴斌

作为金华技工教育的典范,金华市技师学院正以其卓越的技能人才培养成果和不懈的创新精神,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学校秉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技工教育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建校45年来,已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超30万人,为金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

回首过去的一年,金华市技师学院收获了累累硕果。学校聚力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师生创新活力,持续推进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校园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再谱新篇!

区域合作 引领发展共奋进

去年7月,在金华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牵线搭桥下,学校与东阳市技工学校、武义县技工学校、兰溪市高级技工学校、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签订设立分院合作办学协议,并完成四个分院的正式揭牌。分院成立后,学校积极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师资培养、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共享共建,推进技工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县域技工院校发展、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学校还在宁夏设立分院,与中西部7所同类学校开展11个项目的结对帮扶。牵手14所中西部院校与30家本土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年输送毕业生来金就业。助力金华“引才留才”建设。截至目前,学校联合办学、对口扶贫学校20所。2024年,学校中西部合作见行见效,2位教师赴贵州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交流,4位教师被该校聘为“特聘教授”;共接受5位安顺、新疆阿克苏等技工院校教师来校交流学习;与新疆新和技工学校、江西万载技工学校、江西宜春立人职业高中、宁夏青松技工学校等4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技工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项目,对于提升金华市技工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金华市下辖的东阳、武义、兰溪、浦江等县(市、区)技工教育多依附于中职学校,但中职学校升学导向明显,技工教育规模较小,就业服务与产业对接能力受限。金华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云斌表示,学校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全力推进市县联动发展。一方面与各县(市、区)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既可在当地开展培养,也可接收学生到校学习;另一方面加强师资交流,安排各县市区教师到校培训挂职,学习先进技工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计划在各县市区设立企业综合服务站,为当地企业提供产品资质、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服务,实现就近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学校秉持国际化办学理念,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2024年,学校首次选派10名优秀学生前往韩国嘉泉大学留学,设立了首个国际劳动教育共建实践基地,同时创新性新增“跨国实习”项目,成功组织新加坡学生来到我市企业进行实习实践,促进专业课程与技术技能的国际交流。此外,学校还与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合作,被授权浙江省唯一“国际焊接技士(IWP)”联合培训基地,推动焊接人才国际化。

此外,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全年开展各类社会培训5.71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1.91万人次,技能等级认定1.28万人次,服务企业研发或合作研发、技术咨询项目42项,申报各类专利13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竞赛辉煌 技能赛场展锋芒

2024年,金华市技师学院在技能竞赛舞台上大放异彩,成绩斐然。师生们在省级及以上一类大赛中获奖 48项,在国家一类赛事中更是夺得“三金五人次”的优异成绩,竞赛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含金量再创新高。

在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主体赛全国总决赛中,该校机电工程学院魏畅、钱超两位老师荣获机床装调维修工赛项金奖,该校智能制造学院的刘慎老师在信息通信网络线务员(5G 网络建设方向)赛项中同样斩获金奖;在第三届浙江技能大赛中,该校智能制造学院李冀晨老师荣获现代加工技术(五轴数控联动加工)赛项第一名;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该校机电工程学院2020级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黄挺和 2022级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张钰夺得第一名。

回忆起比赛,黄挺和张钰心有余悸:“比赛时任务完成情况不如训练时理想。”仅剩20分钟,交接出现岔子,他们同时急需一个模块,黄挺要靠它评分,张钰得用它调试程序。“最后五分钟,我们临危不乱,全力追赶进度,最终以0.4分的优势险胜夺冠。”张钰说。这份“幸运”,实则是他们前期充分准备、技术扎实的成果。“多亏黄院长为我们争取到在广州一家公司的集训机会,那儿设备齐全,训练效果大增。”

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全方位、大力度的投入。学校不惜重金引进国家级专家,扩充师资队伍,这些专家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竞赛经验,帮助学校与国际竞赛标准精准对接。针对学生技能选手的培养,学校实行梯队化选拔储备培养方案,精心组织技能夏令营,利用假期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强化训练,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不仅负责选手的理论基础知识辅导,还全程陪伴选手训练,边学习边实践,全方位助力选手成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提出“以赛促学风建设,以赛促工作规范,以赛促素质提升,以赛促人才成长”的“四促”战略目标,组建“未来工匠班”“技能雏鹰班”。近三年,教师省级以上获奖119项142人次,学生省级以上获奖321项527人次。先后有4个项目11人次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冲出国门斩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国际总决赛银牌1项,居本地区同类学校前列。

此外,据金华市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潘曙明介绍,学校还积极承办各类比赛,2024年共承办了15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赛项。办赛期间,学校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对赛项全程负责,每个环节都精确到人,确保比赛顺利进行。他表示,这不仅积累办赛经验,也让师生熟识赛事环节,为未来参加竞赛奠定基础。

“参加技能竞赛,不单是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它更是提升教师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只是去竞争,更是去学习,取长补短。”潘曙明提到,学校将继续加大在技能竞赛方面的投入,力争在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中冲击金牌,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实现代表中国参赛的目标。

师资赋能 培育英才筑根基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金华市技师学院深谙此道,将教师培养置于重要地位,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本次国家一类赛项中,95后新教师刘慎的表现尤为亮眼。当“振兴杯”赛事首次增设信息通信网络线务员赛项时,刘慎凭借对专业领域的敏锐洞察与挑战自我的勇气,主动请缨参赛,学校对此全力支持。

“能把这样宝贵的竞赛机会交给一名年轻教师,我十分感激。”刘慎说,“最吸引我的是,学校切实做到了为地方经济培育技能人才,与我的理想相契合。”2023年8月,刘慎入职该校,他深入参与校企共建的园林工具生产线运行,投身产教融合,积极参与金华市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与年轻的智能制造团队一起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产教融合成果。同时,学校委派他参与全国多个智能设计、控制与制造相关项目,使其熟练掌握相关软件和硬件要求,全方位夯实专业根基,为赛事中的出色表现创造条件。

备赛期间,学校给予他充分时间与精力钻研赛事内容、打磨实操技能;同事间展现出卓越团队协作精神,主动分担其教学任务,确保他无后顾之忧。从领导到同事的全方位支持,让刘慎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力量,信心倍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备赛全程,从理论学习到软硬件实操,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刘慎勇夺金奖,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教师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效与前瞻性布局。

学校精准洞察教师成长契机、搭建多元发展平台,提供系统化培养路径,全方位资源倾斜助力备赛,同时弘扬工匠精神引领团队奋进,多层次促进教师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当新赛项出现时,学校鼓励教师踊跃参与,打破常规教学框架,让教师在实战中磨砺技能、积累经验,实现个人价值的飞跃与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对于国家一类赛项,我们会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鼓励他们勇攀高峰。虽然这类赛事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但这也是专业技能成长的绝佳舞台。”潘曙明说。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全年投入培训经费92.96万元,参加培训教师达711人次。新增全国技术能手、中国教练、浙江工匠、八婺大金匠等19人,柔性引进世赛项目中国首席专家、高校教授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8人,增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学校还建有一支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才、企业技能大师组成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现有兼职教师90人。初步形成以专兼结合为基础、“工学一体化”骨干教师为支柱、名师大师和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的金字塔形师资队伍。

为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推行了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修订人事管理制度。这是学校管理创新向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的坚实一步。据刘云斌介绍,在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和方式的同时,鼓励二级学院提出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工作,给予自主发挥的空间,降本增效,以此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他期望能够打破以往的僵化管理模式,让老师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流征程 高标建设谱新篇

作为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单位,金华市技师学院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支持学校创建省一流技师学院,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将重点推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前布局新专业,优化课程,为学生今后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育、技术服务项目、社会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引进企业专家和技能大师,带动学校服务企业和学生培养能力的提升。此外,学校正积极打造国家级优质课程、专业和教学资源,以更全面深入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学校不断深化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目前已形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九大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厂中校”“校中厂”模式,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过去一年新增52家校企合作基地,与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34家企业组建订单班、冠名班467人,有效缓解本地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被授予“金华市首批公共就业服务站”称号。在2024届毕业生中,1人入职浙江大学系统科学与控制所工作,6人进入技工院校任教、16名毕业生进入国企正式编制员工。

近年来,学校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专业建设紧贴区域产业特色。专业设置方面,紧密对接金华市十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延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与产业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等9个专业精准服务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电动工具、工业机床、机器人等4条重点产业链。同时,学校聚焦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打造省市级重点示范专业、国家级优质专业,紧扣重点产业链构筑专业集群,助力产业升级。目前,拥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技工院校品牌专业6个、省级中职学校示范(骨干、品牌)专业4个、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建设专业4个。

学校积极探索职技融通长学制培养的教育新模式,在保障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技能+学历”的双证书模式,是技工教育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这不仅解决了技工教育学历认可问题,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为未来的升学深造奠定基础,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方面,学校以“成果导向、工序驱动”为核心,打造工学一体化改革课程校本资源。学校全年组织完成学校14门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开发。通过课堂目标“三元融合”、课堂资源“双线供给”、课堂组织“五步教学”,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325”优质课堂培育新范式,成果在全国技工教育网上发布。目前,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这一改革全面推动了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持续输送优质毕业(实习)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超8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近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得到浙江大学系统科学与控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高(中)职院校、金温铁路等国有企业的认可。2024届毕业生60.5%入职世界五百强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等用人单位,实现优岗高薪高质量就业。

凝心聚力谋发展,技能拓路攀高峰。2025年是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的收官之年,亦是迈向新征程的希望之年。刘云斌表示,学校将锚定“全省前茅、全国一流”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培养地方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全力推动办学保障水平的提升,以实际行动铸就一体化教学改革、职业培训、高质量就业三张“金名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续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