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市两会特刊

婺城城北:服务让城市更有烟火气文化味人情味

余美娜/文 吴潮宏/摄

婺城区城北街道位于金华老城区,既有独特韵味,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辖区内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多的现状,城北街道党工委以精细化服务为笔,持之以恒抓提升,民生事业不断完善,描绘出一幅充满烟火气、文化味和人情味的美好画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美景。

公共服务 守住烟火气

“今天大家来得这么早呀,正好边晒太阳边等。”每天上午10时不到,在城北街道红湖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门口,91岁的朱根有老人都会在这里等候爱心餐,同时和邻居聊聊家常。

红湖路社区辖内实际居住的8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200多人,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此前,为了让老人们吃上一口热乎饭,红湖路社区与街道联点领导通过对辖区居民征集意见、实地走访,并结合社区的环境特点和资源,最终选定与金华市嘉怡康养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送餐服务。自2023年8月1日开展送餐以来,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固定送餐点位,协助每一位老人领餐,如遇特殊天气或老人出现特殊情况不方便出门取餐,社区工作人员会主动送餐上门,确保老人准时吃饭。

在北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于环境好加上价格实惠,除了社区里的老人,周围不少人也在这里就餐。“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中心内的“润年之家”社区养老院,老人们正跟着院长庄艳芳兴致盎然地唱着红歌。“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多,生活非常便利,活动也非常丰富,可以画画、唱歌、做韵律操。”养老院的老住户洪爷爷说。

这是一家由幼儿园转型的养老院,占地4亩左右。2023年改造前,幼儿园已经营25年,是一家省二级幼儿园,也是一所远近闻名的老牌幼儿园。2023年,北苑小区被列为金华“未来社区”试点改造单位。考虑到北苑小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老年人居多,对专业的康养机构需求大,庄艳芳决定就地改造成一家养老院,得到社区和街道的大力支持,共同探索全市首例“幼转老”实践,以公建民营模式,打造城北街道“润年之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邵泽洲介绍,近年来,为守住烟火气、守护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北街道不断探索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通过无偿提供房产、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育更多的养老服务品牌,让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便利居民出行。“乘电梯一下子就到家了,不用再爬楼梯。”吴汝富是城北街道金殿苑小区居民,去年夏天他家所在的单元楼加装了电梯。

2017年,我市开展加装电梯试点工作。同年,全市第一台居民自筹资金的加装电梯投入使用,就位于城北街道常乐小区。近年来,为破解辖区内既有老旧小区居民上下楼难题,在推进加装电梯的过程中,城北街道紧贴居民生活需求,组织社区、网格开展加装电梯的政策宣传,并专门在办公场所设置咨询窗口,随时为居民提供关于加装电梯的政策解答,积极配合小区物业、电梯加装单位,主动上门做好住户的思想工作,让更多居民尽享“一键直达”的生活。据统计,2024年城北街道更新了12台电梯,稳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体惠民 洋溢文化味

这几天,在城北街道常青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琳琅满目的年货、精彩纷呈的活动,吃喝、游戏、送福三大板块一站式游园吸引不少居民前来参加。这是常青社区结合“我在实践中心过大年”主题活动举办的“新春嘉年华 年货合家欢”迎新春邻里节活动暨首届年货节,让居民在家门口购买土特产,感受中华传统佳节的独特韵味和魅力。这样以百姓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文化资源和特色开展的文体活动,在城北街道的各社区已成为常态。

城北街道党工委委员、文联主席陈伟贞介绍,近年来,该街道持续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共富标签,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展现共同富裕示范街道的特色文化品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百姓才艺大赛、文艺轻骑兵汇演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基层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常青社区、鸿苑社区文艺志愿服务团队每周定期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街道还重视基层文艺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和学习交流活动,培养了一批有才华、情怀的基层文艺骨干。同时,组建舞蹈、婺剧、秧歌、脱口秀等表演队伍,让更多喜欢并传承文化的人参与进来,并通过公益讲堂、培训班、集中活动展示等形式,吸引文体爱好者加入,扩充活动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该街道的舞之韵舞蹈队在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参与各类文艺演出比赛活动,多次获省市区级荣誉。

接下来,城北街道将进一步坚持文化塑形,持续擦亮“共创共富”特色标签,以驿站文化和婺剧非遗文化为核心,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自信、发展优势,探索打造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文化文艺研究成果。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开展具有城北特色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街道的知名度、辨识度、影响力。开展文化产业繁荣工程,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文艺资源,打造集时光记忆、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文艺街道。

基层治理 营造人情味

日前,家住红湖路社区华东设计院小区的居民向社区反映,6幢1单元旁的大树过于茂盛,阳光被遮住,影响居民生活。社区党委立即召集业委会、物业开会,协商解决对策。最后,三方统一意见,由物业公司安排人员对大树进行修枝并清理,居民意见很快得到解决。

华东设计院小区是城北街道以“红色物业”入手,搭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共治机制的试点。小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搭建共建议事会、邻睦议事厅等平台,听取业主诉求,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老旧小区治理提质增效。

基层治理是个细致活,离不开烟火气、人情味。2024年,城北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推进落实“三方协同”为契机,以整合多元力量、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导向,深入探索社区、业委会、物业、党组织和事务监督小组五方协同“3+2”治理模式,切实破解小区“多头管”“无人管”难题。

为此,城北街道以社区党委为“轴心”,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三级组织架构体系,明确1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实施管理指导,目前已建立小区党支部60个;组建“亲邻服务队”“有事我来帮”“娘舅调解团”等多种类型的志愿者队伍,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上门解决问题,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小区治理。推动成立“微治理”群及民情收集驿站,推出居民点单、党组织派单、物业接单、服务反馈“四步工作法”服务,实现闭环共治;挖掘小区专业领域人才,定期开展义诊、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便民服务;组建文艺骨干开班授课,丰富小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真正把居民的“需求清单”变成“治理答卷”,全面提升居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数据线很好用,还是快充的。”1月13日,顺丰快递员朱师傅收到北苑社区邻里中心工会驿站送的爱心充电线时开心地说。

据悉,北苑社区邻里中心工会驿站设立后,附近的户外劳动者都可以在此歇歇脚。与此同时,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工会服务效能,让更多户外劳动者知驿站、进驿站、享驿站,北苑社区邻里中心工会驿站面向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货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开展冬日送温暖活动。该邻里中心工会驿站负责人姜倩瑜说,新就业群体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一支新力量,设立这个驿站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怀这支新兴队伍,增强他们对辖区的归属感,探索“小哥”群体与基层治理双向奔赴新模式,让社区更具人情味、更能打动人、更能留住人。